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時代,一般紅、白喜事,各種大禮,送禮要有「禮單」,收禮要記「禮帳」。第二十回中,鳳姐讓寶玉開個單子,只報了「大紅妝緞四十匹」等四種物品名稱,寶玉反問道:「這算什麼?又不是帳,又不是禮物,怎麼個寫法兒?」 這就說明:是帳開「帳單」,是禮物開「禮單」,都有特定寫法。
甄府來送禮,「說著便將禮單送上去」,就是先呈禮單,照單收禮。禮單是用紅紙折成摺子,一般五六寸高,三四寸寬。紙用大紅或梅紅,封面恭楷寫「禮單」二字,內容在禮品一宗宗細目前,照例寫一些吉祥話,如壽禮寫道:
竹苞松茂,人壽年豐,鼎焚蘭蕙之香,堂列彩衣之戲,
恭逢
賈太夫人七秩晉六之慶,謹具菲禮,敬祝
華誕世年愚侄某某某叩賀
禮品計開:
香楠如意一柄
香楠壽杖一柄
泥金大紅蟒緞壽屏一架
萬壽金飾自鳴鐘一架
壽酒十壇壽燭十封
壽桃百枚壽麵百束
擬以上禮單,聊供參考。
送厚禮講究講四色、八色,不能單數。收禮的人可以照單全收,也可全不收。而很多情況是收幾樣,退幾樣。這樣把禮單所列的,在收的物品下註明「敬領」,在不收的物品下註明「敬謝」。把禮單交送禮的人帶回給他主人。
諸多禮品,要一一登帳。一記清禮品財物數字,賞錢多少,收到日期,以免丟失、遺忘及其他弊端。二備還禮時查考,人家送來多少,將來對方有事,應送多少去。這叫「禮帳」,是老式會計帳簿中「分類帳」得一種。
封建社會有句俗語道:「官不打送禮。」不但不打,還要給賞錢。寶釵派婆子給黛玉送燕窩,黛玉命人:「給他們幾百錢,打些酒吃,避避雨氣。」那兩個婆子說「又破費姑娘賞酒吃!」說著,磕了頭,出外接了錢。這是送小禮,日常饋贈,賞的也不多。
甄府送來四色重禮,賈母就吩咐用「上等封兒」,就是紅紙封,裡面按等級裝的錢最多的「封兒」。當時用制錢,用白銀。但也有「錢票」、「銀票」,「紅紙封兒」中裝一吊銅錢容易破,只好把錢卷在紙中。如裝「錢票」、「銀票」,多少就無所謂了。賞送禮的男僕人,用「封兒」;賞送禮的女僕人,也可用「封兒」。但更講究用「尺頭」,就是一段綢緞衣料,按一定尺寸裁好,可做一件衣服。用紅紙包上,好看,便於賞賜,謂之「尺頭」。
同送禮送來的還有「帖子」。第十一回:賈敬過生日,寫送禮情況道:「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壽禮來,俱回了我父親……」說明送禮要持「名帖」。
另外第十回賈珍給秦可卿請醫生,說道:「我已叫人拿我的名帖去請了。」去的人回來稟報說「先生今天不能來,明天來」等等情況之後,有一句傳先生的話道:「『大人的名帖著實不敢當。』還叫奴才拿回來了。」 這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拿名帖去請」;又為什麼把名帖退回來,說「著實不敢當」?
這要先理解《紅樓夢》時代用名帖作用。 「名帖」也就是現在的「名片」,但不大用白色的,一般是紅色、梅紅色。如果在喪服守孝期間,俗名「守制」,就用「藍色白字」,平時「紅紙黑字」。
乾隆時汪啟淑《水曹清暇錄》云: 前明門狀名紙,皆用白者,通籍後遇元日、賀壽用紅。位尊則平時皆用紅矣。今時人初入泮尚用白柬,過此全然用紅。 稍後楊懋建《京塵雜錄》云: 京城拜客,用三寸紅紙,拓木刻姓名……惟翰林諸公謁前輩,概用白帖子,其餘師生衙門,前後輩衙門,俱用紅紙大片子,以代全柬。
這就是《紅樓夢》時代的名帖,都是大木頭戳子,印在紅紙上的。讓人拿名帖去請,就如同自己親身去請;對方收下帖子,就是接受你親自去請;不接受,退回帖子,就是當不起你親自請。
當時對帖子很重視,比現在名片重要。送禮時,備了禮物,又拿了帖子去派人送,等於自己親自送去,更為隆重。那時把「名帖」看得比現在的「名片」重要的多。所以賈珍在請醫時,有「拿名帖」、「退名帖」這樣一段情節。
名帖自明代就很流行,而且大多那木頭戳子上的字是自己寫的。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有一則云:
額嶽齋司農云:舊聞嚴嵩當國時,凡質庫能得嚴府持名帖往候者,則獻程儀三千兩。蓋得此一帖即可免外侮之患。金陵三山街松茂典猶藏此帖,以為古玩。帖寫「嵩拜」二字,字體學魯公,大可五寸,紙四邊不留餘地。乾隆四十五年曾親見之。
從所記可以想見明代名帖的形狀。另外清人筆記中還記有人在慈仁寺花三文錢買到天啟時客氏的名帖,也是有趣的名帖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