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編十二生肖龍船迎端午

2021-01-10 手機光明網

  2019年6月4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高嶺村草編非遺傳承人唐運倫,花費10天時間,用劍葉製作出一隻帶有十二生肖的"龍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邵世新

攝/

光明圖片

)

    2019年6月4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高嶺村草編非遺傳承人唐運倫,花費10天時間,用劍葉製作出一隻帶有十二生肖的"龍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邵世新攝/光明圖片)

    2019年6月4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高嶺村草編非遺傳承人唐運倫,花費10天時間,用劍葉製作出一隻帶有十二生肖的"龍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邵世新攝/光明圖片)

    2019年6月4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高嶺村草編非遺傳承人唐運倫,花費10天時間,用劍葉製作出一隻帶有十二生肖的"龍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邵世新攝/光明圖片)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六鼠送福 剪紙迎春 一起來看看非遺傳承人饒寶蓮
  • 翼天文旅集團|婺源籍非遺傳承人齊聚「夢裡老家」,共謀非遺發展
    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揭凌峰、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施傑平,以及徽劇、儺舞、菠蘿漆器、烙畫、板凳龍、燈彩、山臘梅、甲路紙傘、抬閣、古法釀酒、歙硯、三雕、棕編、山茶油傳統提煉等非遺領域的傳承基地代表和傳承人參與座談,共謀「非遺+旅遊」的融合發展之路。
  • 衢州針灸師金瑛:針尖上跳舞的非遺傳承人
    金瑛,國家級非遺項目「楊繼洲針灸」省級傳承人、主任中醫師、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帶頭人、省針灸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碩士生導師★ 工匠感言「至德精醫,立誠篤行,逢病盡力,術惠於民。」作為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帶頭人、省針灸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市115人才第一層次培養成員,金瑛有驕人的成績:技術上,創辦特色門診及衢州首個針灸病區,先後開展填補衢州市空白的龍氏正骨、火針等技術;學術上,撰寫多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及著作,力促「楊繼洲針灸」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金瑛本人也成為非遺項目省級傳承人;教育上,致力中醫文化的傳承,他是浙江中醫藥大學和江西中醫學院的兼職教授,
  • 東陽火腿醃製技藝傳承人許亮亮:非遺融合喚得春意來
    他是一位高級烹飪師,母親是東陽土布技藝傳承人,他卻長期從事火腿製作而成為東陽火腿醃製技藝傳承人,又把東陽非遺小吃中的粽子玩得風生水起,在全市首個實施粽子機械化生產。他就是市春意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許亮亮,一名深諳非遺融合之道的80後。  端午前夕,位於湖溪鎮的「春意來」終於試生產,一鍋鍋熱氣騰騰的粽子給節日帶去了芬芳的祝福。
  •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6日訊(記者詹海波)1月16日,武漢老字號五芳齋第32屆湯圓節在中山大道總店開幕,活動現場五芳齋湯圓非遺傳承人教授漢服美女,網上直播做湯圓,並在現場贈送10份疊式元宵回饋老顧客。武漢市民想買疊式元宵,需在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六期間到中山大道總店排隊購買。
  • 雕龍頭 制龍船 做樂器 泉州78歲巧手老人了不得
    李金針從小喜歡做手工活,中學時代便參加過全省的航模製作大賽並拿獎,結婚前自己製作家中所有的家具門窗,退休後潛心鑽研手工,雕刻龍船模型。他還會製作五六種樂器,而且自學自彈,雖彈得一般,但樂在其中。80釐米嗦囉嗹龍頭 他花3個月雕出來在鯉城聚寶社區,不少老人提起2006年重新組織起來的嗦囉嗹遊街盛況都激動不已。
  • 雕龍頭 制龍船 做樂器 78歲巧手老人了不得
    李金針從小喜歡做手工活,中學時代便參加過全省的航模製作大賽並拿獎,結婚前自己製作家中所有的家具門窗,退休後潛心鑽研手工,雕刻龍船模型。他還會製作五六種樂器,而且自學自彈,雖彈得一般,但樂在其中。 80釐米嗦囉嗹龍頭 他花3個月雕出來 在鯉城聚寶社區,不少老人提起2006年重新組織起來的嗦囉嗹遊街盛況都激動不已。
  • 端午遊「兩西」,有啥「花頭」?
    杭州西湖·西溪一體化管理保護之後的首個端午節,「兩西」景區有哪些節慶活動,帶你一起了解下。好看的有什麼?有荷花:西湖靈隱景區「同頻共振 合力共贏」——第八屆杭州西湖荷花展暨西湖建德荷花聯展。千種水生植物、六大展區帶來一場賞荷消夏盛會。
  • 非遺「掌門人」如何守護浦東「老底子」,來看小布的調查
