2018-11-09 08:0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培庚 通訊員 許其寬 魯慧川 阮關利 谷嘉 吳越 陳華斌 朱祝鴻 鍾益聞 阮佳波 楊錦奎
魯慧川攝 1985年紹興全景解放南路塔山上
魯慧川攝 2018年紹興全景解放南路塔山上
改革開放40年,紹興經歷了怎樣的巨變?在紹興市建設局城市建設檔案館原館長屠劍虹眼裡,與城市的變遷相伴的,是地標的更迭。
地標承載的是世人對一座城市的深刻記憶。紹興是一個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城市,許多積澱了太多文化的地標活在廣大紹興市民的心中。
隨著紹興經濟的迅猛發展,許多新的地標又不斷地湧現出來。地標的不斷湧現,見證著紹興經濟的快速發展。
阮關利攝 80年代初 紹興水廠舊址 現稷山公園和稷山中心小學
老地標:大浪淘沙 繁華之後仍顯英雄本色
每一個地標,就是一段歷史。屠劍虹說,地標建築的意義在於,它是可以與人們心靈共鳴、標註在人們記憶中的建築。
改革開放初期,紹興各方面都是百廢待興。城市基礎設施落後,居民住房擁擠,生活設施比較差。城市的公共設施遠遠滿足不了城市發展的需要和老百姓需求,歷史文化的景點也有待重新修繕恢復。
那個年代的紹興地標,就是修復的一些歷史文化景點。1980年,為了展示越國文化,在紹興府山的東南面重建了越王臺,1983年又在越王臺的北側建造了越王殿,1985年重新修復了應天塔,成為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魯慧川攝 越王殿
魯慧川攝 塔山
從90年代開始,一大批八五重點建設工程應運而生,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完善紹興市區路網結構,改善交通環境,1993年2月,開工建設了中興路,1995年6月,中興路全線通車,全長4800米。1994年9月,昌安立交橋奠基,1995年10月竣工,是當時全省最大的城市立交橋。
魯慧川攝 2004年昌安立交橋
魯慧川攝 2018年昌安立交橋
1992年6月,在勝利東路,動工興建了王朝大酒店,建築總高度是110米,工程於1995年初竣工,這是紹興市第一幢超百米高的現代化大樓。
魯慧川攝 2005年 最高樓是王朝大酒店
屠劍虹說,當時古城內的整體面貌是古街小巷,小橋流水和粉牆黛瓦的建築,古味古韻都比較濃,王朝大酒店的平地崛起,在市民心中,還是很有震撼力的。
紹興日報首席記者袁雲攝 1995年 中心路
隨著中興路的開拓、昌安立交橋建成和王朝大酒店高層建築的興起,一大批現代化建築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像90年代建造的八達大廈、震元國藥店大樓、國際大酒店,曾被譽為城區商業金三角的供銷大廈、國商大廈、華億大廈等商業樓的興起,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馬路變寬了,房屋變高了。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還新建了一大批共用設施,像鐵路紹興新客站,紹興汽車客運中心等等,這些都成了那個時期的城市地標。
90年代 照片由紹興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新地標:光彩四溢 霸氣十足在崛起中奮進
如果說老地標是歷史的記載與痕跡,那麼新地標則無愧為紹興「新容新貌」的證明。
2000年前後,紹興新建了紹興城市廣場,之後又保護修建了七片歷史文化街區,包括魯迅故裡、書聖故裡、越王城等景點的修復,以及東大池、羅門公園等一大批園林的重建和修復,傳承了歷史文脈,保護了古城風貌,為老百姓提供了休閒的空間。
解放路一側城市廣場 照片由紹興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除了對古城的開發建設保護利用,城市框架也在不斷擴展,1992年,浙江省政府批准設立紹興經濟開發區(現在簡稱紹興高新區),2006年5月,高新區與迪蕩新城合併後,也建設了一大批標誌性的建築,像世茂中心、天際大廈、迪蕩湖等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谷嘉攝 俯瞰迪蕩
迪蕩梅龍湖夜景 章松華攝
2002年,鏡湖新區正式掛牌成立,2009年紹興市委市政府正式入駐鏡湖新區,成為市級行政中心所在地。此後,先後建設了鏡湖溼地公園,建成文化、科技、奧體三大中心。三大中心交相輝映,新區各重點區塊加快發展,鏡湖與柯橋、袍江兩大組團及濱海新城的聯繫更加緊密。鏡湖新區逐漸成為大城市建設融合區、現代水城核心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城市生態示範區,逐漸成了進入新時代後,紹興的新地標。
阮關利攝 鏡湖大橋 2017紹興國際馬拉松
楊錦奎攝
阮關利攝
朱祝鴻攝 奧體中心
同時,為了加快大城市的建設,紹興的城市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袍江大橋、濱海大橋、嘉紹大橋等現代化國際一流大橋的建設,為提高紹興城市品位,推進紹興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紹興邁向杭州灣時代,融入大灣區,又邁進了實質性一步。
谷嘉攝 紹興北站
鍾益聞攝 紹興市行政中心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些地標性建築的變化,也真實記錄了紹興從山(陰)會(稽)時代,走向鏡湖時代,再向杭州灣時代邁進這樣一段發展歷程。」屠劍虹說。隨著「杭紹甬一體」整體規劃的出爐,紹興又將引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5417221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