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教育部語用司、語信司司長田立新介紹,2017年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工作持續推進,去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完成修訂並作為國家標準立項,《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修訂)》完成研製,《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規範》《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實施綱要》等規範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獲批立項,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部分異讀字改為統讀字
記者在今天(5月29日)同時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8)》中,找到了上述工作的具體情況。
修訂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將原審音表未收的條目進行了收錄,如「拜拜」表示再見、告別的含義。
還有一些原審音表有異讀的詞,修訂不再保留異讀,改為統讀。如,「蕁麻」、「蕁麻疹」分別讀qián、xún,本次修訂為統讀音xún。
對部分用字引起的異讀,從用字層面進行了調整。比如,「脖梗子」從音韻或詞義角度,本子當作「梗」,俗寫作「頸」,本次修訂建議「脖梗子」不再寫作「脖頸子」,並相應淘汰「頸」字異讀音gěng,統讀為jǐng。
中小學生有了正規學習性詞表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使用的漢語詞表主要有「面向社會一般應用的通用詞表」、「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中文信息處理用詞表」三類,而適用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性詞表一直空缺。經多年研究,2017年《義務教育常用詞表》完成研製。
詞表收錄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學習、比較穩定、使用頻率較高的普通話常用詞語16600多個,並給出詞語的字形、拼音詞性與分級。詞表將所有詞語分為四級,一至四級詞語分別對應義務教育第一至四學段。
收錄原則需「以字帶詞,詞不越字」,充分注意與漢字分級學習要求的對接,高學段要求的漢字不出現在低學段詞彙中, 「吮吸」、「怠工」、「嘲笑」不出現在小學詞彙中;超出3500常用字範疇的詞不予收錄,如「集腋成裘」。
詞表收詞語的原形,不收無別意作用的重疊形式、如收「搖頭」、「點頭」、「船」,不收「搖搖頭」、「點點頭」、「船兒」。
詞表收典型的普通話,非典型的普通話詞語一般不予收。收「爸爸」、「父親」,不收帶方言色彩的「阿爸」、「爹爹」。
同時,規範關於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英文譯寫規範的9個分則以及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