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一個數據: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以前的不足70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並指出咱們中國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了2.49億——成為全年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
其中,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晚年生活質量並不高。因此,將來中國需要通過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等各種措施,逐步改善我國老年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人均預期壽命,不代表您就活77年
南生注意到,很多網友對這個「人均預期壽命」產生了較大的誤解。以為這是「每個人中國平均能達到的壽命」。有的相信,有的則用身邊的老年人為見證,來表達自己的認知。如果您也是類似的理解,那恭喜您,您理解的是錯誤的!
人均預期壽命,是和具體年份密切相關。2018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7歲,指的是「在2018年出生的中國兒童,平均能活77歲」。如果您不是2018年出生的,那您所在的群體,預期壽命就不是77歲。
舉個例子,在2010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4.83歲。則指的是在「2010年,出生的中國人,平均能生活的年齡是74.83歲」。如果是1980年出生的,當時的人口預期壽命的68歲,那則指的是「1880年,出生的那群人,平均可活68歲」。
現在明白了嗎?您或您所在人群,平均預期壽命如何,一定要看您出生那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多少。隨著生活水平、醫療條件的改善、提升,越晚出生的人,能獲得更多的「外部支持」,他們的預期壽命是要比我們早出生的人群更高的。
人均預期壽命,也不等於個體
同時,南生要強調下:人均預期壽命,也不等於個體。比如,在2018年出生的中國兒童,平均能生活77年。但由於個體差異很大,生活 習慣、水平、遺傳因素……等等的不同,也會造成在2018年出生的人,各自壽命差異也很大。
可能有些只活了50年,有些是70年,有些是80年,有些是90年,有些超過了100歲。個體之間的壽命,差異很大。本文由【南生】原創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