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有哪些大事?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教育部語用司、語信司司長田立新介紹,2017年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工作持續推進,去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完成修訂並作為國家標準立項,《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修訂)》完成研製,《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規範》《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實施綱要》等規範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獲批立項,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部分異讀字改為統讀字

  記者在今天(5月29日)同時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8)》中,找到了上述工作的具體情況。

  修訂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將原審音表未收的條目進行了收錄,如「拜拜」表示再見、告別的含義。

  還有一些原審音表有異讀的詞,修訂不再保留異讀,改為統讀。如,「蕁麻」、「蕁麻疹」分別讀qián、xún,本次修訂為統讀音xún。

  對部分用字引起的異讀,從用字層面進行了調整。比如,「脖梗子」從音韻或詞義角度,本子當作「梗」,俗寫作「頸」,本次修訂建議「脖梗子」不再寫作「脖頸子」,並相應淘汰「頸」字異讀音gěng,統讀為jǐng。

  中小學生有了正規學習性詞表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使用的漢語詞表主要有「面向社會一般應用的通用詞表」、「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中文信息處理用詞表」三類,而適用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性詞表一直空缺。經多年研究,2017年《義務教育常用詞表》完成研製。

  詞表收錄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學習、比較穩定、使用頻率較高的普通話常用詞語16600多個,並給出詞語的字形、拼音詞性與分級。詞表將所有詞語分為四級,一至四級詞語分別對應義務教育第一至四學段。

  收錄原則需「以字帶詞,詞不越字」,充分注意與漢字分級學習要求的對接,高學段要求的漢字不出現在低學段詞彙中, 「吮吸」、「怠工」、「嘲笑」不出現在小學詞彙中;超出3500常用字範疇的詞不予收錄,如「集腋成裘」。

  詞表收詞語的原形,不收無別意作用的重疊形式、如收「搖頭」、「點頭」、「船」,不收「搖搖頭」、「點點頭」、「船兒」。

  詞表收典型的普通話,非典型的普通話詞語一般不予收。收「爸爸」、「父親」,不收帶方言色彩的「阿爸」、「爹爹」。

  同時,規範關於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英文譯寫規範的9個分則以及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相關焦點

