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普度眾生」,三界中的九種眾生分別有什麼特徵?

2021-01-08 鵬程讀經典

《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經文中的意思是世尊告訴須菩提:「凡是趣入大乘發菩提心的人,應該這樣發心修持降伏自心:所有一切有情類所攝,包括從卵而生,從母胎而生,以及溼生、化生的眾生;或者有色、無色界所攝的眾生;乃至有想天,無想天,非非想天的眾生;三界輪迴的一切有情我皆度化,使他們離開輪迴的痛苦,獲得最殊勝究竟圓滿的涅槃。雖然這樣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在實相中無有任何眾生滅度。」

發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心令無邊無際的眾生獲得無上佛果,以世俗而言是菩薩最大的責任。

對於大乘學者來講,如果沒有發心做基礎,那麼一切善根不能增上,因此入大乘者首先要發願菩提心,願所有有情都得到一切智慧的果位。

卵生是從卵當中出生的有情,包括許多飛禽及龍王和龍界的眾生,人當中也有卵生的,如一位名薩嘎拉的居士,他的孩子全部都是卵生。

另外,民間傳說格薩爾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學,當時身為女僕的母親,因為生孩子沒有去主人家幹活,她的主人非常生氣,拿著刀子來到她家。

看到格薩爾王的母親還躺著,他拉開被子,見到裡面有一個如大雞蛋的東西,舉起刀就砍,卵蛋破開,有一個孩子飛到了天上,但格薩爾王的膝蓋被刀子稍微接觸了一點,所以他不能飛,落在了帳篷上,另一個仙巴被扔到河裡,這是格薩爾王三兄弟的傳說。

《佛教科學論》講克隆綿羊的時候,也提到人有各種產生的方式。

大多數旁生是胎生,《俱舍》中說餓鬼也大多是胎生。

溼生是眾生類中比較多的一種,夏天的蟲類多數是溼生,人當中也有溼生,如阿耶律的腳上所生的七個孩子都是溼生。

初劫的時候人和天人都說化生,非天與地獄的眾生也是化生,初劫外也有些化生的人,例如蓮花生大士,也有說聖天論師是化生。

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眾生。

按照《俱舍》所說,欲界和色界眾生都有色相,依靠五中欲妙有實質的身體,執著較大的是欲界眾生,色界眾生沒有欲界眾生粗大的執著,但還是有色界較細的執著。

色界眾生不同於欲界眾生有實質性的身體,但是有光身。

無色界的眾生,雖沒有接觸性的色相,但有一個意識的色相,這種意識的色相非常微細的緣故稱為無色界。

四禪天中的廣果天稱為有想天,此處眾生沒有欲界和色界那樣粗大的分別念,但仍有色與分別念,因此叫有想天。

無想天指廣果天旁邊的一部分天人,《俱舍》中形容廣果天像城市,無想天就像城市旁邊的寺院。

無想天的天人最初的時候有一種分別念,最後死亡的時候也有一個分別念,除此以外中間幾大劫的時間不生任何分別念。

「若非有想非無想」是四無色界中最高的天界,也稱非非想天、有頂天,雖然這裡沒有欲界和色界粗大分別念,但它還屬於三界輪迴,還有非常細微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分別念。

