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吃貨國家,關於吃的這件事情吃貨們不可不知。長歌君今日選擇《詩經》中創作於西周時期的篇章作為核心史料,看看西周時期,有哪些食材、調味品、飲料、烹飪技法和飲食禮儀文化?今天四月來帶大家了解舌尖上的西周!
西周時期的食材有什麼?
按《詩經》中《豳風》、《檜風》、《小雅》、《大雅》、《周頌》諸篇對西周食材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六類:
水果類:野葡萄(蘡薁)、大棗、葫蘆(瓠)、李子、梅、萇楚(獼猴桃)等;
乾果類:慄子、冬葵子等;
蔬菜類:苦苣菜(芑菜)、白蒿(蘩)、播娘蒿(莪)、瓜、竹筍、香蒲、芹菜、葫蘆菜(瓠葉)、豆葉(菽葉)、大巢菜(薇)、杞葉、萊葉、羊蹄葉、堇菜等;
油料作物類:麻籽(苴);
肉類:豬(豕)、野豬(豵豜)、鹿、牛、鱉、魚類(鱨、鯊、鯉)和羊等;
穀物類:粟、稻、稷、黍、豆(荏菽)、大麥、小麥等。
西周時期調味品用什麼?
根據《詩經》記載西周時期的調味品主要是飴(糖類)和椒兩種。長歌君根據《尚書禹貢》中已經有關於食鹽的記載,故西周的調味品中應該還有鹽。
西周時期有哪些烹飪技法?
有了食材和調料,西周人民是怎麼加工食物的呢?當時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烹、炙、蒸、炰、搗、燔、膾、羹、脯、臘等。
烹就是把食物放開水中直接煮,由於西周時期植物油產出少,加上青銅器比較盛行,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就用煮。也有用下面有火門的「溫鼎」,邊煮食物邊吃,相當於今天的火鍋吃法。在西周時期烹飪火鍋的銅鼎非常的巨大,而且非常的沉,一鍋古董羹需要十幾人才能夠吃完,所以火鍋只能在少數貴族之間流行。
炙是把肉切細穿上,架在火上燻烤使熟。炙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將肉用木棒串上放在小火爐上烤,另一種是直接放大火上烤。
蒸是在蒸食器甗下層加入水,上層加入食物,加熱後用熱蒸汽將食物蒸熟。
炰是指用爛泥塗抹食物並置火中燒熟,類似於叫今天花雞的做法。
搗指用木棒反覆捶打將食物搗碎。
燔指將動物殺死,連毛帶肉直接用火燒熟。
膾指碎切魚肉,然後生吃,類似今天的生魚片做法。
羹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湯食物。
脯就是鹹肉或鹹肉片,不加調料,只抹鹽曬乾而成。
臘就是將獸類去毛,經火烘烤,再曬乾的幹肉。
西周時期喝什麼?
根據《詩經》記述,西周時期的飲料主要有醴(濁酒)、清酒、秬鬯(用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漿等,都屬於酒精類飲料。
西周時期有哪些飲食禮儀?
西周時期形成的飲食文化,主要有饗宴禮儀、獻饃禮儀和節日禮食。
孔子認為周代最重視的四件事之一就是飲食。民以食為天,西周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西周,有菜有酒有肉有飯,還能架起國寶(青銅大鼎)吃火鍋。很多食材、調味品、飲料和烹飪方法基本上被後世傳承,甚至流傳到今天,直到今天饗宴、獻饃、節日等飲食禮儀依然常見,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