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讀音的怪現狀:是無心抑或有意?

2021-01-10 孤讀者筆記

根據語言學知識,我們知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包括其發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也會發生演變,讀音也出現了變化,為了方便交流,官方也一直在修正,或者說為了統一標準而進行改動,例如前段時間關於「斜」、「鑿」等字讀音的更改(似乎引起了社會上不小的反響)。事實上,雖然詞典樹立了標杆,但是也沒未必人人會遵守,所以也就出現了種種語言讀音的怪現狀,也不知道是無心抑或有意。

姓氏的讀音

姓氏的讀音似乎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主要是由于姓氏的發音和作為常用字的讀音不一樣。不知道的人讀錯也就算了,怪就怪在不少自身就是這個姓氏的人也往往把它讀成一般的音調。例如「任」,作姓氏時讀成第二聲,但有些姓「任」的人就讀成了第四聲。「華」字剛好相反,作姓氏時讀第四聲,可有的姓「華」的人就讀成了第二聲。

上述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吧。第一,他們明知故犯,免得要向別人解釋一番;第二,在他們的老家,已經習慣這種讀音,故此無視詞典的規範。例如,有姓「解」的名人就說過,他們家鄉都說自己姓「jie」(第三聲)而不是「xie」(第四聲)或「hai」(第四聲)。比較特殊的有「覃」姓,既有讀「qin」(第二聲),也有讀「tan」(第二聲),這就讓人難以分清了(一般以前者為多)。

還有一種有趣的情況,出現在「符」姓上面。這個「姓」不太常見,相關的大名人更是罕見(其實祖籍海南的香港明星方中信原名就是這個姓氏)。正常來說,這個姓就讀第二聲,沒有任何的特殊之處,可奇怪的是很多人卻偏偏把它讀成了第四聲,也許是更多的想到了「付」姓吧。由於同音問題,有的姓氏用於一些詞組時容易出現「歧義」(甚至尷尬),例如「付總」就和「副總」發音相同,類似的還有聶處(長)、姓焦,等等。

還有些字的讀音,雖不是姓氏,但屬于姓名,讀音也有所不同,最著名的就是陳寅恪了。最初根據學者們的考證,恪應該讀成「que」(第四聲),這是陳寅恪老家的發音。於是,一時間,把這個名字念成這個讀音成為了一種文化時尚。但慢慢的質疑聲四起,因為「恪(que)」這個讀音詞典是沒有的,不能這樣「搞特殊」,於是,又刊登了各種匡正的文章。現在應該已經一致讀為陳寅恪(「ke」,第四聲)了吧?(有趣的是,和陳寅恪先生天賦相似的另一位學者,錢鍾書先生,「鍾」還是「鍾」的寫法也引發過爭議。)與之相似的還有賈平凹,雖然「wa」(第一聲)的讀音還是存在的。此外,「茜」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字,用於中國的人名時讀「qian」(第四聲),用在翻譯西方女性名字時,則讀成了「xi」(第一聲),如茜茜公主。原本「xi」這個讀音因為音譯而產生(其實應該算是一種訛誤吧),但對於追求洋氣的人來說,或許也會把自己的名字念成這樣吧。

多音字的讀音

多音字常常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特別是考試的學生。這種「反人道」的讀法會不會有一天被消除了呢?這裡說一下「翹」這個字。很多主持人都喜歡說「翹楚」這個詞(確實顯得有文化一點,未必是主持人主動使用,而是編導或文案寫在主持稿上面的),遺憾的是,幾乎無一例外把「翹」讀成了第四聲(還不一定知道它的含義)。

「翹楚」一詞源於《詩經》,「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讀第二聲。事實上,早期和「翹」字相關的詞組基本都讀成第二聲(看《古代漢語詞典》就明白了),後來和口語相關的更多讀成第四聲,例如「翹尾巴」、「死翹翹」等。兩種讀音從詞義來說區別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不難猜測,第四聲應是後來才出現的,慢慢取代了第二聲(不妨說是以訛傳訛,這個有待語言學家考證了),如果將來合併只有第四聲的讀音,也是不足為奇的。畢竟,語言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讀錯的人多了,也就只好將錯就錯了。(很多成語的用法也是如此,例如「感同身受」。)再者,莊子說「得意忘言」,明白意思就行了,何必太較真呢?

近年似乎用「翹」作名字的人多了起來,尤為女孩子,且好像都是第四聲吧?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侍女就叫綠翹,被魚玄機失手殺害。相關名人還有刺殺孫傳芳的「民國俠女」施劍翹(據說電影《邪不壓正》中的角色就用她作為原型)。

有一種花叫「連翹」,也是讀第二聲,但也是被人們讀成了第四聲。連翹和迎春花相似,花期也是一樣,容易被搞混。每年花開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連翹說成了迎春花。他們興高採烈的和連翹合了影,還以為那就是迎春花。