    近日,隨著《關於公布第七批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印發,浦東新增18名區級非遺傳承人。至此,浦東擁有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79項,各級非遺傳承人151人,數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非遺技藝,是衣、食、住、行的民間智慧;非遺傳承人,堪稱是各派武功的「掌門人」。
  • 甘肅人的端午節怎麼過你造嗎?小編帶你來康康~
    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端午節在甘肅先來一組荷包圖體驗下濃濃的節日氛圍吧蘭州街頭五彩繽紛、香味濃鬱的荷包荷包好看又好聞大家是不是也像小編一樣買了一個又一個呢參加了比賽包好的12000個粽子免費分發給前來觀看比賽的市民和正在工作中的環衛工人共迎端午佳節西峰區大力推進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目前,全區共創辦香包營銷公司45家從業人員1.3萬多人
  • 中國傳承人入庫突破400人,又踏新徵程!
    非遺和傳統文化《中國傳承人才智庫》通過對各位傳承人的收錄,構建一個完整的、成體系的全國性的非遺和傳統文化人才智庫。  「中秋茶話會」暨《中國傳承人》第六次授牌儀式   從2019年四月份中旬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申報工作一開始,就受到了全國各地廣大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人的熱捧
  • 龍船見得多了,「鳳船」你見過未?車陂迎來首條「鳳船」!
    其中一條龍舟是正兒八經的「龍船」:龍頭、龍尾;另一艘則顯得很特別:鳳頭、鳳尾。「男人們有龍船,我們女人們也要有鳳船嘛!羨慕他們扒龍舟幾十年了,我們的龍舟夢也圓了!」女村民們告訴記者。為了迎接鳳船,車陂村沙美片的村民們成立了車陂沙美女子鳳船隊,超過200名婦女報名,年紀最大的已經67歲,年紀最小的才幾歲。
  • 服裝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交鋒 醒獅文化如此讓人慾罷不能
    背後非遺傳承人與新潮設計師竟也不約而同地一見如故,兩人的惺惺相惜均源於對醒獅文化的至真至誠。因醒獅,兩人竟一聚如故8月5日上午,於倩倩踏進南國醒獅的大門,一個萌萌的綠色獅頭馬上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出於一個設計師的敏銳,她快步走過去,「太美了!」「那種感覺就是,一看到想馬上想過去抱抱它,摸摸它,這個獅頭的顏色和花紋都太美了。」
  • 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一座博物館所能提供的直觀性、公益性、常態性和普及性是網上數字資料庫以及每年或幾年定期舉行的非遺博覽會不能相比的。」她說。 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最重要載體 非遺是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並承載著非遺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確保非遺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最為重要的載體。
  • 逾百件(套)展品散發非遺魅力,「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逾百件(套)展品散發非遺魅力,「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李曼霞  2020-12-29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曼霞圖/主辦方提供12月28日,「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
  • 「這可是個精細活兒」非遺傳承人現場搓藥丸,講述安宮牛黃丸的故事
    在服貿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同仁堂展位上,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鳳華邊搓著藥丸,邊給觀眾講著安宮牛黃丸的故事。同仁堂展區,工作人員現場製作藥丸。 本報記者 武亦彬 攝小小一丸安宮牛黃丸的製作包含研配、合坨、打條、制丸、蘸蠟、打戳等許多工序。「打條」,即把合好的藥條左右粗細打均勻了,這可見功夫。「這一個藥條75克,我要『搓』出25個藥丸。」
  • 全國40位布老虎、雕塑技藝傳承人天津大學結業
    天津大學供圖非遺傳承探索新路 全國40位布老虎、雕塑技藝傳承人天津大學結業中新網天津11月14日電 (記者 張道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13日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結業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布老虎、雕塑技藝傳承人圓滿完成各項研修課程,成功結業。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黃玉珍工作照廣州非遺十年記之二6月11日,廣州塔。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廣州會場活動的現場,33位廣州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接過了證書。這是廣州市頒布的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至此,廣州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51名。他們涉及了9大門類的30個非遺項目,既有「20後」的前輩,也有「80後」的後生。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