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中共三明市委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三明寫下的《如夢令·元旦》,描繪了三明革命戰爭年代如火如荼的鬥爭場景。革命老區三明地處福建西部和西北部,全市總人口近289萬人。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經過深入調研後,富有遠見卓識地指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三明牢記習近平同志囑託,著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四篇文章,努力走出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之路。
著力機制活,以改革激發動力活力
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曾經是困擾三明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2012年以來,針對這個民生難題,三明持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改革,8年來減少藥品耗材支出95.7億元,全市人均醫療費用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為破解醫改這一難題探索一條新路。「2020年醫療總費用19.3萬元,經醫保基金報銷後需支出1.2萬元,加上第三道精準補助,個人最終實際支出僅9408元、自付4.9%。」貧困戶鄧某的醫療帳單,是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三明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努力做到發展與改革相互促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三明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改革全過程,用群眾的獲得感評判改革成效。為了讓群眾享受優質、均衡、公平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推出了以「總校制」、協同培養、教師編制周轉池(全市統籌、保障急需、動態流轉、用後返還)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改革,成為全省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區。為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促進小康「夾心層」群體增收等重點民生問題,抓住列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機遇,推出了「348」精準扶貧模式(「3」為三步工作法,「4」為四因四缺致貧原因分類法,「8」為八種幫扶模式),建立了農村相對困難家庭「239」幫扶(「2」為兩類困難家庭認定,「3」為三步識別程序,「9」為九種幫扶措施)等機制,找到了一條扶貧到村到戶到人的路徑。
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從來都是由問題倒逼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三明的改革也是一個直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20世紀90年代,為破解「產權不清、管理缺位、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探索推進產權明晰、確權發證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活林木要素,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出現的林地經營權難分置、「碎片化」林權難流轉、森林資源難變現等問題,把創新普惠金融作為切入點,推進林票、福林貸等改革,累計發放貸款超140億元、佔全國1/10,成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化為生動實踐。
三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對汙染產業大刀闊斧整頓,倒逼企業真正增加環保投入、加快轉型發展。如今經過改造、轉型後的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廠區降塵量與全市降塵最少區域接近,被評為3A級旅遊風景區。圖為提升改造後的三鋼焦化廠二煉焦車間外景。 鄭玉林/攝
持之以恆抓改革。20多年來,三明市歷屆黨委、政府傳承改革精神,一屆接著一屆抓,一任接著一任幹,推出了一批改革舉措。比如,推進融媒體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級媒體機構整合;推進國企改革,理順開發區體制,將28家市屬國有企業整合重組為三大集團,資產總額突破1100億元;打造「e三明」網上公共服務平臺,群眾隨手拍,幹部趕緊辦,註冊用戶突破121萬;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探索了「168」農村黨建工作機制(「1」為建立一套村黨支部領導下的組織目標管理和個人設崗定責機制,「6」為實行六步工作法,「8」為發揮村級組織和各支隊伍八個方面作用)、「跨村聯建」等做法,形成了系統常態化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機制,真正讓「幹好幹壞大不同」。改革為三明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活力。1996年至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72.62億元增至2601.56億元,年均增長10.9%;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由13.79億元增至168.41億元,年均增長11.5%。
著力產業優,推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三明是福建省的重工業基地,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佔的比重較大。圍繞打造「工業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鍛長板、補短板,培育壯大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奮力建設「產業優」的新三明。
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福建的米袋子、菜籃子,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市。三明牢記習近平同志「做好山水田文章」的囑託,充分利用生態優勢為農業塑牌賦值,打造了建寧蓮子、河龍貢米、泰寧有機魚等品牌,一縣一業,形成規模特色。全市「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達393個,2019年特色現代農業實現產值1550億元,增長10.7%。以生態產業化創新發展為突破口,順應新消費需求,做好「綠色+」文章,整合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瞄準大都市消費需求,推進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市建設。2019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實現總收入750億元、接待遊客3917萬人次,在資源轉化中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泰寧縣發展全域文旅康養產業,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全縣1/5勞動力從事旅遊業,吃上了「生態飯」。
泰寧縣大金湖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當地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漁業,大金湖有機魚深受消費者歡迎。圖為大金湖有機魚豐收場景。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志鴻/攝
強化創新驅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三明著力以創新激發發展動能,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鞏固老工業基地,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突出結構提升,持續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機器換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智能製造水平,實現由過去主要生產普通鑄鐵塊、螺紋鋼等初級產品,向精密鑄件、高鐵配套輕合金、汽車及零部件等高端產品躍升,2019年實現產值1263.54億元,增長8.2%。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抓好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培育了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翔豐華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小龍頭」,初步形成氟新材料「產業樹」,成為東南地區石墨和石墨烯產業核心區。2019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179.49億元、增長17.7%,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實施「一企一策」、「一業一策」。產業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精準施策,久久為功。三明堅持定製服務原則,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緊盯龍頭企業需求,常態化開展「訪企業、解難題、促『六穩』」行動,在項目服務、財稅獎勵、子女入學、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力度,盡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堅持優惠與貢獻對等,聚焦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兩大工業主導產業,量身定做「一業一策」15條,與155家龍頭企業籤訂「一企一策」,基本覆蓋全市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帶動了企業增資擴規,增強了企業發展信心。
著力百姓富,加快老區脫貧奔小康
20世紀90年代起,三明不少群眾外出經營沙縣小吃,以「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模式,滿足普通大眾餐飲需求,被譽為「國民美食」。1999年3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沙縣調研座談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明牢記囑託,把沙縣小吃作為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培育打造,努力順應城市發展和業態變化,推動傳統「夫妻店」向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提升,改造後的門店收入平均提升50%以上。目前,沙縣小吃全國門店超8.8萬家,年營業額500多億元,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
