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一漢代墓葬出土慄子完好如初

2021-01-09 搜狐網

  新華網合肥3月23日電(記者王立武)安徽宣城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近日在市區敬亭路延伸工程建設工地搶救發掘了一座初步判定為西漢時期的墓葬,出土了20多件文物,出土的慄子歷經2000年仍完好如初。

  該墓葬是3月初在宣城市區敬亭路建設工地上發現的。

文管人員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墓葬是一土坑木槨墓,有耳室。一棺二槨,長2.6米,寬1.5米,木棺外封有40釐米厚的白膏泥。墓室上部有三層夯土層,木棺外塗有生漆,歷時2000多年依然光亮如新。

  經現場清理髮掘,出土了21件文物,其中有漆耳杯、印紋罐、木梳、木手杖、木牌、木俑、陶鍅、陶鼎等。陶鼎和陶鍅內存放的慄子雖在地下存儲了2000年,仍然沒有腐爛變質。

  宣城市文物專家目前還不能確定其用途和名稱的文物有4件,其中一種共3件銅質文物,合瓦狀,通高5釐米,長底3釐米,似編鐘,頂部有孔。另1件木質文物,為橋形木製構件,狀似門栓。

  宣城市文物局專家介紹,根據出土器物可初步判定這是一處西漢墓葬。

(責任編輯:廖恆)

