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認為: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我們在獨處的時光中,學會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你的內心,明白你真正想要什麼東西,真正追求什麼夢想。
在獨處的時候,其實那才是生活中最愜意的一段時光,因為此時的你可以成為最真實的你。在人群當中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帶著厚厚的面具,面具下最真實的自己早已疲憊不堪,面具上卻依舊滿臉笑容,動作優雅從容。
只有把時間都留給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完完全全成為自己,一個真實的自己。在那個時候,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完成的事情而不用顧忌著別人的眼光,你可以因為不喜歡一件事而不用去強迫自己,當然,你想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在不違法犯罪的前提下。
有的人能忍受孤獨,甚至喜歡孤獨,而有的人卻害怕孤獨,視之如猛虎。實際上,很多人之所以害怕孤獨,是因為不懂得怎麼去利用那一段的時間,才會借著熱鬧來掩蓋那種迷茫。
康德深居簡出,一輩子都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但正是在那種情況下提出了「三大批判」,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了一場巨大的思想革命。陪伴在叔本華身旁的只有一條捲毛狗,他卻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裡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安徒生,一輩子煢煢孑立,為世界留下了一系列美好的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懂得如何去利用那段獨處的時光。
有人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獨處。這一生,能一直陪著你的也就只有自己了,你也總是在經歷一個人生活的日子。既然孤獨是不可以避免的,那麼最好的便是直面孤獨!
別害怕孤獨,相反,恰好是在獨處的時間裡,才給了你更好地去提升自己的機會。能正如南森所說的一句話:「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
往往,智慧的火花發生在獨處時,也唯有那個時候,才能真正不被外界打擾,回歸到心靈的寧靜。利用好獨處的時光,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便不會感到孤獨了。
喜歡龍應臺所描述的生活: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可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幾朵黃花,花謝結果,壘累棚上。我坐在那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其實,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無論曾經經歷過多少的繁華熱鬧,又遇見過多少個結伴同行的人,終究還是要一個人走下去,一個人看遍花開花落,一個人品嘗人生百味。
將心靈安置於孤獨中,才能在寧靜的狀態下整合自我,審視自己的內心,領悟生活的真諦,發現人生的本質,為思想的成熟埋下鋪墊,然後醞釀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