發展造富於農、造福於民的增收產業。除了聲名遠揚的沙縣小吃,三明的茶產業同樣也「富了一方百姓」。堅持「生態、綠色、有機」理念,推動「茶葉+旅遊」、「茶葉+文創」融合發展,打造了大田美人茶、沙縣紅邊茶等特色品牌,全市茶產業年產值近30億元,帶動農民增收超3億元,把一片片茶葉變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葉」。生態水果產業注重優品種、建基地、打品牌,黃花梨、金柑、蜜桔等名特優農產品享譽省內外,全市果樹面積75萬畝、產值51億元,均居福建省前列。
20多年來,三明堅持把沙縣小吃當作大產業來抓,推動沙縣小吃做大做強,走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之路。如今,沙縣小吃不僅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還遍布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圖為轉型升級後的沙縣小吃連鎖加盟店,環境整潔,品種豐富。 曾勇/攝
真扶貧、扶真貧,確保老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三明是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全市3.7萬人參加紅軍,1.12萬人踏上長徵,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1999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指出,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幹部(「五老」就是革命戰爭年代的老地下黨員、老遊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鄉幹部)。三明幹部群眾弘揚「滴水穿石」精神,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體系,「啃硬骨頭,打殲滅戰」,切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目前,全市「回頭看」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943戶54569人已全部脫貧,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0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老區舊貌換新顏。3483戶11190人通過造福工程搬出大山、融入城鎮,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達100%,農家書屋、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三明由過去的「路隘林深苔滑」變成「路寬林茂糧豐」。
既「富口袋」又「富腦袋」。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三明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抓手,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滿意在三明」,享譽全國。近年來,三明堅持為民惠民、共建共享,以二次創業精神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水平,努力讓老百姓過上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生活。出臺公共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立法形式推動精神文明創建制度化、常態化;推行市民文明積分制,深入開展群眾性創建活動和文明實踐,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開展紅色三明故事宣講,累計組織2500餘場,受眾達20多萬人次,用革命老區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勵紅色擔當,培育時代新人;突出文化惠民,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明精神文明建設展覽、長徵國家文化公園(三明段)等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批示保護的萬壽巖遺址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滿足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落實習近平同志囑託的具體體現。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每年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以應急工程方式建設20個教育補短板項目,新增學位近1.7萬個,一批老舊小區「路不平、燈不明、溝不通」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建成一批老人兒童遊樂休閒設施,提升城市溫度。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702元,增長9.6%,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2424元增長到18312元,年均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6041元增長到37942元,年均增長8.2%。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老區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著力生態美,畫好山區「山水畫」
三明是一座綠色的城市,森林覆蓋率近80%,森林蓄積量超過1.82億立方米,森林負氧離子濃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預期壽命79.82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2歲。市區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流域斷面水質、地表水環境質量等6項指標居福建省第一,「林深水美人長壽」成為三明最亮麗的名片。
堅持不懈抓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留下了許多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生動故事,至今仍為三明幹部群眾傳頌。綠色既是三明的底色也是發展的優勢,20多年來,三明市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囑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以破壞生態換取一時經濟發展,做實「綠色三明」文章,打響「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品牌,成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打出一套組合拳。堅持「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圍繞「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文章」,打好生態保護「加減乘除」組合拳。「加法」,就是堅持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轉型,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促進文旅康養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減法」,就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關閉了三明農藥廠、三明化工廠,退城入園了三明重型機械廠、三明紡織廠,改造升級了鋼鐵企業,市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從原來的重汙染城市變成了生態優良城市。「乘法」,就是通過林業金融改革、綠色金融改革等方式,打通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除法」,就是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針對生態領域「九龍治水」難題,實行「河長制」,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全力解決河湖管理「老大難」問題;針對企業環保意識不強、動力不足等問題,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排汙權交易、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改革,提升企業減排治汙內生動力。
推進山水城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鎮建設,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三明努力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環城山體,不搞大開發,實施融山、融水、融城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築方針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探索建立「縣統籌、鄉統管,地統籌、事統管」農房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機制,著力解決「有新房沒新村」問題,形成了泰寧上青鄉、將樂萬安鎮等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
三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績,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我們深切感到,必須始終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傳承老區「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的紅色基因,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始終把堅持改革創新作為一以貫之的傳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問題導向,堅定不移抓改革,不斷激發創新創業創造的新動能;必須始終把發揮比較優勢作為重要抓手,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推動比較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始終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重要工作方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各方面工作全面協調發展。
當前,三明廣大幹部群眾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新三明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