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17中國科幻大會和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科幻產業論壇間隙,劉慈欣和記者從論壇主題「科幻產業」說起,在一個小時的談話時間裡,談到了國內的科幻產業,談到了對新作的不滿與困惑。
川報觀察記者 熊筱偉 攝影 郝飛
黑框眼鏡、黑色襯衣、寶藍色西裝、抽精緻的迷你雪茄——坐在記者對面的劉慈欣,被網友親切稱作「大劉」的他,更像一位公司老總,而不是傳統印象中的工程師。
過去幾年經歷,給了這位《三體》作者、「科幻界的諾貝爾」雨果獎得主以新的身份:離開了工作了幾十年的山西娘子關電廠,廣泛參與電影監製、遊戲策劃,推動他天馬行空的科幻作品在產業版圖上延伸。
這並不意味著劉慈欣放棄了寫作。如今的他,在產業和文學間遊走,同時體會兩側的煎熬與喜悅。11月10日,2017中國科幻大會和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科幻產業論壇間隙,劉慈欣和川觀記者從論壇主題「科幻產業」說起,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談到了國內的科幻產業,談到了對新作的不滿與困惑。
《三體》賣了600萬冊,但它並沒有拉動我其他作品銷售
自2015年《三體》獲「科幻界的諾貝爾」雨果獎以來,各類關於科幻影視劇開拍、書籍創作的新聞就常常見諸媒體。有人稱,劉慈欣憑一己之力,把科幻產業的發展往前推動了幾十年。
然而川觀記者和大劉談到科幻作品的現狀時,他仍然用了「低迷」這個詞。
「國內長期發表作品、且在讀者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不超過30個。」作為對比,他談起前年去芝加哥參加美國科幻作家協會活動,「一進門黑壓壓一片——有3000多名穿著西裝的作家會員!」
根據某知名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泛科幻消費者達到8000萬人,其中100萬人是核心科幻迷。這怎麼解釋?「8000萬泛科幻消費者,可能把看過一部科幻電影的都算在裡面了。」大劉說,國內100萬科幻迷是有的,但是這個數字在十幾億人中比例就很小了。
在他看來,《三體》只是把科幻從邊緣地帶引入了大眾視野。它的成功,不是中國科幻產業的成功,甚至不是他個人的成功——「《三體》銷量粗略估計有600多萬冊,但它幾乎沒有拉動其他科幻作品銷售,對我自己作品拉動都很小。」大劉說,自己有20多個短篇、3部長篇,《三體》熱銷後其他作品的增幅,也就「相當於從10萬冊增長到15萬冊」,其中還包括了捆綁銷售的因素。
「現在科幻產業仍然沒有走出一個循環——作家群體小,生產不出有影響的作品,導致市場受眾少,反過來又養不活更大的作家群體。」他說,一本書銷量好的有幾萬冊,不好的只有幾千冊,這導致國內基本沒有全職科幻作家。
科幻文學是國力的晴雨表,我對中國科幻產業充滿期望
為什麼《三體》在全國掀起的熱潮,沒有擴大到整個科幻產業?在大劉眼中,這要換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全球只有美國的科幻產業繁榮,連日本、歐洲都不行?
