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提倡「文武並用」,為啥文官精英階層表示:打死不換武職?

2021-01-11 騰訊網

繼續回到宋明政治生態下武不如文的問題。我很愛說的一個笑話是:衛青的出身偏文職(建章監),而諸葛亮的出身則偏武職(軍師中郎將)——這個其實代表了唐宋以前中國官制的一個特點:文武不分家

戰事一起,行政官僚加個將軍號就可以領兵出去打仗了,等仗打完了回來繼續管行政——所謂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說的就是這種模式。比如《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會稽太守王朗拍馬舞刀,來戰太史慈」……王朗當年是漢朝一郡太守,搞不好還真的幹得出這種事兒。對於這種貴族化官僚,是沒有制度上的文武之分的。

我們理解的「文武分工」概念要到唐代以後才正式定型,武官從制度上被排除在了政治的主角位置之外。在國家系統良好的運轉的情況下,一個常見的政治規則是:身為行政官僚的文臣能夠在軍事專業官僚(武臣)的領域施加影響力,反之則不然。具體在宋明的地方統兵體制上,就是由作為文臣的主帥負責協調統籌所在行政區的一切資源為戰爭服務,而武臣則作為副手提供軍事層面的技術指導——既然武臣過度幹預行政則必然淪為軍人政治,所以我們還是試著教會文臣怎麼打仗吧!

宋代官方宣傳口是提倡「文武並用」的。但實際上在職業官僚選擇自己發展路徑時卻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普通文官對轉走武官路線無所謂,而精英文官卻打死不走武官路線——我們視線往往聚焦的是後者,所以會加深「重文輕武」的錯覺。

普通文官對於走武官路線無所謂

宋代官僚升遷制度規定「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乍一看似乎是武官吃虧,升遷速度要比文官慢不少,但是——武官可以靠軍功升官啊!宋朝最多有因軍功一次性超遷八階的,這在文官職業生涯中是難以想像的。另一方面,宋代文官尤以進士出身為貴,進士及第就相當於今天管培生,一步走上了仕途涯的快車道。然而宋代科舉錄取人數還沒有到後來明清的程度,科舉出身的官員只佔官員總數的1/4,你讓其他的學渣、關係戶怎麼辦?

我舉幾個例子,北宋種氏將門的始祖種世衡本來出身是文官,但入仕途徑是靠蔭補的關係戶,沒考上進士。宋夏戰爭爆發後,宋仁宗火線提拔了一批知兵的中層文官主持軍事,但佑一個條件是須要轉為武官。包括種世衡、張亢、景泰等在內的一批文官都比較爽快地接受了。種世衡後來層曾與狄青齊名,而且其子孫後來也繼續代代為將,成長為北宋中後期首屈一指的將門(水滸中的老種經略相公、小種經略相公就是他的後代)。

精英階層的文官為什麼不願意轉為武官?

慶曆元年,為了應對西夏入侵,宋仁宗下令範仲淹、韓琦、王沿、龐籍等四位宋夏前線的戰區行政和軍事長官轉為武職,結卻果遭到了一致抵制。原因很簡單——這四位都是志在「宰執」的文官精英,今後無論擔任宰相、參政還是樞密使,不但能成為行政系統最高決策者,也不耽誤你參與制定軍事戰略。但若是換成武官之後,發展路線最高也就是軍事專業方向的樞密使。對於韓、範這樣的一代名臣,他們當然不甘心了。後來,經過他們的強烈抗議,朝廷在確定許諾了不影響升遷的前提下,這幾位才最終答應了「暫時」換為武職的方案。之後果然,韓琦官至宰相,範仲淹官至副相,龐籍官至樞密使,除了沒過兩年就去世了的王沿,幾乎人手一個執政官。

對於精英文官來說,半路轉為武官的職業發展路徑太過受限,遠不如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往上慢慢爬更有前途。因此這個階層的「文不換武」也就成為了更為現實的選擇。後人因為對這一背景缺乏了解,錯誤地把這一事例當作宋朝「重文輕武」的證據,實在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了。

