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端午和春節、清明、中秋一起,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其中端午節是別稱最多的一個、名字或代稱多達三十多個,且每一個都有其文化淵源。下面,我們從這些名字入手、對端午節做一下深入了解吧。
1、端五節、端午節
西晉名臣周處《風土記》中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這是「端午」一詞的最早記載。《風土記》中還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參照元陳元靚《歲時廣記》中所說的「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不難發現「端五」的意思其實就是「初五」。
那麼,為什麼只有五月初五才叫端五,而沒有四月端五、六月端五的說法呢?這是因為,端五的五還有個隱含意思,「五毒」。五毒是指蛇、蜈蚣(也叫雷公蟲)、蠍子、壁虎(一說為蜘蛛)和蟾蜍等五種有毒的動物。舊時盛傳:從每年五月初五的午時開始,這五種毒物開始孽生。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五月初五稱作「端五」,是因為端還有「開始」的意思,端五有「五毒開始孽生」的含義。所以,其他月份的初五就不叫端五了。
那麼,我們平時寫五月端五、都寫成五月端午,又是為什麼?原來,在舊時月份紀法裡,午、五兩字通用。我國傳統的農曆以十天幹(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紀日,所以五日即為「午日」;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
3、午日節、正陽節、上日
端午也叫午月午日節、或午日節。關於午五兩字的通用,還流傳一種說法稱: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故改五為午。
「端午」的另一層含義是「正午」的意思。陰曆五月初五臨近夏至;夏至在一年當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陽氣最盛。「端」字本身有「正」的意思,「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辰,因此端午就是「正午」,或稱「正陽」。
舊時,正午也叫晌午,於是端午也被稱作「上日」(晌日)。也有說法稱,端午稱為「上日」,是因為這一天的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也就是正上面。
6、重五節、重午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份和日期相同的特殊日子,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往往都會被賦予一些特殊的意義。五月初五的月日數字都是五,所以,端午節又稱「重五節」或「重午節」。
8、五月節、夏節
端午是在農曆五月份中的節日,故又稱「五月節」(中秋節稱為「八月節」)。端午節也是夏季當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故又稱「夏節」。
10、端陽節、天中節
我國古時認為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也就是說,1、3、5、7、9是陽數。五是一個陽數,所以端五節也被「端陽節」。
唐宋時期,道教陰陽術數謂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故而端午節即為「天中節」。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天中節」,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也有「端午為天中節」的記載。
12、躲午節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所以一些地方家中有未滿周歲兒童的,就在這天、將孩子送到姥姥家去躲藏,以避惡,故端午節也有「躲午節」之稱。
13、地臘節、浴蘭節
道教每年有「五臘」,即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五侯臘。五月五日是叫「地臘節」。臘的意思為一年當中的節日或祭祀日。
古人還有五月五日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禮記·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夢梁錄》亦有「五日重五節,又曰浴蘭節」之語。
15、端禮節
五月節時,一些地區有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的傳統。人們相信經過這樣的洗禮後,可以祛病闢邪、安全度夏,故端午節,也叫「端禮節」。
16、天醫節、草藥節
天醫節的由來,是因為端午前後陽氣旺盛,草藥在一年中藥性最強,民間有端午所採之藥最靈驗之說。古書也有云:「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
正因如此,我國很多地方都在端午節舉行一年當中最盛大的草藥交易活動,稱「草藥節」。
18、蒲節、菖節、艾節
五月菖(讀chāng)蒲成熟。古人在五月五日這天,懸菖蒲於門楣,或用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以示驅邪防病。因此,這天也稱「蒲節」或「菖節」。《幼學句解》上說:端午是為蒲節。
端午這天,民間還有用菖蒲、艾葉、榴花(石榴花)、蒜頭、龍船花(百日紅)等製成人形(艾人),掛在門窗或屋簷之下僻邪驅瘴的習俗,故端午節又稱艾節。
21、女兒節、龍舟節、龍日節
明清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云:「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有關龍舟節,據專家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早在春秋之前,百越之地(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屈原本人的詩作中,就有反映當時競渡風俗的,如《楚辭涉江》中:「乘舲(讀líng)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其中的舲船,狹長而輕小、是當時的一種競渡用船。
聞一多先生認為,在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即「龍日節」。事實上,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活動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用的是龍舟、則為表示「龍子」的身份。
24、粽子節、解粽節、五黃節
端午節要吃粽子,故稱粽子節。古人端午吃粽子時會有遊戲節目,具體說來就是比較各人所解下的粽葉長度,粽葉長者為勝,故稱解棕節。
江浙一帶的民間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故稱「五黃節」。五黃,具體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其中的雄黃酒因有毒、多用普通黃酒代替,鴨蛋黃也可用黃豆替代。
27、屈原日、詩人節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因受當時貴族排擠,多次被流放,後因秦國名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屈原自知救國無望,抱石跳入汨羅江。
屈原在詩詞上取得的成就非常高,被譽為「中華詩祖」,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很多經典名句,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被很多人視為座右銘。屈原日被稱為詩人節,是民國時期于右任先生倡導成立的;詩人余光中曾用詩的語言說過「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
29、河燈節
端午節在我國很多地方有放河燈的習俗,大家可以通過這種形式祝福健在的親人、悼念逝去的親人。
「河燈」又名「荷花燈」,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裡點上蠟燭,在黑夜裡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屆時,原本漆黑一片的河面上會燃起飄動的燈火,錯落有致,讓人覺得美麗又神秘。
30、當午節、五蛋節
因為口音問題,一些地方的五月端午被讀作「五月當午」。還有讀為「五蛋五「的,在這一天就要煮蛋、吃蛋。
清晨,人們去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備中午使用;到了中午,把採集的這些「午時草」和雞蛋一起煮,這樣煮的雞蛋味道芬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
32、當五汛
年父猜想同樣也是因為是方言口音的問題,在上海附近的部分農村、尤其是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如奉賢、南匯等地,習慣上把「端午節」稱作「當五興」、或「當五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