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世界發生了什麼?明朝滅亡,李自成佔領北京,西歐英國內戰

2021-01-09 春天歷史的醜小鴨

1644年世界發生了什麼?明朝滅亡,李自成佔領北京,西歐英國內戰!1644年的世界上,發生了很多關係到日後300年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不僅在東亞大陸,也包括歐洲與世界各地。

1644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發生在西歐的英國。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並順帶引起了時間跨度達40年之久的英國內戰。這次戰爭不僅在最後致使絕對君主制的斯圖亞特王朝倒臺,也催生了《權力法案》和後來英格蘭的崛起。

1644年只是這場註定要席捲全世界的風暴起點。國王與議會的矛盾在這一年已經無可調和,並導致戰爭的爆發。英國內戰中第一場決定性戰役--馬斯頓荒原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年。有眾多參與三十年戰爭經驗的將領和僱傭軍幫助的國王軍,最後還是輸給了表面上實力更弱的議會軍。克倫威爾和他的鐵騎軍,在戰爭中嶄露頭角。

還是在這一年,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家彌爾頓,也就是小說《失落園》的作者,發表了非常重要的《論出版自由》一書。也算是為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注入了理論強心劑。

在歐洲大陸,漫長的三十年戰爭開始進入尾聲。戰爭勝負的天秤,依然沒有明顯的偏向任何一方。但經過長時間的博弈和廝殺,新教聯盟一邊已經逐步獲得優勢。荷蘭在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多年。瑞典人繼續肆虐德意志地區。

在背後操控一切的法國人,則從前一年開始加入戰爭。經過長期準備與整頓的法軍,儘管還顯得有些稚嫩和實力不足,終究還是在羅克魯瓦戰爭中擊敗了西班牙人。後者在一個多世紀以來,以歐洲第一陸軍自居。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西班牙帝國治下殘存的各有實力的封建領,繼續已經開始的獨立運動。其中包括伊比利亞半島西部的葡萄牙和伊比利亞東部的加泰隆尼亞。西班牙帝國在一時間,進入了風雨飄搖階段。而他們的海外利益也正在被荷蘭東印度公司蠶食。

西班牙人不得不在北方、東方與西方,同時開戰。實力較強的葡萄牙人抓住了更多機會,在這一年的蒙提霍之戰中擊敗了西班牙人的幹涉軍。這為他們後來的獨立打下的堅實基礎,也讓海外大量貿易基地與殖民地一起從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帝國內脫離出去。

在東歐,傳統強國波蘭-立陶宛聯邦,則在莫斯科公國的瘋狂進攻狂潮過後,穩住了陣腳。他們開始加強向烏克蘭方向的軍事壓力,並挫敗了哥薩克和克裡米亞韃靼人的進攻。源自歐洲的新式武器,在沒有改變多少軍政制度的他們手中,依然發揮了不錯的威力。這讓更難獲得支持的東方對手,無法招架。但莫斯科人在此後利用西歐軍事技術,發起了新一輪攻勢,也讓波蘭-立陶宛人的東方事業,徹底停滯。

至於東方的奧斯曼帝國,則因內部問題而進入了一個時間不長的紊亂期。他們暫時無力威脅中歐和西歐各地。一隻要到十多年後,他們才開始下一輪對歐洲腹地的攻略。但到那時,進攻三十年戰爭錘鍊的歐洲軍隊已經比過去更加難以對付了。

在遙遠的東亞,1644年因明朝的滅亡而被永遠的載入史冊。由於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北京,四股勢力在數個月內就開始了逐鹿中原的好戲。關外的滿洲清軍,在獲得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投誠後,贏得了一片石戰役,並順勢佔領了北京及周邊地區。以吳三桂為先鋒的前面叛軍,還一路幫助清朝招降了大批部署在北方邊境的明朝邊軍。這些軍隊在後來的西徵與南下江南行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權臣多爾袞就在這一年正式走上了自己的權力巔峰。他的運籌帷幄為清朝問鼎中原,立下了大功。