相關焦點

  • 觀文武身份的二元對立,論武官貪功好戰的利與弊
    01前言隨著文人勢力自後周廣順元年以降的擴張,文武官員在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分化更加明顯。文武官位的轉換不會引發反對的聲音,顯示雙方之間仍有交流。受到文人文化的影響,武官之子可能會參與科舉考試,成為文官。例如,陳若拙於太平興國五年考取進士第二名。
  • 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過「文不換武」,看武將的尷尬處境
    在《宋史》當中有記載很多文官被貶為武職的現象。這個「貶」字就說明了文官出任武職,是作為一種降職處罰出現在北宋政治社會的。  宋代的「辛仲甫」,才高八鬥,文化素養很高,多次處理疑難案件之後被宋太祖賞識。雖然有少部分文官還是願意主動擔任武職,但是在輕視武職的北宋士大夫手下,他們的遭遇也十分悽慘。  (二) 武官轉換文官?難度太大,士大夫階層激烈反對  而武官去轉換文職,在北宋時期卻是一件「飛黃騰達」的事情。雖然這種現象更為罕見,但卻是因為武官轉任文官的難度太大。
  • 為了保證集權,文職和武職在戰國時分開,一般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
    文官中較為傑出的有有魏徵和包拯以及文天祥,身居武職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將有韓信和白起還有嶽飛等人。無論是武官還是文士都是一個帝王的左右手,是或不可缺的存在。就像當今社會一樣,文官負責國家政務,武職專門管理軍務,使兩者分開,實現專業化的分工合作。其實在古代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這樣的分工的。身為官員,不僅要協調國家務,還要承擔管控軍隊與他國交戰的職責。
  • 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封建時期,皇帝幾乎每日都要召見文武大臣們商議國家大事。可是,每日早朝,覲見皇上的文武大臣,其人數要達到上百位之多。  人多嘴雜,再加上皇上日理萬機,那應該如何區分每位大臣的品級,以及所屬職能的不同呢?  原來,古代官員面見皇上或是參加重大典禮時,皆會身穿官服。官員們品級不同,相應的官服樣式也就不同。
  • 全球首家女子馬球學校成立 中國新興精英階層都在玩什麼?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導《財富》雜誌曾經撰文指出,10萬美元身家是高爾夫階層,100萬美元身家是旅行階層,1000萬美元身家是遊艇階層,1億美元才是進入馬球階層的門檻。不過,隨著中國突飛猛進的經濟體量和消費實力,這些貴族運動正在逐步進入中國新興精英階層的視野。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白人精英家庭不缺錢,體育特長生的獎學金顯然不構成誘惑。而且父母都是成功的專業人士居多,以優秀的學術表現進入名校應該也是不難的,為什麼非要去拼體育特長生這條道呢?原因就在於體育特長生集中了北美文化所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是美國選拔未來社會精英的主要渠道。
  • 宋代極度推崇孝道教化,開創了行孝講孝的良好社會風氣
    古代社會提倡「善事父母」,當今社會提倡「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古人將孝道作為處身立世的道德準則,當今社會把孝道作為做人做事的根本前提;孝道既是個人不懈追求的道德準則,也是一個國家努力打造的民族品格。宋代十分重視孝道,太祖開始就制定了「以孝治天下」的傳統。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雖然這個比喻更多是調侃,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確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抗衡歷史,為此皇帝抬出的親信太監與文官集團鬥的是相當激烈,諸如天啟時的閹黨魏忠賢大力打壓東林黨。
  • 如果古代統治階級提倡墨家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可能在中國發生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張是「克己復禮」,而墨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兼愛非攻」儒家思想主張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恢復周朝的禮儀,儒家思想說白了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墨家思想就大不同了,墨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傾向於為勞苦大眾,中下階層,手工商業者等服務,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君王亦是如此,更符合當今社會主流的思想。
  • 武職「黃埔一期」來啦!!!
    他首先對信創學院首批新生克服新冠疫情、高考延期等重重困難如願入學表示歡迎和祝賀。他表示,信創產業如火如荼,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創人才培養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標,也是同學們成長成才難得的機遇和挑戰。皮宇對信創學院全體新生提出三點希望:一是敢於有夢,要涵養家國情懷,奮進復興徵程;二是勇於追夢,要增強追夢能力,堅持勤學苦練;三是勤於圓夢,要磨礪圓夢品格,絕不輕言放棄。
  • 宋代聖上謹遵太祖天子「不許殺士大夫及書法家」的聖訓,善待官員
    在宋代,我們稱不清,在宋代,我們稱之為官家之子,以官家,又稱項公或項公。我老了的時候,我們會談論一拉。相公,天聖元年(1023),雷州司在朝鮮,任周到的老將,銀色錶盤家庭,媽媽就會讓靈柩運回陝西渭南回家安葬。因此,鞏縣,錢已經花了,只是暫時安葬在這裡。事實上,除了少錢這個東西,難怪今天的官家,即王欽若,誰也負責政治事務的,他們將如何恨我的相公呢?這些減擋小人,沒關係。
  • 宋朝官德教育:兼善天下、為官以德,為何宋代如此重視官學教育?
    家訓文化是古代以儒學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家庭內部所的道德傳承家訓的核心,一般都是傳統的儒家文化,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特殊的文獻的形式,宋代的家訓內容多為和睦,親友勸學讀等等,這些家訓大都由士大夫階層撰寫,以儒家的倫理綱長常為核心。有助於封建統治文化基礎的鞏固,在教訓子孫為官以德方面有很大幫助。
  • 那些宋代名作中的古今同趣
    而山水畫中,成就最為突出的當屬宋代。以山為德、以水為性,中國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格局、品格情致、胸懷抱負,都濃縮在這咫尺之間。可以說,山水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文人性情與精神外化… 如宋代巨作《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與《萬壑松風圖》等名作,在一般現代大眾眼中,好像是看風景一般,難以和作品產生共鳴。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這個朝代的寒門子弟,憑成績跨越階層
    片中選擇了十二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小孩,這些孩子每七年會接受一次採訪,跟蹤到最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些富人的孩子長大以後,絕大多數還是富人;而那些窮人的孩子最後還是窮人!近年來,我國「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感嘆越發強烈,可見,階層固化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這種現象在才子頻出的宋代,也如此普遍嗎?No!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歷代封建王朝並不完全以客觀的法律去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儒家四書五經中的抽象的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理政的依據,這正是法治對文官體制的低頭。
  • 從太師到奸相:張居正告訴我們,搞垮大明朝的文官們到底有多可怕
    這件事被文武百官抓住一頓猛轟,誣陷張居正貪戀權勢罔顧孝道。張居正雖有萬曆罩著,看似在狂風暴雨中巋然不動,其實文官集團、張居正以及萬曆三方之間關係已發生微妙變化。大明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文官集團逐漸掌握更多實權,看似皇帝權力很大,但只要文官集團達成共同利益,皇帝就很難過。於是大明皇帝們就開始寵信宦官以抗衡文官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