  • 坐騎走了,說服也走了……這些字讀音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某一個時期的高考語文試題中,必有一個令千萬考生抓耳撓腮的語音考查題目。所以,語文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強調一些多音字、異讀詞的讀音。比如:參差、確鑿、呆板、說客、顫慄、強迫、軋鋼、骨殖……為什麼?因為這些看起來書寫難度並不大的字,在歷史上讀音卻不斷發生變化。
  • 語言文字規範知識27問答 附推廣普通話宣傳片
    目前社會用字不規範的現象有如下四種表現:寫錯別字、使用不規範的簡化字、使用已被淘汰的異體字、濫用繁體字。這些現象的存在,給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榮造成很大的損失和障礙。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時代後,計算機對漢字識別,要求漢字必須規範。   10   語言文字規範化的重點在哪些領域?
  • 「拼音被改」引質疑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而爭議愈加放大之後,教育部相關部門回應媒體稱,「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相關研究員對外表示,該篇網傳文章的杜撰成分很高。  修改  「關於讀音要多數服從少數的說法,也是個誤解。
  • 怎麼改幾個讀音,就能牽動千萬國人的心了...
    &nbsp&nbsp&nbsp&nbsp近日,一篇題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網文上了「熱搜」,文中指出部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引發網友大討論。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據界面報導,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近日,網上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何副研究員說,審音委已經對當初做的審音表的修訂工作做了提交,語委相關部門正在進行相關部門的審核,(審核結果)還沒有出來,所以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布。這個審音表徵求意見稿裡有些讀音還在調整,「有一些老師可能認為2016年的《修訂稿》是定稿,所以寫文章指向《修訂稿》,據此做出的引用和討論都不是特別準確。」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 修訂過程體會工匠精神
    2002年初,語言研究所決定進行第10版修訂,程榮成為了此次修訂的主持人。此後,她又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先生參與主持了第11版的修訂。《新華字典》第12版的修訂自2013年6月開始籌備,於2015年正式規劃並逐步啟動,直至2020年8月正式亮相。籌備時間近兩年,全部時間長達七年。
  • 讀音到底由誰定?
    一個漢字的錯讀和異讀到底有什麼分別哪些需要糾正,而哪些需要順應《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而爭議愈加放大之後,教育部相關部門回應媒體稱,「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相關研究員對外表示,該篇網傳文章的杜撰成分很高。修改「關於讀音要多數服從少數的說法,也是個誤解。
  • 改漢字讀音的法律視角
    漢字已經有好幾千歲了,雖然歷經風霜,但絕大部分漢字依然能夠基本保持了它固有的風貌,在不同的朝代,同樣的字被組成不同話語、詩詞、文章,被不同的人使用。其中有的字屬於純粹的書面用語,很生僻,大多數人不知道它的正確讀音,以訛傳訛,導致錯誤的讀音似乎更流行。念白字者眾,為了調和矛盾,讓大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加順暢地交流,乾脆將錯就錯,宣布對的是錯的,錯的是對的,似乎也是個解決問題的路子。
  • 2019年廣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古詩改讀音引熱議
    安徽一所小學的章老師展示了2001年版的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本,其中,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已標註為「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斜」也已標註為「xié」。   「這是一則舊聞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告訴新京報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有些引起議論的讀音早已體現在詞典和教材中,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背後:為一字跑遍全國
    修訂字典過程體會工匠精神接到《新華字典》第12版的修訂任務,程榮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狀態:責任重大,壓力也大,雖然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但修訂字典這件事從來都是越做膽子越小。事實上,程榮與《新華字典》修訂工作的淵源由來已久。從1956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作為編修責任單位,開始主持《新華字典》的修訂。
  • 「嗯」的讀音是「en」?這或許是近代人最容易忽視的錯誤
    第二,語言屬於工具性質,其目的是為了溝通方便,既然如此,只要現代漢語能夠承擔溝通和信息傳播的功能,就足夠了。圖片:學習古漢語劇照2、嗯的音變在網際網路時代,軟體開發商為了照顧絕大多數讀者,在輸入法方面可以很方便的輸出自己想要的文字,因此,會針對個別十分怪癖的讀音,在拼音上進行修訂,因此,嗯的拼讀,就從ng變成了en。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古詩文中一些字的讀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一簞食,一瓢飲」中的「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這些字的讀音都是中小學教師、播音主持
  • 為一字跑遍全國,為一詞修改數遍:揭秘《新華字典》修訂背後故事
    事實上,程榮與《新華字典》修訂工作的淵源由來已久。從1956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作為編修責任單位,開始主持《新華字典》的修訂。2002年初,語言研究所決定進行第10版修訂,程榮成為了此次修訂的主持人。此後,她又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先生參與主持了第11版的修訂。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遠上寒山石徑斜「斜」讀「xié」還是「xiá」
    文章稱,衰字以前讀cuī,斜字以前讀xiá,說字以前讀shuì,粳字以前讀jīng。由於讀錯的人較多,現已更改拼音為衰(shuāi)、斜(xié)、說(shuō)、粳(gěng)。 記者查詢得知,該文2016年就曾現身網絡,2017年、2018年、今年都被進行加工並「炒紅」。
  • 古詩漢字改讀音引網友熱議 專家:不應"一刀切"
    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   18年前人教版課本   「衰」音已標註為「shuāi」   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字與詞勾勒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1956年,國家將新華辭書社整體併入中國科學院(也就是現在的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由此,《新華字典》的編纂修訂重任歷史地落到了語言研究所的肩上,同時字典的出版任務也轉由商務印書館承擔,由此開始了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辭書編纂出版方面長達60多年的攜手合作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和不斷提升《新華字典》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王暉稱,從這個角度而言,所涉字詞讀音是否確定更改,尚有變數。針對同一含義的一個字有不同讀音的情況,1985年,國家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近20年後再次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對一些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根據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官網信息,該修訂稿目前處於「正在批准」狀態。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背後 為一字跑遍全國 為一詞修改十餘次
    事實上,程榮與《新華字典》修訂工作的淵源由來已久。從1956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作為編修責任單位,開始主持《新華字典》的修訂。2002年初,語言研究所決定進行第10版修訂,程榮成為了此次修訂的主持人。此後,她又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先生參與主持了第11版的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