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地區民間,曾經廣泛流傳關於「哭夜郎」歌謠的習俗。在農村許多路口的建築、電線桿等顯著物體上,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紅紙條,上面寫著: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個哭(鬧)夜郎,
行人君子念三遍,
一覺睡到大天亮。
民間相傳嬰兒夜間啼哭,只要在村口路旁貼上這樣的紙符,過往行人念上三遍,嬰兒的夜哭症即可得到治癒。這一治療嬰兒夜哭的習俗今天儘管被作為迷信活動而日漸絕跡,但是作為一種民間歌謠習俗,卻仍舊傳播於客家地區廣大農村。
而在各地風俗文獻中,亦時時可見這種習俗的遺存。嬰兒夜哭之症,民間所採取的這種符咒治療方式,一般學界認為是道家符籙的民間化,也有認為是源於一種原始的語言「靈物崇拜」。
所謂語言的「靈物崇拜」,就是把語言當作一種神聖的東西,認為它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從而對其崇拜。在舊時,農村因貧窮落後,缺醫少藥,只有幾個中醫郎中行醫,而大多數的小病小恙,都是各自用土方子,自採草藥醫治。沒辦法的,是求助於迷信治病,比如 「衝鑼」、「扶覘」、「求籤」、「收魂」等等。這個「哭夜郎歌謠」就是五花八門迷信形式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