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各領域競爭都異常激烈,人人都想贏。
在職場,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能獨當一面;相反,我們也會見到有些40歲、50歲的人依舊工作成果一般,討論問題囉囉嗦嗦,毫無效率……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專業。那如何才能達到專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開始沉浸於內容吧,它會為你指點迷津~
我們不斷學習,就是要追求「任性」的資本
人在職場不能任性,這是很多主流價值觀倡導的,我也毫不例外地贊成這種說法。但有一種情況我卻充滿鄙視,就是不正視問題。
比如:
全年加班都有你,年底評優不見你!髒活苦活都有你,升職加薪少了你!優質項目給別人,雞肋項目給你了!
你內心糾結,一邊充滿憤怒,一邊又默默接受。同時還安慰自己,要不是自己有格局、情商高,早就不幹了。
在我看來,這不是有格局,你只是「不得不」,只是自我麻痺,根本沒有認識到是自己能力不夠、價值不夠。
陷入「不得不」的境地本沒有錯,但明明是「不得不」,還安慰自己是格局高就有問題了。
什麼才是有格局?
必須是你當下有較好的選擇,但為了更長遠的目標,暫時戰略性地選擇了一個相對較差的方案。
比如:
1990年,楊元慶沒有去夏威夷參加一次意義不大的會議,而是派一名下屬去參加了這次會議。
柳傳志說,當時出國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楊元慶這種本來有資格選擇出國卻放棄出國的行為,叫格局。
而你根本沒有選擇權、沒有話語權,遇事只能靠忍,就不要談什麼情商高、更不要談什麼有格局了。
如何改變「不得不」的狀態呢?毫無疑問,最關鍵的就是靠你的專業能力提升你在組織中的價值,讓自己在行業內、在領域內成為專家。
這樣才可能建立自己的話語權、選擇權。我們可以不任性,但我們一定要有任性的資本。
專業能力是一個人成事的關鍵
做好或做成一件事通常取決於三個方面:
1、外界允不允許你做;
2、你有沒有意願做;
3、你有沒有能力做。
允不允許是法律、制度或道德層面的外界因素,我們這裡不討論。我們也不討論意願的問題,因為多數人都有做成事的意願。關鍵是第三點,你有沒有能力做成事。
專業能力是一個人成事的關鍵。專業能力強通常體現在四個方面:
01
紮實的基本功
基本功是一種元能力,即提升能力的能力。通俗來講,這種能力是指會學習,會思考問題。
《專業的力量》一書講了4項基本功,邏輯與框架能力、講依據的能力、對標的能力、價值輸出的能力。
這4項基本功是國人最欠缺的,因為在正統的教育體系之內,是沒有類似這樣的課程的,這些知識並不是顯學。
這4項基本功是一種基本的思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有了這四項基本功,就能善於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善於洞悉事物本質、善於認識世界的真相。
02
體系化的領域知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講究分工和定位的社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我們必須聚焦在某一個領域,才有可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時就需要我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行業內有哪些基本的理論知識,有哪些基本的案例,每一類知識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都必須弄清楚。
當然,體系化的領域知識還包括行業內的現實格局,即業內有哪幾類代表性的做法,好的標杆、壞的標杆都是什麼。
在現代社會,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工匠人」的工作方法,是很難以最有成效的方式把自己的知識發揮出來的。
很多行業的門檻在行業裡面。
比如相聲行業,我曾觀看過一個對郭德綱進行的專訪,郭德綱說相聲這個行業的門檻就在行業之內,以至於很多人以為嘴貧話多就能說相聲,結果進入相聲行業才發現,相聲並不是那麼好說,自己說的相聲根本就沒有觀眾喜歡。
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特點,管理諮詢行業也是這樣。對管理諮詢有個粗淺了解的人都會這樣想,誰不能做諮詢,無非就是問問題,把客戶知道的信息整理成PPT,整理成WORD,有什麼難的?但事實上,水平參差不齊。
這裡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不代表你就在這個行業入門了。
打著行業從業者的旗號混口飯吃可以,但要想在這個行業做出些許成就,就一定要從構建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體系開始。
03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看懂現實,但很多人總是想當然。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消息被迅速報到宮中,晉惠帝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
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晉惠帝這種可笑的行為,也存在於我們工作與生活中的很多場合。
我曾與一個處於創業期的老闆交流,談到利潤來源時,他說:「我們可以3年不賺錢,我的員工都是有高度的。」
我只想說,那是你的一廂情願,你可以3年不賺錢,你有家底。那些員工靠的就是工資,靠洗腦、靠所謂的文化宣導是不可能解決薪酬問題的。
看懂現實後,再提出解決方案是需要邏輯的。
很多情況下,當我們提交工作成果後,不管對方是客戶還是老闆,亦或是一起合作的同事,總會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方案中為什麼從這幾個方面去入手?」,「為什麼先要做這些準備?」等等。
他們想通過這些問題了解我們工作的邏輯。
當然,也有很多專業人士直接問「你這麼做的邏輯是什麼?」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少人是在被別人問起的時候才開始思考的,這就有問題了。
我們必須在解決問題的初始,就想清楚自己的行動邏輯是什麼,這種邏輯是解決問題的保障。
04
持續自我突破
很多人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能力高原期,即能力的增長停滯了,長時間不能夠突破,也找不到突破的方向。
以色列籍物理學家和企業管理大師高德拉特博士提出的TOC(Theory Of Constraints)制約法,或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
TOC認為任何系統至少存在要一個約束,否則它就可能有無限的產出,因此要提高一個系統的產出,必須要打破系統的約束。
個體本身也是一個系統,高德拉特博士的TOC理論既適用於組織,也適用於個體。
想一想影響自己發展的瓶頸是什麼,既不要盲目地把精力放在補短板上,也不要在短板已經影響整體發展的情況下,一味地去強化優勢。
持續突破的關鍵是能夠發現制約自己發展的關鍵點,這樣就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想要取勝,唯有專業。一定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體系化的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持續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