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心理學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出現貼標籤效應,是因為所貼的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不論被貼上的標籤是好還是壞,都會對這個人的個性意識產生強烈的影響,這種個性意識會決定人們的自我認同,當他認為自己就是標籤上所說的那種人時,他的行為會漸漸接近標籤上的規定。
心理學家克勞特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貼標籤效應。
實驗過程
克勞特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部分士兵軍紀渙散、士氣低落的問題,在軍隊中做過一次實驗。他們挑選了一批不遵守紀律、不服從指揮、作風懶散、表現不佳的士兵作為被試。實驗的內容就是讓這些士兵給家人寫信,在信裡,士兵要告訴自己的家人:自己在部隊表現優異,能夠遵守紀律、服從命令、英勇無畏等。每隔一段時間,士兵都要給家裡寫一封類似內容的信。一段時間過後,這些士兵的表現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真的變成了心中描述的樣子。心理學家這樣做就是給這些士兵貼標籤,受信件裡描述的影響,這些士兵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最後他們真的成為一批優秀的軍人。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上面二個實驗說明一樣,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而引起的,所以稱之為「標籤效應」。由此推之,當一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他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由此不要亂給孩子貼標籤。
從士兵的實驗可以看出,標籤也有積極的作用。對於小孩子,我們不能只看見孩子的缺點,更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對於優點,我們要給予及時的、大張旗鼓的表揚,給他們貼上積極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