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區街邊小景 周志鴻 攝
東南網1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11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召開,三明市經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成功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在我國大江南北開展。三明市狠抓城市綠化美化,推行「門前三包」,短短3年就使原來髒亂差的市容發生了驚人變化。1984年,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三明召開,提出了「全國學三明,三明學全國」的號召,這座城市也因此成為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發源地。
30多年來,精神文明已成為三明最獨特的城市基因、最鮮明的城市性格、最深厚的城市文化。在這裡,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頻共振,去年三明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
「要以二次創業精神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水平。」習近平同志的指示,三明人記在心裡,幹在實處。如今,三明的精神文明創建正在從「五講四美三熱愛」走向「一二三」——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為唯一標準,城市農村兩頭兼顧,不斷建立健全「法治保障、共創共建、全民參與」三大長效機制,打造「滿意在三明」品牌,讓精神文明建設成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的澎湃動力。
一個標準:人民滿意
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
東霞新村不新,但卻溫馨。
臨近傍晚,走進東霞新村,只見這裡道路寬敞,環境整潔,智能垃圾分類投放點合理分布。廣場上,老人們在唱歌跳舞;四點半學校裡,志願者在輔導孩子們做功課。
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起步於三明,而起點就是東霞新村所在的三元區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
東霞社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三明市區首個按規劃連片建設的社區。三明是我省老工業基地,那時,一大批工業企業雲集三明市區,一些單位把家屬樓建在這裡,組成一個東霞社區。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和不同的單位有事商量著辦,解決了許多「單幹」沒法解決的問題,由此創造了「六聯六建」「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的三明經驗。
30多年過去,一些企業改制或關停,東霞社區一度顯露「老態」。社區黨總支書記葉淑芳告訴記者,前幾年,三明實施「城市雙修」,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當時社區滿心歡喜地拿著設計精美的外立面改造方案徵求意見,然而,大家並不滿意,投了反對票。
「外立面改造好看有什麼用?各種管線老化、堵塞的問題能否解決才是大家關心的。」35年的老住戶李聚閩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資金有限,要看得見的「面子」還是要看不見的「裡子」?街道最終還是決定把錢用在管線改造上。
房子雖然外觀依舊,但脫胎換骨的小區讓大家都很滿意,很多人主動拆除了雜物間,為公共區域建設讓路:「在東霞,意見有人聽,困難有人管,事情商量著辦,小區雖舊卻整潔,鄰裡和諧,住得舒心。」
街道黨工委書記鄧天華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共建共享的內涵不斷豐富,但他們也意識到「人民群眾滿不滿意」是精神文明建設唯一不變的標準。
「滿意在三明」成為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放眼三明,總投入近16個億的20個教育補短板項目陸續投用,3年內可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6萬個;160多個老舊小區已有39個完成改造升級,8月上旬,三明市區沙溪河兩岸公園綠地內14個老人兒童微遊樂場全部完工……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曾經的老工業城市正在蛻變為宜居之城。
一切努力,皆為人民的「滿意」二字,民生工程亦是民心工程。
兩頭兼顧:城鄉協調
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
精神文明,同樣在農村大地生根發芽。
走進將樂縣常口村,村部顯眼處有一個長長的「成長榜」,上面列了本村考上大中專院校的141人。據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介紹,在這些人才中,有博士4人(其中博士後2人),碩士14人。而全村村民人數是1062人。
而在1994年,常口村只有2個中專生和1個大專生。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沒有幾盞能亮的路燈,村民年人均收入僅2000多元,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
變化源於重視教育蔚然成風。「村裡要發展,就要有人才,要出人才,就要抓教育。」將樂縣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平臺和載體,在高唐鎮常口村率先啟動「創十星評十戶」活動,其中就有「重視教育星」。
「我們既想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又想引導村民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把村子建得更好。」談起當年的創建活動,老村黨支部書記高發祿記憶猶新。
「十星」涵蓋勤勞致富等十個方面內容,家家戶戶只要努力都有希望實現。「十戶」從「十星級文明戶」中產生,把某個單項特別突出的再挑出來,每個村評出10戶。
