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2021-01-18 騰訊網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封建王朝的官吏幾乎全部由科舉出身的讀書人組成,基於一系列社會背景,這些讀書人自發地形成了一個擁有著共同思想的,對事物看法更為一致的團體。在此基礎上再組成國家的管理機構。歷代封建王朝並不完全以客觀的法律去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儒家四書五經中的抽象的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理政的依據,這正是法治對文官體制的低頭。

因此文官集團自其產生起,因為其內部信仰的一致性,就決定了其具有極強的凝聚力。

而我們的王朝又以極度的中央集權作為維穩的手段,因此實際上我們的中樞大廈坐落在無數「曖昧」堆砌的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中樞能否對各類決策進行深入調查已經無關緊要。因為這樣的決策與執行機構以「責任」上級總能歸罪於下級地方官。所以當這個集團在中央集權制度的日趨發酵之中,必然會染上官僚習氣。

而在萬曆元年,一次巨大的觸動讓這個團結了兩百多年的集團第一次生出罅隙,這場大的觸動便是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在執政之時,同時期的人才諸如徐階、高拱先後倒臺清算,再加之本身就有的政治手腕,使其成為當時最傑出的政治家。再加上隆慶帝駕崩,新皇年幼,而憑藉其內閣首輔的身份張居正幾乎成為帝國實質上的執政者。

在這一年,張居正提出了考成法。藉助以給事中為主體的六科來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要辦的事情從內閣至六科,再由六科至中央的六部百官,在到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員,層層分級責任明確,從而避免了上下層之間的推卸責任。並為了提高效率,在結合實際條件的情況下,分配給各級官員以硬性指標,完不成指標則降級,直至革職處置。

提高行政效率只是手段,改革的最終目的在於富國強兵。這樣稍顯激進的做法的確在張居正執政的十年間達成了效果:輔之以一條鞭法,在正德年間就開始走低的國庫收入自此總算有了大幅回升。武備方面,放給戚繼光、李梁成大部分權力,邊境得以長期安寧,積弊已深的王朝終於得到了一支強心針。而這也為張居正的覆滅埋下了伏筆。並且給這個王朝帶來了更大的隱患。

萬曆十年,張居正離世。在這之後不久其便遭抄家清算。

文官集團在兩百餘年的發展之間,表面上還是國家的公僕,實際上則包羅了本朝大量的傑出人物,成為了國家權力的源泉。文官集團在此刻出現的雙重性更加劇了其本身背景的複雜性,而張居正仍舊單純的把他們看作執行工具,並忽略了文官集團的統一與一致性,這就使自己陷入孤立。

為貫徹自己的意圖,張居正經常以私人信函的方式授意與他新人的官員,要他們如此如此的呈奏皇帝,然後以內閣首輔的身份票擬批准他自己的建議。這實際上就是割裂了原有的文官集團,而以他自己為中心另外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行政中心。也就是割裂了文官集團的一致性。

此外,張居正把所有文官擺放在自己嚴格的監視下,並且以個人的標準加以貶黜或升遷,因此嚴重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文官之間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背後也都有著複雜的社會關係。換言之,張居正的這套做法實際上是在和全國的知識分子作對。

錯誤地運用監察官員則又是張居正的一個致命錯誤,監察官員的作用在於徵集輿論,在公益和私利中找到折衷的辦法,而張居正卻把它當作推動自己政策的工具。

萬曆皇帝

因此,在其活著的時候,礙於其首輔身份以及萬曆皇帝對其的絕對信任,文官集團不敢明目張胆的反對。然而由於其經濟上的一些不正當手段,以及萬曆皇帝後知後覺的私人恩怨,在他死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遭到了瘋狂的反攻倒算。以至於在他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文官內部出現矛盾,便會互相指責對方曾為張居正的黨羽。

而對於整個帝國而言,後果更是難以挽回的:張居正認為的割裂了文官集團原有的一致性,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他們一致的信仰遭到觸動。文官集團缺乏應有的和衷共濟,反而無數的利益衝突在這段時間裡不斷的集中,慢慢的形成一個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這個宏大的共同體之間,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罅隙。