按《俱舍》所說,非非想天並非沒有真實的分別念,他們會有極其細微貪執禪定的分別念。

以上九種不同的眾生,可以包括所有類型的眾生。

相關焦點

  •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很多人喜歡稱佛門為淨土,的確,超脫於俗世之中的佛家比起人間的喧囂自然是淨土般的存在。而在道家看來,想要真正做到身處淨土,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我們自然知道,他指代的是五元運行之意,這五元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不論佛道都是如此作解。那麼,三界又指的是啥呢?
  • 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裡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呢?
  • 佛手印:不同姿勢的手印有著不同的含義,結施願印,普度眾生
    有時候我們去寺廟拜佛和菩薩的時候,會發現不同的佛他們雙手呈現出的姿勢也有所不同,這在佛教的造像藝術中,被稱為「佛手印」。不同姿勢的手印有著不同的含義,但是都有著同樣的寓意,那便是結施願印,普度眾生。所謂手印就是用手指所結之印契,是原始印度教用來表意的一種身體姿勢,後來被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存在。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不同姿勢的佛手印,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怎麼才算是與佛有緣,通常有4個特徵,看看是否有你
    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因為一大事因緣。《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原文:「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指佛陀釋迦牟尼為眾生開、示成佛之道理,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把成佛當作一件「大事」,因而佛陀釋迦牟尼即是因為此「大事因緣」,才為眾生開示悟入成佛之道理、知見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感慨的說道,「奇哉,奇哉!
  • 你知道我們經常說的三界,是指哪三界嗎?又有什麼講究
    在宗教信仰或玄幻小說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三界」這個詞,比如「三界六道」,比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三界到底是哪三界呢?其實,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有不同說法的,比如佛說三界六道眾生,這個三界講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信佛是為了什麼?每個人信佛的因緣和目的都各不相同,因而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也自然千差萬別。但想必有不少人信佛是為了求得佛菩薩的保佑,從而獲得現世的福報。大願地藏王菩薩眾生由於無始以來所造下的無盡業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流轉。如果想要了脫生死、不再輪迴,就得跳出三界、脫離六道。
  • 道教中所說三界,並不是指天、地、人三界
    孫悟空在大鬧地府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初看沒有什麼感覺,三界不就是「天、地、人」嘛,誰不知道,可是在道教中,三界乃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不是我們常說的天、地、人三界。
  • 西遊的三界、五行
    三界是處於生死輪迴中的、迷妄有情的眾生生存場所,故三界又稱為苦海。由於在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以佛法教化三界眾生,教眾生做人做事,以圓滿智慧普渡眾生,以悟色悟空出世。道教的三界比較通俗,天地人三界。通俗理解為將天地人三界視為三個球體,分別置於三角形的銳角之上,形成三界之勢。魔妖精靈等族群處於聯線位置。
  • 藥師佛、釋迦摩尼佛、阿彌陀佛,他們結的「手印」代表著什麼意思
    前面我們說過,大雄寶殿中分別供奉了什麼佛?那麼他們結印坐於蓮臺之上,細心的人可能觀察到了,他們的所結的印都是不一樣,每一尊佛所結的手印也不一樣。譬如萬佛樓,一萬尊佛,所塑形象也不一樣。那麼他們所結的手印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什麼是「橫三世佛」,什麼又是「豎三世佛」?望知曉!
    佛教在流傳過程中,代表著念佛法門的淨土宗,若是修成了,就會前往極樂世界享福。中央華嚴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兩位脅侍菩薩分別是:代表大願大行的普賢菩薩;代表無量智慧的文殊菩薩。通常我們所說的「大雄寶殿」中的大雄,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大雄寶殿中,通常也會同時供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一般在大雄寶殿中,在佛像下會標註:南無本師釋迦侔尼佛。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 到底有多少重天?我們通常說的三界是指什麼?
    特別是道教的《太玄》說:「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晬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九重者是指一個概念意思是多層。《太玄》又說:「天以不見為玄。」《道德經》第一章就說:「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教看來天以外的玄是產生一切事物的根本。
  • 漲知識:你我在佛教「三界」中的哪一界?
    佛法無邊佛說:世界微塵,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常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佛教「三界」:第一界叫做「欲界」。「欲界」就是「六道」。為地獄、餓鬼、牲畜、修羅、人間及六欲天的總稱。此界中眾生貪於食、色、眠等諸欲。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
  • 神話傳說中的三界和六道,分別是哪三界,哪六道
    在《西遊記》中,經常提到一個詞,叫「三界」,玉帝是三界之主,但是關於具體是哪三界,很多夥伴還不是很熟悉,甚至還有的夥伴將神話傳說聯繫起來,說《西遊記》中有六界。玉帝只是三界之主,另外三界並不歸玉帝管轄。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
  • 一文讀懂:「跳出三界外」是要跳出哪三界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生死亡來的世界的總稱。一、欲界。包括淫慾和食慾二種,這是有情者的住所。上自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中自人間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瞿盧洲),下至無間地獄。二、色界。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三界,哪五行?從佛家來簡析
    色界天無飲食之欲、無男女之欲、無男女之別,處於禪定狀態,此界生命皆由化生,即借業力而現,此界天尚有宮殿,亦有現象界,禪悅為食,四禪九天的最後五天就是聖者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五不還天。「不還天」就是不回六道輪迴了,即達到三果阿羅漢的涅槃境界。此界眾生必須觀色相皆空性,了知諸法本空,不著迷色相之法,才能出離色界天。無色界:共四天。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有一章節是地府使者奉命捉拿孫悟空,按照生死簿上的名單,孫悟空的三百四十二歲陽壽已盡。孫悟空說了一句話:「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得長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壽與天齊,至於為何還會被寫入生死簿,暫且不表,本期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中的「三界」是什麼。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範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五行」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們指的是道家代表著自然界萬物形成的一種物質觀和相互關係,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
  • 怎樣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得解脫者,如天王如來所說「身在地獄,亦如天堂」。未得解脫者,縱使你本已大富大貴,人人稱羨,卻感覺種種痛苦紛擾。看不開,悟不透,難心安!可以說,「解脫」二字,才是佛法真實義!那麼,如何得解脫呢?達摩祖師在其《破相論》中回答弟子「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這一修行者最關注的問題時,說出了修佛的根本奧義:「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 佛學: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家文化的解讀今天持續,此刻就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