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網傳很多漢字讀音要改,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á」改成「xié」,粳(jīng)米改成粳(gēng)米等等,對此,輿論一邊倒反對的聲音。可能是迫於壓力,有關部門進行了「闢謠」,說這是個假新聞、舊新聞,改部分漢字讀音只是一個兩年前的徵求意見稿,沒有正式發文。
漢字已經有好幾千歲了,雖然歷經風霜,但絕大部分漢字依然能夠基本保持了它固有的風貌,在不同的朝代,同樣的字被組成不同話語、詩詞、文章,被不同的人使用。其中有的字屬於純粹的書面用語,很生僻,大多數人不知道它的正確讀音,以訛傳訛,導致錯誤的讀音似乎更流行。念白字者眾,為了調和矛盾,讓大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加順暢地交流,乾脆將錯就錯,宣布對的是錯的,錯的是對的,似乎也是個解決問題的路子。所以必須要給有關的專家和部門辯解一下:他們也許真的是出於好心。
但從法律角度看,在改讀音以前還需解決幾個問題:
一、誰有權力更改漢字的讀音?漢字屬於全體老百姓,不是誰的專利,憑什麼幾個人或幾個部門站出來就可以宣布這個字的讀音是這樣子而不是那樣子?哪些法律法規授予了他們這樣的權力?這種宣布對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約束力,大家可以不理睬。但不能小瞧它,因為對於學生來說威力還是有的:你不改,你的考試答案就是錯的。孩子們代表未來,未來屈從了,全社會也就屈從了。
第二,修改漢字讀音需要怎樣的程序?這次修訂的《徵求意見稿》似乎是個規範的程序,兩年過去了還在徵求意見,這表明了修訂者嚴謹的態度。意見收集上來,如果反對聲居多,相信組織者會公正地對待,放棄修訂。相比之下,幾年前對一些漢字讀音的修改似乎就簡單粗暴了很多,根本就不徵求意見,也不通知,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現代漢語詞典》中一些字詞的讀音改了,比如確鑿(zuò)改成了確鑿(záo),呆(ái)板改成了呆(dāi)板等等,類似還有很多。前後兩種做法比較一下,說明組織者在這個問題上法治意識民主意識增強了,開始放低身段徵求老百姓的意見。
第三,如果一定要認為「錯誤讀音使用者較多而修改」算個理由,至少需要提交一個詳細的統計,說明一下事先做了哪些調查,有哪些數據證明了「錯誤讀音使用者較多」?把錯誤讀音糾正過來會有多大的經濟耗費?這些正確的讀音傳承了幾千年,現在繼續這麼讀它會給朗讀者個人甚至整個中華民族帶來哪些嚴重的後果?改過來會取得哪些立竿見影的成效?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的簡單一些,有的複雜一些,都會有一些生僻的難讀難懂的字詞,其中漢字尤甚,被公認為是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國際交流當然會有一些困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正因為在難度上存在階梯,所以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一直到本科、碩士、博士,還有專門的專業去研究。通過學習,我們發現漢字之深邃、之優雅、之精緻,從而愛上漢字,愛上傳統文化,愛上中國。某個字念了白字?沒關係,改對就是了。漢字這麼多,誰也不敢拍胸脯說都認識。怕就怕讀錯了不以為恥,反倒將錯就錯,指鹿為馬,這樣做臉皮就有點厚了。習總書記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一些人打著修訂的旗號,亂改漢字發音,這叫什麼傳承?這也算有文化自信?
陝西有對相聲演員叫苗阜王聲,最喜歡用念白字抖包袱,其中有個包袱是把哪吒鬧海說成是哪(nǎ)吒(tuō)鬧海,把忐忑不安念成忐(shàng)忑(xià)不安。包袱一出,大家哄堂大笑。這說明:第一,老百姓不像專家想像的那麼沒文化。第二,念白字會被人嘲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亂改漢字似乎不是什麼好事。
(作者系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