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布新冠疫苗定價:一針200元,已開放緊急接種登記
10 月 20 日,浙江省紹興市開放秋冬季新冠疫苗緊急接種登記,接種程序為接種 2 劑次,間隔 14-28 天,推薦間隔 28 天,接種年齡 18-59 周歲。疫苗價格為 200 元/支(瓶),2 劑次共 400 元,另接種服務費每劑次 28 元。
科學家用數學模型驗證我國疫情防控成效
近日,國際著名生物數學期刊Mathematical Bio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中外科學家首次利用數學模型刻畫了我國在公共衛生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下,採用分階段實施幹預措施控制疫情的發展情況,驗證了早期採取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一級響應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並對國內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成效進行了數據化解構,系統分析了其原理和意義。
美國14歲中學生研究新冠獲全美最高科學競賽獎項
一位來自於德克薩斯州的14歲女孩,憑藉她的研究方向:通過鑑別出新冠病毒中的一種分子,用其與新冠病毒結合後,能讓病毒失去功能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全美最高的科學競賽獎項——2020年3M 青年科學家挑戰賽的一等獎。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在皮膚上存活9小時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皮膚上保持活性長達9小時,這一時長是流感病毒的5倍。這項最新研究結果本月發表於《臨床傳染病》半月刊。日本研究團隊從死亡大約一天的遺體解剖樣本中選取皮膚做測試,發現引發流感的病原體可在皮膚上保持活性大約1.8小時,而引發新冠的病毒株存活時間長達9小時。
印度研究顯示:康復病人無抗體後仍會再次感染新冠
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主任Balram Bhargava介紹,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之後產生的抗體可持續長達五個月,但是,如果抗體從體內完全消失,人們還會重新感染。權威機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患者體內的抗體從最初感染到抗體枯竭的時間一般是100天。
首個人類蛋白質組草圖繪製完成
10 月 19 日,在人類基因組圖譜完成並發布的二十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HUPO)宣布完成了首個人類蛋白質組序列草圖的繪製。這項工作於 10 月 16 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這次公布的草圖中,科學家共精確地繪製了人體內涵蓋人體內90.4%的蛋白質。
室女座星流證實矮星系曾與銀河系融合
據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科學家利用多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室女座星流具有兩個殼狀結構,也是銀河系中首次觀測到這樣的殼狀結構。這種殼狀結構,是由於矮星系被撕裂時遺留下的恆星組成的平面。他們推測矮星系在與銀河系融入時,產生了「室女座徑向融合」(Virgo Radial Merger)現象。
咖啡與茶或能降低糖尿病人死亡風險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BMJ子刊的研究中,科學家對4923名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66歲)進行了5年多的跟蹤調查,探究了綠茶和咖啡對這些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結果發現,相比於不飲用這兩種飲品的患者,喝一種或兩種的患者死亡率都會降低。而每天喝4杯或以上綠茶及2杯或以上咖啡的患者的死亡風險最低,降低了63%。
外語兒歌也能安撫嬰兒
近期,一項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上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給美國嬰兒播放一段兒歌視頻和非兒歌視頻,同時測量嬰兒的瞳孔大小、心率變化、眨眼頻率等因素,發現嬰兒的確在聽兒歌時更容易放鬆。但有趣的是,不論兒歌的語言是蘇格蘭蓋爾語還是西部納瓦特爾語,嬰兒都能進入放鬆狀態。
減少廢水中細菌的耐藥性
據一項《環境健康展望》上的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快速檢測的方法(SELECT),能預測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最低抗生素濃度。他們將廢水中採集的細菌暴露於不同濃度的抗生素下,發現了減少細菌生長的最低抗生素濃度接近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耐藥性關鍵基因的最低濃度。這一方法能用來快速估算可以安全地釋放到廢水中的抗生素濃度。
華人科學家研發出超快速相機:每秒1000億幀,還能拍3D視頻
近日,汪立宏及其團隊在拍照系統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新型超快速相機可以通過模仿人眼拍攝 3D 視頻,速度高達每秒 1000 億幀。相關研究論文已於 10 月 16 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管住嘴有多難?研究表明大腦更容易記住高熱量食物
有一組荷蘭的科學家測試了500多人的空間記憶能力,發現比起低熱量的食物,大腦會更加有效地定位高熱量食物。研究人員解釋說,大腦的這種傾向很可能由來已久,在我們祖先還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時,高效地尋覓到高熱量食物有助於避免飢餓,而這種強大的本能保留到今天,也幫助我們優先記住了「垃圾食品」在哪裡。
預防呼吸道感染,注射卡介苗也有用!