年幼的順治皇帝,也是在1644年年末親政,開始了自己時間不長的統治區。他的對手不僅有退到陝西和寧夏一帶的李自成勢力,還有控制巴蜀的張獻忠集團和在南京臨時拼湊而成的南明弘光政權。但除了李自成有部分主動反擊能力外,張獻忠和南明都只有單純的招架之功。這就讓清軍的勝利,沒有太大懸念。唯一的問題是清軍能以多快時間,獲得多大的成果。後來的歷史進程,大家想必也比較清楚了。

所以,1644年不僅是東亞大陸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關鍵性年份。大量的關鍵性事件,在這一年中,或是在這一年前後發生。這些大事件一起發酵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之後世界300年的發展歷程。

相關焦點

  • 當蝴蝶扇動翅膀:一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如何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此時,在遙遠的西歐,一場將持續三十年的戰爭正式爆發,而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東西方兩個帝國的衰亡,一個是已經稱霸海上200年的西班牙帝國,而另一個就是大明。一、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後來改變歐洲格局的戰爭,因為斷斷續續打了30年,因此被後人稱為30年戰爭。
  • 1644甲申年崇禎要捐款李自成拷掠
    1644年1月,剛在西安稱帝,尊党項西夏李繼遷為太祖,建立「大順」政權的李自成,率軍50萬,從西安出發,經山西,步步趨近北京,3月,抵達居庸關。 北京城裡的崇禎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多年與關外後金、關內農民起義軍「兩線作戰」,大明國庫早就捉襟見肘,戶部庫存現銀僅剩八萬兩。
  • 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明朝經歷改朝換代的時候,同樣如此。明朝末代皇室,先後經歷李自成和清軍兩次打擊。守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殺了。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煥,76歲那年被康熙從老家帶到京城,直接殺了。這些都只是改朝換代中,那些慘烈景象的一部分。只不過,相比較於活人的不幸,那些死去的明朝皇帝,反而受到了尊崇。他們的牌位照樣被清朝皇帝供奉起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兵攻入大明首都北京城,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自縊,大明滅亡。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
  • 大明的鐵粉朝鮮:明朝滅亡後,該國仍用崇禎年號表示年份,後來漸成...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的好幾百年中,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非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莫屬。尤其是在明朝,作為大明藩屬的李氏朝鮮王朝(簡稱「李氏朝鮮」或「朝鮮」),其國號即由明太祖欽定,年號也跟大明一樣(使用明朝的年號),此外,律令、官制、服飾等都向明朝看齊,文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可以說:一切無不以大明(上國)為標準。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興明」,展示了幾個好的特長:一是果斷,他一上臺就除掉了禍害朝政的「攝政王」魏忠賢。二是勤政,他每天通宵達旦地審閱政務,處理國事。三是重賢。他提拔有真材實能的官員到高位,為家服務。然而,儘管他改革創新,勵精圖治,以圖拯救大明帝國。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1645年是歷史上最詭異的一年 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歷史上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往往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連鎖效應,後果不堪設想,就像塔羅牌倒塌一樣。科學上有一種「蝴蝶效應」,即一個極其微小的擾動,都可能造成很遠地方的一場大災難。歷史上卻有很多這樣的「巧合」,不過與其說是巧合,還不如說是必然,有些事情本就是有很多關聯的,誰也阻擋不了。那麼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 多年前中國發生一場大災,幾十萬人的城市數月間竟成了「鬼城」
    中國1644年的時候,正好趕上了明、清交界時期,出現了三位歷史上有名的主角:明朝的皇帝朱由檢;帶領農民起義的領導人李自成;以及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或許,在他們之中應該再加上一個人,那就是一位有名的將帥,吳三桂。
