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群經之始,一方面從哲學的角度指導著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另一方面,《易經》的佔卜功能始終神神秘秘、隱隱約約。那麼《易經》的佔卜到底有多大的精準性?孔子是如何評價《易經》的佔卜功能的?我們又怎樣才能卜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卦呢?
《易經》的佔卜功能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神神秘秘、隱隱約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某個人說自己會卜卦,那麼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覺得這個人頓時神秘起來。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因為喜歡《易經》而韋編三絕,但他卻忠告世人:不佔而已矣。既然佔卜是《易經》的功能之一,為什麼孔子又勸我們不佔呢?
孔子說不要佔卜,有三個含義。
第一點,不可以完全相信佔卜的結果。孔子說不佔,但他自己是會佔卜的,而且也常常佔卜,否則以他的個性,他自己不會的事情,絕不會去反對的。他會佔,自己也常佔卜,卻還告訴大家不要佔卜,這是為什麼?就是在告訴我們,不可以完全相信佔卜的結果。熟悉卜卦的人從一開始就知道第一爻到最後一爻這當中的變化有多少。你請人家幫你佔一件事情,如果那個人佔的時候就老想這次不要成功,會不會影響到你的結果?當然會影響到。而且有的人甚至會做假,倘若背後有人給他錢,收買他,操控他,明明是陽他可能跟你講陰,那你不是更受害嗎?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卜出來的結果是大兇、不利,我們還要不要做?有人說不管怎樣就是要做,儘管如此,卜出來的結果還是會影響你,你會感覺到糟糕,這個做不好的,那何必卜呢?既然決定要做,就不要卜了。
第三個,佔卜為什麼老被人家當做迷信?就是因為它只有少數人會,多數人一看都覺得它很玄妙,看不懂,而佔卜的人往往又只能告訴我們結果,無法告訴我們道理,只是鐵口直斷——卦說這樣就這樣。這樣我們根本不能從中找到應變的方式。
我們應該卜了以後做參考,該做的還是要做,但是要會從當中找到那種迂迴的,能趨吉避兇,能把損害減到最小的方式去做,這才是佔卜的意義。
所以,我們今天沒有違反孔子的主張,並沒有鼓勵說樣樣要去佔卜,絕對沒有。我們只是說要自己佔,自己解卦,然後每佔一次,會有不同的卦出現,從而了解一個卦,認識這個卦的道理,重要的是透過佔卜來理順自己的思路。因為所有事情在中國社會,四個字講完了:合理就好。所以只要合理就去做吧。
原來孔子會佔卜,並且常常佔卜,他說「不佔而已矣」,目的是讓我們不要完全相信佔卜的結果,避免失去自主性。那麼我們佔卜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卜卦是為了找到自己現在的定位。《易經》把360度的空間,分成了64個不同的情境。
每一個人要明確自己處在什麼狀況,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行為才合理,這就叫做道德修養。八八六十四卦,也就是64種情境,正好分布在360度的空間裡面,可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現在處於哪一個卦位呢?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處於哪個卦位,也就是不明白自己所處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只能憑感覺而已,至於真實是不是這樣,無從得知。
如果我們弄清楚了這一點,跟人家打官司時,我們就知道去翻《易經》,《易經》裡面有一個訟卦,就是講的打官司這種狀況,從中找到要用什麼智慧來化解當前的困境,這樣就對了。
每一個人,都要有方法來了解自己。因為了解別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很難。知人已經夠難了,知己是加倍地不容易。我們看別人的時候都是清清楚楚,講得頭頭是道,因為旁觀者清,可是自己的事情經常是迷迷糊糊,叫做當局者迷。當局者為什麼會迷呢?因為我們真的看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看不清楚自己呢?因為眼睛是向外長的。所以我們現在很聰明,把自己的處境懸掛起來,放在前面,當做一面鏡子,這就叫做卦。把自己的狀況,自己的處境,自己現在的一切一切用卦懸掛在眼前,我們就變成旁觀者清,就知道該怎麼樣去因應,該怎麼樣去處理。這樣對每個人都是很有利的。
原來佔卜就是把自己所處的情境懸掛起來,放在面前當做一面鏡子,看鏡子裡的自己就像看別人的事一樣,就能做到旁觀者清。但是《易經》總共只有六十四個卦,不同的人佔卜肯定會得到不同的卦,這種結果怎麼能對於某一個具體的人都適用呢?
算卦準不準?老實講,一件事情十個人來算,會算出不同的卦,甚至會算出十個不同的卦,就表示雖然每個算卦的人用的工具一樣,所查的書是同一本《易經》,裡面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每個人的品德修養不一樣,佔出來的卦也就不同。
以前如果好久不下雨,乾旱了,老百姓窮苦,大臣就會建議皇上去求雨。如果你是皇帝,當你的大臣請你親自去求雨,你會感覺怎麼樣?你會感覺很慌張,很惶恐。因為你整個的聲譽就看這一次了,萬一求不到雨怎麼辦?求不到雨,天下人就知道你這個皇上品德有問題,不然為什麼人家來求能求得到,你求卻求不到。所以,皇帝求雨前都要吃齋,要沐浴,要規規矩矩,什麼事情都不敢亂想,要誠誠懇懇去求。
中國人為什麼這樣想?就是我們從《易經》得到的啟發:人的德性可以感動天地。我想這句話信不信也是個人自己去選擇的。你如果說沒有這回事,那我們也沒有話講。但是那又如何解釋同樣去求雨,有人去求就下大雨,有人去求就下小雨,而有人去求就沒有雨呢?
所以,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去求雨的。而求到雨以後,我們要好好去反省自己——就算求到雨了,也不能太高興,而是要更加愛惜——好不容易老天看上我,我以後更要修養自己,不然下次又求不到了。如果求到小雨,我回去最起碼要檢討三天,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去補救,有什麼不對的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