接地氣、合時宜、好操作,群眾參與積極性高,「爭星創星」在當年迅速興起一種新風尚。「創十星評十戶」活動紮實推進,成為破解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移風易俗、土地流轉、房屋拆遷等難題的重要法寶。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20多年來,將樂縣委不斷創新機制,深化創建內涵。進入新時代,將樂以「二次創業」精神,推進「創十星評十戶」活動提檔進位。眼下,將樂梳理整合當前農村各類創建品牌,以「星級文明戶」為主創品牌,將涉及農村群眾的評選對象從「星級文明戶」中產生,提升品牌含金量。同時,將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全縣精神文明創建管理,加大正向激勵力度。
文明鄉風吹拂三明大地,老區蘇區的脫貧攻堅步伐紮實有力。全市189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摘帽退出。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3416元提高到去年的12441元,年均增長38%。
一張張笑臉,成為青山綠水之間最亮麗的風景線。
三項機制:確保長效
文明創建常態化制度化,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崇桂小區是老舊小區,近兩年地下管網損壞,每逢雨天就汙水四溢。在管網又一次堵塞後,小區業主鄒曉瑩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用手機拍下現場照片傳到了「e三明」上。僅1個月後,相關部門就將挖掘機開到了小區,重新鋪設了管網。
去年7月上線的「e三明」正在成為反映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的高效平臺。
通過「e三明」隨手拍功能,市民可以隨時隨地拍照反映訴求。截至目前,「e三明」實名認證人數超過100萬,通過隨手拍提交的辦件量超11.6萬件。「e三明」接入城市服務及功能16類234項,推出100項「一件事」套餐服務,700多個事項實現全程網辦,政務服務環境居全省前列,綜合信用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百強。
「原來是市民找政府,現在是政府找市民。」崇桂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黃麗華說,以前老百姓有問題常常不知道該找哪個政府部門解決。現在只要把問題反映到「e三明」後,相關政府部門就會主動找上門,主動想辦法解決。
三明市委副秘書長、「e三明」辦公室副主任曹榮軍說:「雖然政府部門的壓力會大一些,但群眾滿意度提升了,這就值得。」
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門前三包」,從「六聯六建」到「e三明」,堅持問題導向,制度化、常態化成為三明精神文明的有力保障。
法治保障先一步。這些年,三明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數十項地方性法律法規,從立法規章層面推動創建工作持續深入開展,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和城市治理頑症難題中的作用。
共創共建更紮實。成立區域共建精神文明協調委員會,形成「六聯六建」區域共建模式,建立完善廳級領導聯繫市區共建片、市直部門屬地攻堅、街道社區全面參與的「街長」「巷長」「樓長」等系列制度,構建起「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項項有指標、限時必達標」的創建保障體系。
全員廣泛參與。截至目前,「志願三明」網絡平臺註冊志願者超30萬人,各類支援服務組織和隊伍3400多個。湧現出一批「福建好人」「中國好人」,他們用善意傳遞著向上的力量。
「我喜歡三明的理由,是斑馬線前的一次次禮讓,是鄰裡之間的互相幫助,是遇到困難時有熱心的志願者……」在三明買房安家的雲南創業者王貴之如是說。
「我最愛上樂齡學堂的課!」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每個星期五上午,吳香珠都會從沙縣縣城坐公交車來到鳳崗街道際口村。村裡有家樂齡學堂,她是這兒的一名「老學生」。
吳香珠是際口村人。幾年前,她隨外出打工的女兒搬去沙縣縣城,每天幫著照顧小孫子,閒暇的時候,常常會想念村裡那些老姐妹,日子久了,覺得挺寂寞。
2018年10月,吳香珠聽說村裡開了一家老年學校,專門教老年人學文化、學唱歌跳舞。再一打聽,好幾個老姐妹都有去,她坐不住了。
那一周的星期五上午,她回到村裡,和老姐妹一起來到這所老年學校,學識字,唱了歌,跳了舞,還吃了一頓免費的午飯。「太開心了!我還要來。」吳香珠記住了這所老年學校的名字——樂齡學堂。
從那天開始,吳香珠每個星期五上午都準時出現在樂齡學堂的教室裡,還都要坐在前排,積極和老師互動。她還主動和老師商量如何豐富課程內容,讓老人們更有得玩。
記者採訪當天,際口村樂齡學堂安排了紅色歌曲教唱、家庭急救常識、健身操等3堂課。唱歌的時候,老人們個個神採奕奕,聲音一個賽一個地響亮;聽急救常識課的時候,老人們聚精會神,有的甚至掏出本子記筆記。
而在樂齡學堂,老人們學到的遠不止唱歌跳舞和認字。
「以前,大家習慣隨手亂扔垃圾,現在都守規矩,不亂扔了。」吳香珠說,大家是在樂齡學堂的課堂上懂得了亂扔垃圾的危害,學會了垃圾怎樣分類,更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帶回家,讓村居環境變乾淨整潔了。
沙縣60歲以上老人有4.3萬餘人,空巢、留守老人近萬人。為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沙縣各鄉鎮普及老人活動中心、幸福院,多年前便實現了養老場所全覆蓋。
但設施好解決,人卻「難伺候」——沒有人帶動,老人們日常活動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抽菸、打牌、聊天而已。
如何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一個包含「開心、愜意、幸福、享受」的「樂齡」概念進入沙縣縣委縣政府的視野。2017年,沙縣推動農村居家健康養老服務。縣委宣傳部、縣婦聯、縣民政等部門成立鄉村樂齡學堂工作領導小組,與福建省全民終身教育學會合作,培訓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志願者師資隊伍。當年7月,首批樂齡學堂試點成功;今年,沙縣已經有44所樂齡學堂了。不僅如此,鄉村樂齡學堂和農村幸福院深度融合將覆蓋全縣60%以上的村莊。
而對吳香珠來說,樂齡學堂已成為她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最愛上樂齡學堂的課!」她說,「我們農村老人的學習熱情絲毫不比城裡的老人遜色,我們也可以時尚前衛,活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