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7:01 |衢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1月11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圖文:《 問「衢」哪得美如許 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新發展格局下看一座節點城市如何作為》,全文如下:
全省域「一盤棋」發展!在空間布局持續優化的浙江,正在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衢州,讓人眼睛一亮。
據省流動人口居住信息管理系統統計,截至2020年9月30日,衢州市登記在冊流動人口29.26萬人,與上一年同比增加6.8萬人,增幅30.3%,增幅位列全省各市第一。到2020年底,衢州登記在冊流動人口突破30萬。而這個浙西城市,戶籍人口僅有258萬人。
這個「第一」意義不凡。有人說,都市圈時代,城市有兩種,一種在收縮,一種在擴張。浙江強市林立,2019年11市人口淨流入均為正值,作為「加快發展地區」的衢州,能讓人才「逆流」而至,且來勢迅猛,更加不易。
「都市圈時代,像衢州這樣的節點城市,要想贏得人才的青睞、脫穎而出,必須跳出傳統城市發展的老路,堅定不移走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為導向、以山水融合生態宜居為特色、以配套完善能級提升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彰顯衢州的生態文化底蘊、個性特色魅力。」衢州市委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那麼,衢州這個兩年前才加盟杭州都市圈的新成員,是如何變得「魅力四射」呢?
衢州城區這塊近10萬平方米的城中草坪,被當地人稱為「浙西大草原」。
人之變
——來自五湖四海的新衢州人多起來了
從地圖上看,衢州城形似紡錘,群山拱衛之中,一江穿城而過,山水之佳,得天獨厚。
如此美景讓胡進峰陶醉。胡進峰是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執行院長,他的辦公室位於衢時代創新大廈18樓。閒暇時,他喜歡站在窗前凝視遠方,看山、看水、看城。「待得越久,越喜歡這座城市。」他說。
其實,胡進峰來衢州還不到一年。2020年4月,他從成都來到衢州,著手推進研究院落地,「之前,我連『衢』字都寫不出。」玩笑背後,是衢州在省外認知度低的事實。
從西南重鎮到浙西小城,起初,胡進峰心裡也犯嘀咕,甚至有些擔心。但是,沒幾天他就驚喜地發現,「衢州格局不一般,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營商環境、政策環境都很出色。留下來會有未來。」很快,他把微信上的地址從四川成都改為浙江衢州。
從研究院選址開始,衢州市的推進力度就讓胡進峰感到震撼,研究院已成功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協助合作企業申報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引進校友企業4家,遠超預期。
現在,研究院已聚集67名高級職稱教師、11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後。得人才者得未來,對衢州而言,這些高端人才的入駐意義顯而易見。
來自安徽的90後小夥林朗,也被這座城市的「進取心」打動。
畢業於寧波大學的林朗,專業方向是數字經濟領域。最初,衢州最吸引他的是總額達40萬元的人才補貼。來後他發現,這裡數字經濟基礎比想像的好得多,成長空間很大。現在,就職於衢州新創建的東南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的林朗,已是標準的衢州人——2020年國慶,新婚燕爾後,他正式安家衢州。
僅在東南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截至2020年12月底,已引聚高層次數字經濟人才197人,其中80%來自外省市,接近50%畢業於985、211高等院校。
除了衢時代創新大廈,衢州還打造了科創金融小鎮、花園258創新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以及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創新飛地」,植佳桐,引鳳凰。
衢州市的人才政策也在不斷升級,包括最高達100萬元的梯級購房補貼、每年萬元的租房補助等。2020年,衢州面向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和「雙一流」本科生,開放30個編制崗位,打造人才「蓄水池」,僅報名人數就超過600人。對引進「高、精、尖」人才及團隊領銜的產業項目,給予最低2000萬元的資助。
城之變
——建一座有辨識度和煙火味的「親人」城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的這一理念,在衢州,是看得見的。
2020年10月,「好聽衢州」禮樂·草原音樂會舉行。舞臺是一塊近10萬平方米的城中草坪,這塊省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人工草坪,位於衢城中心、衢江西岸,被當地人自豪地稱為「浙西大草原」。
草坪見證衢州城市生長的新邏輯。衢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廖敏超介紹,
(下轉第二版)
(緊接第一版)草坪所在區塊原本規劃也是「高樓大廈」,更改的原因是,「我們改變了過去對土地的高強度開發模式,更多地留空留白,將珍貴的生態基底、多維的濱水空間留給市民。」
從此,這裡成為市民的樂園。春天,紙鳶紛飛;秋日,帳篷林立。
不僅有「城中草原」這樣的大留白,在衢州,各級黨政機關也紛紛「拆牆透綠」,拆掉圍牆、讓綠於民,還有大大小小的城市綠地、口袋公園,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8平方米,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12平方米)。
