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不服老的 四象工作室
「老」的定義是什麼?很少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大眾對「老」的普遍印象就是歲月留下的皺紋和花白的頭髮,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喝起了「咖啡泡枸杞」,開始注重養生,但事實上數據卻顯示,我們比過去老得更晚了。
研究學者發現,現代人對於「老」的年齡標準與過去幾十年大相逕庭,如果用數字來度量,結果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
據日媒近期調查,64%的日本人願意在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而隨著國內「延遲退休」的討論熱度也越來越高,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今「老」的標準到底有何變化?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讓我們通過數據來直觀地感受「變老」的不同體驗。
文 | Paella 圖 | 四象設計部
1人們感覺自己「老」得越來越晚,跟人均壽命的增長關係密切,而人均壽命又受到社會環境、醫療衛生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根據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以及1936年實業部公布的的分年齡死亡率統計,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左右,這個年齡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才是人生奮鬥剛開始的起點。
新中國剛成立的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也僅有35歲左右。而在1969年到2019年間,全球人均壽命由56歲增加至72歲,其中中國在世界五大經濟體中人均壽命漲幅最大,由58歲增至77歲。
從35歲到77歲,建國70周年以來,人均壽命翻了一番還要多。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1969年平均壽命只有58歲的中國,50歲已經算是步入老年了,但如今的50歲,甚至還沒有資格退休。
那麼過去對於「老」的定義,現在還適合我們嗎?
2我們發現一個當代很有趣的現象:經常聽到剛三十出頭的社畜們被累得精神萎靡、腰酸背痛的時候嚷著自己是個「老年人」,但同時也目睹許多退休的大爺大媽每天精神飽滿馳騁在廣場舞的沙場。
這讓我們不禁有些錯亂,到底什麼算是老?
其實關於誰是老年人,我國是有明文的法律規定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為60周歲。只有到了這個年齡,作為老年人的權利才受到法律保護。
但人是否真的過了60歲就步入老年狀態,其實不能一概而論。美國學者曾做過一項民間調查:在詢問老者他們的實際年齡以及他們感覺自己有多老。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平均感覺比實際年齡要小8歲。
這真的是我們的幻覺嗎?研究人員同樣查看了美國人在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發現了如今人們在各年齡的死亡率已經和從前不可同日而語。
比如今天美國男性60歲的死亡率約等於1960年美國男性45歲的死亡率。這意味著如今被定義為「老年人」的60歲男性,穿越到1960年可能相當於只有45歲。
這種差異看起來似乎無關痛癢,但是卻在悄然影響著我們的年齡觀和人生觀。我們的長輩生活的年代,可能50歲就要思考晚年該如何度過,而在我們這一代,觀念已經出現很大的改變。
對於秉持著傳統人生觀念的社會來說,普通人的人生軌跡就是根據年齡設置的,許多父母經常教導孩子「到了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畢業之後找工作,工作後結婚生子,然後養育孩子,等待退休。
但如果提前設置的年齡變了,是否意味著我們的人生軌跡會因此改變?
3對於老得晚這個概念,許多人最切身的感受就是退休年齡的延長。目前我國退休年齡標準是建國初期制定的,而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老齡化的加劇,延遲退休年齡似乎是一個必然趨勢,也是目前討論的熱點。
那麼,「老」得晚除了需要工作更久,還帶給我們什麼?更長的晚年意味著輕鬆幸福還是痛苦的延續?對於這個問題,《世界幸福報告》給出了量化的答案。
可以看出,全球整體幸福感趨勢在晚年有一個回升,在65歲以後達到最高值。這說明我們與我們想像中的悽慘的晚年不同,人們其實是活得越長越幸福的。
聚焦中國的曲線,大部分中國人的晚年幸福指數都是蠻高的,尤其是中國男性在晚年幸福指數甚至超過了青年時期,達到了人生巔峰。
編輯每天早上上班時,在公司樓底下轉悠,一連幾天發現帶著孩子的都是女性長輩。在目前的家庭文化中,男性退休後更容易過上遛彎喝茶下棋的悠閒生活。不必過多的操勞家務和帶孩子,這也可能是男性在65歲幸福感爆棚的原因吧。
當然也有「不服老」的人選擇開始另一段人生。柳傳志、宗慶後等富豪都是在40多歲才告別從前平凡的人生,一點點積累走上創業之路。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會因為你「奔4」、「奔5」就認為你的人生已經走到盡頭。這或許才是「變老」得晚這件事帶給我們最大的幸運。
法律上對「老」的定義是以數字為標準,但我們的人生何時變老,卻是由自己決定的。以目前的社會和科技發展速度,當我們60歲那時,「老」的定義或許又將會是另一套標準。我們的人生不應該被年齡所禁錮,不論是20歲還是60歲,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原標題:《50年來國人壽命增19歲 未來你能幸福地活多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