相關焦點

  • 漢代千年女屍凌惠平,容貌復原圖曾震驚世界!揭她身上的4大謎團
    古代的墓葬有著各種各樣的講究,而最令人震驚的就是那些千年不腐、保存完好的溼屍了。在被人們發現後,就開始研究並復原古屍容貌,而凌惠平的復原圖出來後簡直震驚了眾人。凌惠平絕對稱得上是世界最美不腐女屍啊。該墓葬時代為西漢晚期,出土文物80餘件。尤其令世人震驚的是,該墓葬還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漢代女性屍體。這具女屍就是凌惠平。最近在一則廣州美院驚現上吊女屍的新聞其實是假的。女屍身長1.60米,屍身皮膚基本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神經和內臟器官保存基本完整。 隨古屍出土的龜鈕銅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為「凌氏惠平」。隨著「凌惠平」的出現,一場現實版的「古墓麗影」在科學界拉開帷幕。
  • 埃及新發現一座2500多年前的墓葬,13具木質棺材保存完好
    一提起埃及,人們就會想到金字塔或木乃伊等文化遺產。近日,埃及當局宣布又發現一處新的墓葬,其中很多棺材完整無損,擁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據太陽報9月8日報導,埃及旅遊和文物部近日宣稱,他們在塞加拉的古代沙漠墓地發現了密封了數千年的古埃及棺材。
  • 25年前,考古出土漢代美男,臉上笑容詭異,展覽時讓遊客望而卻步
    在新疆羅布泊沙漠,有著這樣的一大寶庫,他是迄今為止,有著最大規模且文化內涵豐富的墓葬群之一,被人們稱為「第二樓蘭」。與樓蘭古國的消失相似的是,營盤—也就是《水經注》中記載的「注賓城」,他也同樣消失在了廣闊的大漠中。作為西域文化的瑰寶,以往的營盤遺址時常出現在報紙和雜誌的封面上。
  • 成都發掘宋代墓葬 首次出土堪輿羅經圖有助研究五星八卦二十八星宿
    近日,隨著成都沙西線彭州支線考古發掘工作落下帷幕,青石村遺址的宋代墓葬讓考古人員眼前一亮,其中的道教遺物與宋代創立的風水流派理氣派有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首次發掘出土了華蓋宮文鎮墓券。  經過近7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青石村遺址發掘出土了豐富遺存。據成都考古研究院發掘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其中的宋代遺存中有三座墓葬,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其中M1墓室填土中發現有武士俑殘片、腰坑內出土雙系罐、五個捏制的小雙耳杯、一枚大號的崇寧通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銅錢年號等判斷,墓葬時代為南宋早期。
  • 安徽宣城古代這四位名人,看看你認識哪幾位?
    宣城,別稱:爰陵,安徽省轄地級市。宣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與馬鞍山及江蘇南京、常州、無錫接壤;宣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江南魚米之鄉。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安徽宣城古代的一些名人吧!
  • 重慶考古近70年來最大發現 冬筍壩遺址現「古代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現場考古負責人代玉彪表示,冬筍壩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冬筍壩遺址發掘全景冬筍壩遺址88號墓葬部分隨葬品古代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冬筍壩遺址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地處長江左岸,分布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對於探討巴蜀文化的特點、文化的發展演變及秦漢時期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策略等信息有著重要意義。
  • 墓葬研究工作坊︱秦漢墓葬的墓主判定;高句麗墓葬研究的反思
    指出,在根據出土遺物判斷墓葬年代、根據墓葬規格確定墓葬等級後,再結合出土文字資料、結合文獻等記載,完全可以如滿城漢墓一樣在即使沒有墓主印章的情況下進行明確的墓主判斷。這種墓主的判斷方法,經北大秦漢考古教材的總結和推廣,成為之後秦漢考古研究中的一個基本範式,長期傳承直至現在。
  • 成都漢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圖)
    墓葬內發現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4臺蜀錦提花機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昨天,成都老官山漢代墓群公布發掘成果,讓穿越2000年的想像成為可能。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漢代蜀錦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而出土的九部醫書中的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 點「睛」之作:漢代玉器中的「鬼斧神工」!
    上圖為安徽天長三角圩出土的漢代白玉龍形環,龍的眼睛也和上面漢代玉卮杯朱雀眼睛相似,不同的是龍眼角比較長,有種向後飄逸的感覺。
  • 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原標題: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文、圖/記者 金葉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重122.87克。印面長2.375釐米、寬2.372釐米。龜鈕,鈕高2.121釐米,臺高0.945釐米。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目前所見最早的龍虎圖像組合實例,乃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虎,這一圖例可謂其萌芽。圖像往往隨時代更迭而沿承,商周青銅器上也有此圖像組合,如1957年安徽阜南月牙河出的商代龍虎尊。不過相較而言,先秦的圖例較為零散隨意,入漢以後,這對圖像組合才蔚為大觀。漢代藝術有一個特點,因為年代久遠、且不具備後世藝術品如書畫所需的製作條件,它多以墓葬為依託、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 千年前的番茄醬是什麼樣的 全部保存完好如初
    千年前的番茄醬是什麼樣的 全部保存完好如初時間:2019-10-09 11:55   來源:看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千年前的番茄醬是什麼樣的 全部保存完好如初 視頻-古羅馬沉船被發現 竟然還有千年前的番茄醬 西班牙考古團隊今年夏天在馬略卡島(Mallorca)發現一艘距今約1800年的古羅馬沉船
  • 蕭山湘湖邊的群山中挖出墓葬群
    整個黃家河墓群,目前找到了良渚文化時期至明代的墓葬299座,出土文物約2400件(組),包括原始瓷器、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銅器、鐵器和石器等。這幾天,黃家河墓葬就將回填、覆綠,就地保護起來。東蜀山墓群,找到戰國至明代墓葬27座,出土文物160件,包括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銅器、鐵器、石器和貝殼等,另有7具保存不一的人骨。楊金東說,有一座漢代墓裡,出土了一件龜鈕銅印章,印文為「吳莫如印」,是杭州第二次發現、蕭山首次發現。古代印章分官印、私印,「吳莫如印」是私印。
  • 一切是否完好如初
    一切是否完好如初
  • 鎮魂驅邪——十二生肖在的古代墓葬的作用
    陝西米脂縣党家溝漢墓出土 漢畫像石「十二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這十二支與中國的「十天幹」搭配在一起,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
  • 漢代畫像石榜題的書法特點
    漢代畫像石及其題記,也在造假趨利之列。 造出的假品在造假者的工房裡,不過是一件用心打造的仿製品,經過謊言的包裝,投放到社會上,便被一部分人稱作「文物」。這一「歷史」的變身,對於造假者來說是金錢問題;對於收藏者、鑑賞者來說,則成了學問。不去研究這一問題,結局只有一個:上當受騙,當然還有後悔。
  • 從海昏侯墓孔子畫像看漢代墓室繪畫
    繪有孔子畫像的衣鏡衣鏡上關於孔子生平的文字2015年底在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孔子畫像。從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漆器中可以看到,它既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具有藝術審美與實用兩個功能。在西漢漆畫中,以神鬼仙獸的題材最多。比如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的黑地彩繪棺和朱地彩繪棺。描繪的就是各種形態的神鬼禽獸,這當中,龍、虎、朱雀又是最常見的形象,他們或表示引逝者升天,或表示方位。這次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件漆面木質盾牌十分精美,上繪有虎獸圖案。獸在上方,低首擰身揚尾,顯得十分兇狠。
  • 葉家山發掘: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諸侯國國君墓葬
    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絕大多數都有隨葬品,共出土文物約500件(套),其中銅器主要為食器和酒器,器類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壺等。    至目前為止,整個葉家山墓地一、二期共發掘墓葬139座,馬坑7座,共146個遺蹟單位。
  • 徐文寧:漢代玉龍菱形網格紋溯源
    玉龍出土於丘陵的半山坡上。在其範圍內採集到泥質紅陶片和壓印「之」字蓖紋陶片等遺物,皆屬於紅山文化。其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釐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稜,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釐米,佔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 出土於惠州博羅橫嶺山的文物——西周水晶塊
    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發掘面積約8500平方米,共清理302座商周時期墓,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橫嶺山出土那麼多有趣的東西,這對研究惠州地區先秦歷史文化及社會文明狀況是非常有意義的。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的這組水晶玦,質地細膩,光澤感強。其中6件外徑從小到大分別是1.57釐米,1.6釐米、1.7釐米、1.76釐米、1.86釐米、2.00釐米,厚0.21~0.66釐米不等,質量約0.8~1.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