  • 為何說清軍是明朝養大的?當你看完明朝的操作,你還恨的起來嗎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小冰河時代?是文官集團的貪婪?是外族的入侵?還是明朝皇室自始至終的自私和貪婪?一堆人類的排洩物上沾滿了蒼蠅,到底是蒼蠅的錯呢?還是排洩物的錯呢?僅僅是明朝這樣嗎?唐宋元明清那個帝制王朝不是滅亡在貴族自身的貪婪上?當貴族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底層大眾的生死時,被餓急了的民眾便會揭竿而起,王朝自然就滅亡了。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
  • 再祭明末甲申年——重溫毛澤東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自1644年明亡迄今,甲申年已過了它的第六個甲子。今天再祭這個年份,回味其前後發生的人和事,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 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20世紀30年代初,面對日益壯大的紅軍力量,蔣介石曾多次借古喻今地悲嘆:「亡明覆轍,殷鑑不遠。」1949年初,毛澤東進京前表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提出救明朝的方法,向官紳富豪徵稅
    明朝滅亡起源於內部農民軍的起義,然而最後卻讓清軍入關統治天下,實乃中國歷史之一大憾事。當然,關於明朝滅亡原因的論述頗豐,近現代郭沫若曾專門寫《甲申三百年祭》一書來評述明朝滅亡及挽救的措施。郭沫若文學家出身的郭沫若,對崇禎八年四月武生李璡(又作李璉)的論述十分推崇,他認為明朝雖然形式上滅亡於崇禎甲申1644年,然而實際上早已經名存實亡,而武生李璡則提出了一個可以延緩明朝滅亡的辦法,卻沒能得到採納。
  • 崇禎皇帝自縊後,闖王李自成佔盡人和,最終卻敗於清軍之手
    但此時的明朝積弱已久內憂外患,即便崇禎帝有心改革勵精圖治,也沒能成功挽救頹勢。一邊是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一邊是虎視眈眈的清軍,為何後者能搶佔先機順利入關呢?而且,孫傳庭是一位忠於朝廷且出類拔萃的人才,他戰死後明朝人才凋零,再也無法與外敵對抗。因為種種原因,朝廷喪失了對國家的掌控權,反而是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隊日漸強盛,很快就佔領了大部分疆土,只要他們整軍出發攻下京城,取而代之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接下來的形勢逆轉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因為挽救不了亡國的命運,崇禎帝羞憤自殺以告慰先人,明朝正式宣告滅亡。
  • 明朝末年山海關一戰,如何改變了三個王朝和中國的命運
    戰爭的發生都是為了爭奪領土與財富,直至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戰爭,是為金戈鐵馬、倥傯一生;戰爭,可以顛覆一個王朝,也可以開闢一個新的王朝。1644年的一場大戰,給統治了中國將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畫上了句號,不久,清軍入關逐漸掌握了全中國。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為山海關之戰,發生在一六四四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二日,歷時四天,決定了明清兩朝的命運。
  • 史上最詭異的5件大事,4件發生在中國,還有1件……
    那麼,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詭異的事?讓中國就落後了幾百年,且聽小編一一道來。第一件事:清兵入關1645年正月,清兵打敗了闖王李自成,這個帶領人民推翻了明朝腐朽統治的皇帝,雖然僅僅做了一天的皇帝,他依然在歷史上起著推動歷史年輪的作用,由於他是農民出身,雖然靠著一腔熱血帶領人民取得了初步勝利,但是畢竟受小農思想控制,他的軍隊很快就潰不成軍。
  • 再祭明末甲申年——重溫毛澤東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2】
    毛澤東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17世紀40年代的明朝末年和20世紀同一年代的中國歷史所展現出的相似的歷史邏輯,由於主角群體不同,演繹出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毛澤東沒有成為李自成,蔣介石也沒有成為崇禎,日本人更沒有也不可能在中國續接清祚。
  • 明朝最無恥的內閣首輔,連李自成都厭惡不已,將其折磨了五天五夜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將丞相這一官職取消,然後,廢除中書省,宣布吏部、兵部、戶部等六部直接由皇帝掌控。此令下達後,延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是,丞相這一官職雖然不復存在,但朝廷卻少不了這個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