-THE END-

相關焦點

  • 讀錯不怪你,真正的讀音連字典都查不出來
    「嗯」的真正讀音一說起「嗯」這個字的讀音,很多人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是「en」,但事實上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都搞錯了它的讀音,雖然在我們平時交流對話時脫口而出就是「en」這個發音,而且用任何一種輸入法都可以打出「嗯」字,但其實「en」並不是它的真正讀音。
  • 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有哪些大事?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 網友曝多個疑似偏旁怪字 專家稱的確存在
    網友  怪字未收入現代字典  前日,一微博網友發帖稱:我才發現原來「丨」是一個字啊!念「滾」啊。  網帖引發眾多網友好奇,並跟進搜索出「丶」「灬」等字並標註讀音以及釋義。  網友稱,這些看似偏旁部首的「怪字」,竟然也是漢字。
  • 網友曝疑似偏旁怪字字典查不到 專家稱屬死亡字
    網友  怪字未收入現代字典  前日,一微博網友發帖稱:我才發現原來「丨」是一個字啊!念「滾」啊。  網帖引發眾多網友好奇,並跟進搜索出「丶」「灬」等字並標註讀音以及釋義。  網友稱,這些看似偏旁部首的「怪字」,竟然也是漢字。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我們今天廣泛運用的語言當中,多音字有很多。什麼叫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詞典取消六"lu"讀法 專家:讀音應遵循地方文化
    原來,在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詞典)2005年修正定稿第五版中,六字在用作地名時被取消了「lu」的讀法。不僅是第五版,2012年出爐的第六版也沒有「lu」的讀法。   專家   讀音應遵循地方文化   據悉,我國有兩個地名中的六念作「lu」,一個是安徽的六安,還有一個就是南京的六合。   幾年前,關於六安的「六」字讀音是否可以由「lu」改為「liu」的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本報也曾做了一系列報導。
  • 再談「旋轉」的讀音
    作者:杜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語言文字》版曾發表《談談「旋轉」的讀音》一文,討論「旋轉」的「轉」的讀音,認為《現代漢語詞典》標註有誤,應讀為。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讀者經常質疑,我們《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者也曾有討論,就著這個話題我也談一點想法。
  • 嚶嚶怪是什麼梗?嚶嚶怪的起源出處?
    啥也別說了,看本詞條前先一起喊:那嚶嚶怪是什麼意思的詳細解釋,下面,就和360常識網流行語百科一起看看吧。本文目錄:1、嚶嚶怪是什麼意思?2、嚶嚶怪的起源出處3、嚶嚶怪的發展4、嚶嚶怪的用法5、相關詞語用法示例嚶嚶怪是什麼意思?
  • 古詩漢字改讀音引網友熱議 專家:不應"一刀切"
    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   18年前人教版課本   「衰」音已標註為「shuāi」   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不斷變化的漢字讀音由於社會變遷和地域文化對讀音發展的衝擊,為了順應大眾在生活中對語言的需求,中國從古時候起就通過修訂辭典的手段正音。譬如大宋年間,宋真宗就命令政府根據前朝的韻書主修了一本《廣韻》,為單字和詞加入注釋,增加了韻數[3],人們從此對漢字讀音受意義推動而分化有了明確的認識。
  • 肢體語言專家:穆帥舉手投足間充滿自信,他對現狀非常滿意
    在觀看了穆裡尼奧最近的採訪之後,肢體語言專家朱迪-詹姆斯指出,穆帥現在看起來更加自信了。朱迪-詹姆斯博士在接受Bonus Finder的採訪時表示:「這真的很有趣,從他的肢體語言來看,他的頭直立著,向後傾斜著靠在椅子上,而不是向前傾斜,他的下唇是拿破崙式的突出狀態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也有人質疑,更改古詩詞中字詞讀音,破壞了韻律和意境,得不償失。也有資深語文老師接受採訪時稱,應捍衛漢語純潔性,「不贊成根據大眾口味更改讀音」。「我覺得這是一個舊聞,個別字詞拼音的變化早就在教材裡邊體現了,還有《現代漢語詞典》裡面也早就有了,現在把它翻出來,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
  • 2019年廣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古詩改讀音引熱議
    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懵」,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摘自手機中國網)   【面試熱點】   18年前人教版課本   「衰」音已標註為「shuāi」   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近日,有消息稱,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是真的嗎?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道別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它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臭」的兩種讀音-中新網
    「臭」的兩種讀音 2012年03月27日 16: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怎樣區分「臭」的兩種讀音?謝謝。(銀川 馬立軍)  馬立軍:  「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chòu,另一種是xiù。  讀chòu的時候,表示「氣味難聞」或者「令人厭惡」、「技藝低劣」、「狠狠地」、「槍彈失效」等意思。例如:  (1)城外這條溝原先臭氣燻天,現在變成碧波蕩漾的小河了。  (2)他老擺臭架子,所以落下臭名。
  • 改漢字讀音的法律視角
    前陣子網傳很多漢字讀音要改,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á」改成「xié」,粳(jīng)米改成粳(gēng)米等等,對此,輿論一邊倒反對的聲音。可能是迫於壓力,有關部門進行了「闢謠」,說這是個假新聞、舊新聞,改部分漢字讀音只是一個兩年前的徵求意見稿,沒有正式發文。
  • 專家:(讀音)沒有太大必要儘量不修改
    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18年前人教版課本,「衰」音已標註為「shuāi」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讀音到底由誰定?
    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