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的最新一期上,一項臨床試驗的結果卻顯示,卡介苗還可以讓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受益,安全有效地預防多種呼吸道感染。基於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更大的研究來評估卡介苗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防護。
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近日,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歷時 3 年,在近千人的大型臨床隊列研究中發現:白天經常犯困、夜間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均可增加認知障礙發生風險,而每晚睡6個小時~7 個小時可降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每晚 10 點入睡效果最好。如果夜間睡眠時間少於4個小時或超過10個小時,認知障礙發生風險將會顯著升高。
科技部: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
10月21日,國新辦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針對後續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新部署,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支持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
科技部:大力發展以量子技術等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21日表示,下一步,在「十四五」高新技術發展的規劃布局上,科技部將按照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著力解決「高質量發展需要與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其中包括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先發優勢。
過去5年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
在21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自然》及子刊首次籤署OA協議,發文平均收費折合超1萬美元/篇
當地時間 10 月 20 日,《自然》(Nature)及其 33 個旗下期刊首次與研究機構籤訂開放獲取(OA)協議,該系列的期刊此前一直通過訂閱模式向用戶、研究機構或圖書館收費,而新協議允許機構在付費後獲取閱讀期刊以及 OA 發表的權益。然而,該協議將導致籤訂機構支付高於目前訂閱價格的費用。據估算,籤訂協議後發表一篇開放獲取文章的平均價格高達 9500 英鎊(約合 11200 美元)。
諾基亞獲得 NASA 1410 萬美元訂單,將在月球建立 4G 基站
近日,諾基亞宣布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選中,將在月球上建造首個無線 4G 網絡基站,計劃為 2030 年左右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並長期停留作準備。這份合同價值 1410 萬美元,被授予諾基亞美國子公司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是 NASA "阿耳忒彌斯"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的目標是 2024 年前將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送上月球。
美國首次採集到小行星表面的巖石樣本
當地時間10月20日,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奧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當日完成了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的巖石樣本採集任務,這是美國首次在小行星表面採集到巖石樣本。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先行者
近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1周年之際,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提到,探索擴大在深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賦予深圳對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設立和撤銷權限。
深圳投資17.5億建設新高校,有望躋身國際一流
深圳首座藝術類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正在加緊籌備之中。從2020年開始,按照相關計劃這座新高校開始正式開工建造。並且根據相關項目進度的推斷,到了明年這座大學就可以開始首屆的招生。通過相關的信息來看,深圳音樂學院的項目總投資大約為17.5億元,該校的建設目標卻是培養高端化的國際音樂人才。
教育廳回應高校重修費1學分300元
近日,有學生吐槽西安某高校重修1學分收300元,引發熱議。校方回應:重修費用是根據學費折算的,一直執行這個標準,不好好學習的學生才去反映。陝西省教育廳回應:該校為民辦院校,民辦學校有收費自主權。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啟動 青春版《龍鳳呈祥》上演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正式啟動,由京劇系在校本科生擔綱主演的青春版《龍鳳呈祥》作為校慶70周年京劇人才培養成果獻禮劇目首發亮相。
第六屆中國未來學校大會在京啟動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探索新時代教師發展的變革路徑,以「課堂革命中的教師蝶變」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未來學校大會20日在京啟動。據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2014年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啟動「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並成功舉辦了五屆未來學校大會,從實踐和學理層面對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
12安全項目獲CCF-綠盟科技鯤鵬基金資助
近日,由綠盟科技主辦的2020TechWorld技術嘉年華在北京舉辦。據悉,今年共有12個來自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獲得2020年度CCF-綠盟科技「鯤鵬」基金資助,所涉項目均為網絡安全技術研究。據了解,CCF-綠盟科技「鯤鵬」科研基金於2017年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和綠盟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發起。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