城市因人而生,人聚則興。從「高樓大廈」改為「大草坪」,從黨建治理大花園、「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到車讓人、使用公筷公勺、「拆牆透綠」等「八個一」的有禮實踐,乃至以全國第四的佳績創成全國文明城市,背後無不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初心,在細節處打動人、於細膩處溫暖人。「近年來,我們革新規劃建設理念,處理好城市、人和自然的關係,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把滿足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衢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楊曉光說。
看似尋常的「以人為本」,其實是應對城市群激烈競爭的核心利器。用楊曉光的話來說,能否打造出一座「親人」的城市,正是衢州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建設中的高鐵新城,將衢州打造「親人」城市的理念充分展露。
這座新城圍繞為杭衢高鐵打造的衢州西站,規劃面積18.6平方公裡,一開始就留足了30%的生態空間。
眼下,位於新城的衢州體育中心主體育場和遊泳館、體育館、綜合館正加速建設。與傳統體育場館不同的是,這些場館全部「藏」在綠植之下,建築表面設計成緩坡,可供市民運動、攀爬、登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城的整體路網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裡8.4公裡,媲美歐美發達城市。其中,精心設計的「支小路」更是令人驚喜,「在主次幹道的基礎上增加綠道和總長36公裡的支小路系統,專為步行者設計,通過支小路,連接綠地公園、公交系統和15分鐘生活圈設施。」廖敏超說。
新城面貌令人神往,老城改造同樣吸睛。毗鄰衢江,禮賢未來社區建設地塊上熱火朝天,樁基工程已基本完成,錯落有致的建築設計,低尺度、小街巷、密路網的社區規劃,兼具創業、公交、商業等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讓人們對未來社區生活充滿期待。
「衢」之變
——新發展格局下的「四省邊際中心城市」
衢者,四通八達之謂也。迎著「十四五」,衢州的「衢」正在醞釀能級的新躍遷。
2020年8月,衢州市委七屆八次全會上,衢州為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這一戰略目標賦予新內涵——在構建形成南孔古城·歷史街區、核心圈層·城市陽臺、高鐵新城·未來社區「小三城」的基礎上,謀劃推進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建設,著力打造四省邊際綜合交通、商貿物流、教育醫療、綠色金融、人才集聚、美麗經濟、數字經濟等「七個橋頭堡」。
能級躍遷,衢州恰逢其時。
「在新發展格局下,衢州正迎來新發展機遇。」衢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省委也把「支持衢州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這意味著,像衢州這樣的省際內陸城市,將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對「四省通衢」的衢州而言,更是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加速建設的杭衢高鐵,將鞏固衢州的交通樞紐優勢。這條高鐵建成後,與滬昆客專形成「十字」,極大縮短了衢州與中部地區、長三角腹地、珠三角地區的時空距離,讓衢州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鐵路區域樞紐。
不止於此,衢州還與華夏航空籤訂一系列合作協議,華夏航空華東事業部、國際航空學校等一批項目落戶,衢州機場航點城市隨之擴大到16個,邁出打造區域航空樞紐城市的關鍵一步。與此同時,隨著衢州機場的遷址擴建,杭衢高鐵與浙西航空物流樞紐項目連點成片,再結合現有杭金衢、黃衢南、九景衢高速公路和滬昆客專、浙贛鐵路、衢寧鐵路,以及衢江航道、浙贛運河,今後將實現水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
這樣一條互聯互通的「大動脈」,夯實了衢州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和「全省經濟向中西部鄰省拓展的橋頭堡」的基礎。「衢州將從通道城市轉向樞紐城市。」衢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大批優質項目正加速落戶衢州。
2020年,衢州市與卓爾控股有限公司在武漢籤訂合作協議,總投資約300億元。其中,華東(衢州)數字經濟示範區項目落子衢州市衢江區,旨在依託衢江港複製一個「漢口北」產業集群,建設智能供應鏈產業園、智能現代化港區等項目。
「過去,衢江只是一個通道,數字經濟示範區的建設將讓大批貨物留在衢江港區,就地加工,從而催生產業集群,形成樞紐經濟圈,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衢州聚合融合。」衢江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王繼明說。
不久前,衢州市又與浙江華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籤訂華友鋰電材料國際產業合作園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是衢州市迄今為止計劃單體投資最大的先進位造業項目。未來,以華友鈷業為核心,通過整合國際國內資源,衢州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鋰電新能源材料產業集群。
進,則城市配套完善創業無憂;出,則鄉土田園氣息回歸自然。今日之衢州,處處生機勃勃、上下激情滿滿,一幅「遠山近水、青山綠水,水城交融、藍綠交織,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正盡情鋪展。
衢州,且留下。
來源:浙江日報
16103556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