拋出問題的同時,大劉兩手一攤,坦言回答不了。不過他提供了思考這個問題的新角度:科幻產業繁榮與否,和一個因素密切相關——所在國家的國力發展情況,這是產業自身左右不了的問題。「科幻文學是國力的晴雨表,你很難想像一個窮國、弱國有受全球關注的科幻作家。這和傳統文學非常不同。」他說,當國家處於某種快速現代化過程中時,它的未來才充滿吸引力,讓人對描述它的科幻產品產生興趣。
從這個角度,大劉對國內科幻產業充滿期望。「中國處在上升期,是全球最有未來感的國家。有些發達國家按部就班,基本能看到未來的樣子。而中國很難說清楚未來是什麼樣,這讓我們充滿期待。」
實現期望,現在需要做什麼?「發掘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這個是基礎。拋開這個談戲劇、談電影,都是空中樓閣。」
少兒科幻是被忽視的巨大市場,《三體》電影有望明年上映
在與川觀記者的談話中,大劉特別提到了他眼中的兩個科幻產業「風口」。
第一個「風口」,是很少有人提起的少兒科幻。「中國第一次科幻繁榮是上世紀50年代,那時100%都是少兒科幻。」他向川觀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三體》如今獲得的唯一國家級文學獎,是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這是因為當年的繁榮,導致把科幻歸在了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下面。」
這讓後來的圈內人產生了牴觸。「當時科幻被認為是小兒科,科幻作家得了『少兒恐懼症』,沾都不想沾,在創作上矯枉過正,直到現在。」大劉說,這讓如今寫少兒科幻的作家屈指可數。
「你看現在的作家富豪榜,排前面的楊紅櫻、鄭淵潔,都是兒童文學作家。少兒科幻是尚待開拓的巨大市場,需要一大批作者。它不好寫,我寫不了,這需要同時有兒童文學和科幻文學的素質。」
第二個「風口」,是科幻影視。大劉低頭想了好一會兒,也沒想出上世紀80年代以後,有什麼國內製作的科幻電影在院線上映。「這應該是一個前景很大的行業,據我所知,現在也有很多項目在運作策劃。」
大劉說,由他作品改編的《三體》《流浪地球》兩部電影已開始拍攝,且都進入了後期製作階段,「如果順利的話,《三體》電影會在明年上映吧。當然推遲也很正常,阿凡達就推遲了2年。」
川觀記者談起網絡上對電影質量的擔心,大劉笑了,他覺得應多些寬容,「美國從上世紀初開始拍科幻電影,拍了100多年,真正有水準的作品兩隻手都數得出來。對於國內少有的大製作科幻電影,不用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
已經有長篇在構思,新作《黃金原野》比不上處女座《鯨歌》
除了《三體》電影,大劉也回應了網友們最關心的問題:《三體》之後,下一部作品是什麼?不少人擔心,大劉會遭遇「諾貝爾魔咒」——在巨大榮譽的壓力下,作家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反而寫不出好作品。
「已經有長篇在構思了,這需要時間,目前還沒有時間表。」大劉說,之前已經廢掉了一部長篇,且不會再想去修改。至於《三體》,他本人也不會寫任何續集。
不過,他已經有一部幾千字的短篇小說《黃金原野》完成了。這是應麻省理工學院一本技術雜誌邀請而寫,仍然由《三體》英文版譯者劉宇昆翻譯,預計明年5月出版。
新作講的是什麼?大劉不願說,卻坦言:「我不喜歡這部作品,但沒辦法,我寫不出更好的。」在他眼中,這部作品甚至比不上他的處女座《鯨歌》。
川觀記者採訪劉慈欣(左)
人工智慧擠佔工作?這沒有什麼不好,只要AI控制權還在人手裡
從文學聊開,大劉和川觀記者談到了科幻作品中的熱門題材——人工智慧,對此,他有著獨特的見解。
隨著工作不斷被人工智慧擠佔,人類會不會最終無事可做?「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啊,人類不是說非要工作,從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就是為生存而被迫工作的。」
沒事做的人類,會不會像古代被奴隸供養的羅馬人一樣,變得百無聊賴、甚至墮落?在他看來,不用工作後,人類作為一個文明還是有事可做,比如探索太空、從事前沿研究,擴大生存空間等等。「你的生活是不可能被替代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人工智慧是讓我們不用工作就能生活了。」
「到那時,人類的政治經濟體系都會有很大改變,來適應變化。這種改變,可能會帶來好或壞的影響。」大劉認為,要平滑過渡到機器人代替人力工作的「後人類時代」,防止巨大災難,人類要牢牢抓住對人工智慧的控制權。
在大劉看來,人類用不著太過擔心,畢竟這還是很久以後的未來。「人工智慧被媒體誇大了,要造出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現在還面臨很多技術障礙——首先計算機體系結構就不對,它是串行處理的,而人類大腦是並行處理的。」大劉舉了個例子,「像你找我借錢,我不借給你,你臉上會有一絲不快,這種微妙的變化,人類能感知並理解背後的信息,人工智慧就很難。」
(來源:川報觀察 記者:熊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