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因為救了智劫生辰綱的晁蓋,晁蓋對他感激不盡,所以派劉唐送給宋江100兩金子。宋江是個仗義疏財的好漢,他幫助晁蓋完全是出於義氣,對於晁蓋送的金子,他沒有照單全收,只是象徵性的收下了一根金條,連同晁蓋的書信放在自己的招文袋裡。
宋江之前救過一個叫閻婆惜的賣唱女子,並收她為外宅,其實就是宋江在外面的小三。這個閻婆惜一開始對宋江還是非常忠誠的,不知什麼時候閻婆惜與宋江的同事小白臉張文遠勾搭上了。明面上,閻婆惜是宋江的外宅,暗地裡與張文遠私通,神通廣大的宋江竟然沒有發現這事,看來這個閻婆惜還真有兩下子。
閻婆惜千方百計在找藉口與宋江分手,正好宋江的招文袋落入了這人女人之手。閻婆惜如獲至寶,一口氣對宋江提了好幾個條件,其中一條就是要讓宋江把晁蓋送給他的100兩黃金全部給她。多麼赤裸裸啊。甭管宋江有沒有這100兩黃金,就算是有的話,閻婆惜一個人能拿得動嗎?
古代的度量衡與這現代還是不一樣的,要想確定,閻婆惜能否拿得動100兩黃金,就得看水滸中的這個「100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這樣才有可比性。《水滸》講述的是宋朝的故事,那就以宋朝的度量衡為參照物吧。說到度量衡,其實是三種計量單位的,度是指長度,量是指體積,衡是指重量。江湖一葦就與大家探討一下宋朝的「衡」吧。
宋朝的重量單位有斤、兩、錢、分、釐、毫,具體換算關係為: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1分=10釐,1釐=10毫。斤和兩之間的換算是16進位的,其他單位之間是10進位的,這倒沒什麼,問題是宋朝的「斤兩」和現在的「斤兩」是一回事嗎?現在,世界上通用的重量單位是「克」,早在1791年,國際上已經達成一個共識,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為1000克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這個原器就叫「國際千克原器」,至今保存在法國,而且是真空保存。在宋代有沒有這樣的「原器」呢?有,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權」。我們常說的權衡利弊,大概就是來源於此吧?
隨著近年來考古發掘,逐步揭開了宋代「權」的神秘面紗。1985年在陝西岐山縣蒲村南莊關路村的一處宋墓發掘出一個宋制一斤重的鐵「權」。這個鐵「權」雖然已經鏽蝕,但是依稀能看到多稜吊燈狀,經過考古人員測量,該「權」通高9釐米,底徑4.63釐米,自重600克。通過這個鐵「權」來看,當時的一兩約折合37.5克。
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鳳翔縣也出土過宋代的鐵「權」,該「權」呈吊燈狀,鐵質,「權」身正面鑄有陽文「鳳翔府官造」字樣,印面為長印形狀,經實測,該權通高為11.3釐米,底徑為5.24釐米,淨重775克。如果按專家估計此「權」為宋制斤權的話,那麼,在當時,一兩約折合48.4375克。
以上兩處考古發現,只是在宋墓中發現的文物,文物本身並沒有標註具體年份,而「正隆鐵權」的發現,則更具說服力。「正隆鐵權」身下面陰鑄「正隆」二字,背面陽鑄「六年」字樣,經實測,該權通高10.6釐米,底徑5.3釐米,鈕高2.5釐米,重920克,應為金制一斤半鐵權。據此推算,當時的一斤為613.33克,一兩為38.33克。「正隆」是金國年號,歷史上宋、金曾經並存過一段時間,正隆六年與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是同一年,即公元1161年。水滸故事發生於宋徽宗在位期間(公元1100年至1125年),「正隆鐵權」是與水滸最為接近的實物。
通過上述三處考古發現,我們可以揭開宋代鐵「權」的神秘面紗,由於鐵「權」鏽蝕等原因,我們無法還原其真實重量,我們不妨取上述三個數據的平均值,得出當時每兩為41.4225克這一結論。我們再回到水滸故事中來,閻婆惜想要100兩黃金作為分手費,她究竟能否拿得動?答案就非常清楚了,41.5225克/兩乘以100兩,等於4152.25克。根據現在「斤」與「克」之間的換算關係,1斤=500克,4152.22克也就才有8斤3兩多一點,大約是兩包A4列印紙的重量。對於一個成年女子來說,拿8斤多重的東西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