而在這之後還有著更大的挑戰。

排版 | 十一

文字 | 吳十二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宋代提倡「文武並用」,為啥文官精英階層表示:打死不換武職?
    具體在宋明的地方統兵體制上,就是由作為文臣的主帥負責協調統籌所在行政區的一切資源為戰爭服務,而武臣則作為副手提供軍事層面的技術指導——既然武臣過度幹預行政則必然淪為軍人政治,所以我們還是試著教會文臣怎麼打仗吧! 宋代官方宣傳口是提倡「文武並用」的。
  • 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過「文不換武」,看武將的尷尬處境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足以證明,北宋時期的文官對於出任武職這種做法,是較為鄙視的。  除了被動出任武職會拒絕之外,北宋時期也很少會有文官會主動去要求出任武職。雖然有少部分文官還是願意主動擔任武職,但是在輕視武職的北宋士大夫手下,他們的遭遇也十分悽慘。  (二) 武官轉換文官?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雖然這個比喻更多是調侃,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確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抗衡歷史,為此皇帝抬出的親信太監與文官集團鬥的是相當激烈,諸如天啟時的閹黨魏忠賢大力打壓東林黨。
  • 從太師到奸相:張居正告訴我們,搞垮大明朝的文官們到底有多可怕
    張居正少有大志,其實早在隆慶年間,就已體察到明朝繁榮表象下官僚體制腐朽隱患,只待坐上內閣頭把交椅就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張居正首先實施的就是考成法。張居正在都察院外獨設六科,對口監督六部辦事效率。六科主事只是七品官銜,卻要督察官高位顯的大員們。簡單說考成法不考察資歷,只考察能力與執行力,這讓平日慣於做好官樣文章就萬事大吉的官僚們情何以堪?
  • 細思極恐:中國古代歷史其實是由三個短命王朝打造的!
    中國古代歷史的塑造者並不是這些帝國,而是一些短命王朝。 第一個對中國起重大影響的短命王朝是秦朝。 後來的漢朝基本搞的就是秦朝這一套。漢朝的一切,秦朝都鋪好了路。
  • 波斯薩珊王朝玻璃器皿洛陽展出 最早公元1世紀
    波斯薩珊王朝玻璃器皿洛陽展出 最早公元1世紀 龍門博物館館長王迪介紹說,拿這件尖底玻璃瓶來說,它不同於當時中國的鉛鋇玻璃,薄而有韌性,應是產自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鈉鈣玻璃。「這些工藝先進的玻璃器皿就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證明。」  在王迪的辦公室,記者還看到了一批即將展出的文物。其中,一套四件陶俑引起了記者的注意,4件陶俑均身著中國傳統服飾,2人身著文官服飾,2人身著武官服飾,有趣的是,文官和武官中各有一名胡人。
  • 日月並明格
    ,簡稱日月並明。本人根據經驗得日月並明成格者多主貴大過富,太陽太陰會照於命,剛柔並濟,天梁為人沉穩,老成見到,慈善大度,廉潔無私,多是文官而非武官。相關斷語鬥數全書曰:「科權對拱躍三汲於禹門,日月並明佐九重於堯殿」,這裡我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首先科,指化科,權指化權,對拱即分別入命宮和遷移宮對照,而躍三汲於禹門,禹門也叫龍門,所以化科和化權對宮此時有鯉魚躍龍門之象,在人事則有飛黃騰達之意,如加官進祿,金榜題名等;日月並明則是太陽太陰處於廟旺之處;佐九,這個詞語涉及到中醫用藥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 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隋文帝楊堅建國後,也逐漸形成了隸屬唐、宋、明三朝獨特的官服制度。  杜甫《徒步歸行》:「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抬遺徒步歸。」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建立始於公元960年,由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而建立北宋。  北宋建國初期各項制度,均是承襲唐朝以及五代十國,官服制度同樣也不例外。
  • 孫可望已然定儀制,立太廟享三主,擬改國號曰後明,日夜謀禪受
    孫可望此舉自然導致南明管轄區內相當一部分文官武將除了奉行永曆年號外,心目中只有孫可望這位『國主』,皇帝被置之度外。甚至在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明恢討左將軍白文選給孫可望的啟本中都自稱臣,用了『啟國主御前』、『封進御覽,以慰聖懷』之類的措辭!除白文選,王尚禮等大將外,永曆朝廷的一大批文官也巧加迎合,乘機勸進。
  • 鴉片戰爭是1840年,為何說1895年才是清王朝真正崩潰的開始?
    儘管英法通過鴉片戰爭已經覺察到清政府很虛弱,但清王朝體量畢竟如此龐大,它們還是有些忌憚的,而且兩次鴉片戰爭實際上規模都不大,清政府最終也只是賠錢消災了事,英法實際也不敢將中國逼迫太狠,怕清朝真的橫起來大家都不好看…而何況,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之中部分有見識的統治階級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並且還取得了成效,19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清王朝也展現了自己的國力
  • 揭秘:多爾袞算命竟是清王朝覆滅的徵兆?
    辛亥革命是一場由孫中山、黃興建立的同盟會等領導的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成功的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中華民族民主共和的新紀元。
  • 北魏王朝死於非命的皇帝有幾位
    北魏王朝是由拓跋鮮卑在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它自386年拓跋珪建國,至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魏王朝歷經14帝,共148年。北魏14位皇帝中,竟然有11位死於非命,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幕!今天縱橫五千年-帝王傳的編者甜心即可,就介紹下這段歷史。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祖先曾建立代國,後被前秦所滅。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
  • 萬曆四十四年,明眼人一看便知,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來日無多
    之前有位學者寫了一本《萬曆十五年》,講訴了公元1587年前後,大明王朝從強盛走向頹廢的現象和原因。今天作者就寫一篇關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文章,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間節點來敘述呢?因為這個時間節點上,一切走向圖窮匕見,對大明王朝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清晰的節點。從萬曆四十四年到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鈞生命中的最後五年是那樣的手忙腳亂、且戰且退。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從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經歷了無數次朝代更迭,但其中的大一統王朝只有九個,依次為: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那麼,九大王朝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呢?秦朝:(秦始皇)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者為秦始皇嬴政。
  • 這個王朝文武相鬥兩敗俱傷,再也無人敢進諫,不滅才怪
    北朝是北魏(末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的總名,這一組王朝大體與南朝同時。北朝統治者是鮮卑人,而國中臣民卻以漢人為主體,於是,不可避免的民族隔崗與民族矛盾就成為敏感而特殊的問題,漢族士大夫的民族意識便是鮮卑族統治者的特殊忌諱。
  • 明朝末年山海關一戰,如何改變了三個王朝和中國的命運
    戰爭,是為金戈鐵馬、倥傯一生;戰爭,可以顛覆一個王朝,也可以開闢一個新的王朝。1644年的一場大戰,給統治了中國將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畫上了句號,不久,清軍入關逐漸掌握了全中國。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為山海關之戰,發生在一六四四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二日,歷時四天,決定了明清兩朝的命運。山海關的名字來源於明朝大將劉伯溫,他說: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
  • 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_2020年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
    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專題為您提供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