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中華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數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跨過的,所取得的教訓,結合成了一句句有著教育意義的語言。
易經有言:人生如戲有喜有悲,有些人感覺自身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冗長的悲劇,仿佛沒有盡頭。實際上每一個人的人的一生都有兩場喜劇,一場是春風得意,一場是雪月風花,只不過落幕的時間不同而已,有的早早收場,有的還未開始。
第一場、春風得意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人的一生除了身邊的風景之外,最令人心情愉快的就是自身志得意滿功成名就之時,有一些是事業上的成功,有一些是做人上的成功,還有的是學術上的成功。每一個人的生活舞臺都不同,大家所看見的內容也各有不同。
古代人們追求的是金榜題名,接著在高中之後名震長安娶得佳人為妻,是人生一大快事,這也是歸屬於他們的喜劇。當代人所追求的越來越多是事業成功,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自此和家人享受富裕的生活。所以我們終日勞累,很多人都在期盼歸屬於自身的喜劇儘早開場。
殊不知人生如戲,有大有小,又長又短,也許數十年的輝煌成就令人驚心動魄,不過一天的成就同樣難能可貴,也許大家的喜劇早已開始了,只不過規模較小,但卻很長久,需要大家一直堅持到底,這樣的人生才算是精彩,才能有盼頭。若是從一開始就是在最後才上演精彩時刻,那樣很多人也許堅持不到最後。
第二場、雪月風花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很多人都期盼一場雪月風花的瀟灑,只由於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自此便無法忘記,有些人在期盼著這天儘早到來,有些人早已圓滿落幕,也有的人正沉浸在自身的生活舞臺上。
這一場戀愛在大家心動的時候都會萌生,只不過結果不懂罷了,「兩情如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越來越多的人將雪月風花帶入自身的生活中,自此變成了油鹽醬醋,這種生活是大家最嚮往的狀態,年輕的時候身邊有對方的陪伴,一起哭一起鬧,之後也有對方的陪伴,一起接送孩子,一起看日出日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一個人急切需要擁有第二場喜劇,它的重要性遠遠地超過第一場,生活可以平平淡淡,可是身邊總需要有一人陪伴,就算風霜沾惹雪花,也甘願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些人期盼了一生沒有得到,感覺生活欺騙了自己,其實不是,在某一段人生旅途,大家的確見證了這場喜劇,只不過當時自身沒有發現,或是是沒有演好自身的角色,讓它變成了一場悲劇,因此錯失了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舞臺之一。
時至今日依然在觀賞著第二場喜劇的人是幸福的,他們的人生相對來說是完美的,很多人都感覺到滿足,在平凡之間體會家庭的溫暖,未來的日子相依相伴。
總結:人生如戲,有喜劇也有悲劇,喜劇存在的時間會更加久遠也讓人回味,不知道你是否觀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9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