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劉慈欣的《三體》肯定是必讀的書單之一,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可謂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巨著。
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讚譽,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
他獲得了無數的花環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價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看了《三體》連載後,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後面的內容。為此還發了一封郵件給劉慈欣,卻被大劉當做騙子,後來才知道是真人。
360創始人周鴻禕,也是「三體粉」,騰訊總裁馬化騰,當面對記者問及,最近看過什麼書後?他回答:是《三體》,並表現出對這本書的喜愛。
劉慈欣《三體》中眾多的物理學家,只有牛頓形象卑劣不堪,是個十足的小人
在《三體》第一部中,主人公汪淼通過VR設備六次進入《三體》遊戲,遇見了周文王、伏羲、墨子、哥白尼(自己)、馮·諾依曼、秦始皇、牛頓和愛因斯坦等重要歷史人物,用虛擬結合歷史的方式為我們解讀了人類認識天體的過程。
讀過《三體》的朋友都會發現,劉慈欣在書中把牛頓描寫成了一個卑劣的小人。
而從小我們就聽說過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中學時又學了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大學階段還會接觸到牛頓光學及牛—萊微積分公式,我們對牛頓的印象往往是:經典力學的建立者,一個接近於神的男人。
《三體》中的牛頓形象:沽名釣譽卻又裝清高,助紂為虐阿諛奉承,貪生怕死沒有信仰,是個十足的卑劣小人。當然,這只是小說中虛構的形象,不能當真。不過,真實的牛頓也確實存在一些為人所不齒的行徑。
真實的牛頓
牛頓身上有兩段公案為後人爭議,一段是跟萊布尼茨爭微積分,另一段是跟胡克的各種爭議。牛頓和萊布尼茨著名的微積分之爭,這個事件也在《三體》中以鬥劍的形式出現過。
公元1675年,萊布尼茲發明了微積分,但牛頓卻說自己在十年前就發明了,因為想對公眾保密所以沒有發表。
直到萊布尼茨去世,他也沒能得到認可(所以劉慈欣在《三體》中描寫萊布尼茨輸了鬥劍,但這不表明萊布尼茨沒有發明微積分)。歷史是公正的,如今《高等數學》中用的微積分公式是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而非牛頓公式。
牛頓譏諷胡克個子矮小而且有些駝背的形象。當然還有思想上的譏諷,也即胡克對薄板顏色進行的哲學考慮,因為牛頓看重的是實驗計量結果。而等到胡克去世之後,他的實驗室遭到了破壞,本人畫像也丟失了。當時是牛頓主持的皇家學會搬遷工作,不禁令人聯想到是他報復打壓胡克。
當然,牛頓的成就不容忽視。劉慈欣也沒有忽視牛頓的成就,比如在《鄉村教師》中拯救地球的正是牛頓的三大定律。
"物理學全才"楊振寧談《三體》:看不下去,原因很"現實"
當一位熱愛的科幻小說的物理學家,遇到包含大量數學物理知識的科幻小說巨作《三體》時,會擦出什麼樣的花火呢?會不會重燃楊振寧對科幻小說的熱情呢?
答案卻非常的出乎人們的意料。
楊振寧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前些時候不是《三體》變得非常有名,所以我就買一本來看,看不下去。"他進一步說到:"這與《三體》這一本書沒有關係,而是與自己的精神狀態有關係。"
記者當時問道:"是因為你覺得科幻小說跟你從事的工作完全兩回事嗎?"楊振寧笑著回答道:"不是,我想原因是因為我對於現實世界更發生興趣,所以就覺得這個虛構的東西不能跟現實世界比。我想這是主要的道理。對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跟它裡頭這個奇怪又妙的事情了解多了,就覺得科幻小說沒法子跟這個比。"
由此可見,《三體》這本書中是充滿無限想像力的,與現實相比,這本書中給人更多的是超越現實生活和時空的想像和震撼!
《三體》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在《三體》中,記載了書中人物葉文潔,因發送信息探索外星文明,被三體人接收到,而因為她對人性的絕望,所以不顧三體人「不要回復」的警告,依舊暴露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標,引來了想要攻略的三體外星人。
之後的情節就順著這條線展開,從《地球往事》到第二部《黑暗森林》,再到第三部《死神永生》。
劉慈欣沒有辜負全世界書迷的期望,寫的是越來越精彩,讓人驚嘆!
書中劇情環環相扣,從懸念到兩次鋪墊,再到最後的大反轉,給人極大的衝擊力也存在絕佳的邏輯,可以說是驚喜連連。
讀完三體之後真的會被顛覆對於宇宙的全部認知。
自認為看過的科幻電影也不少,但是沒有一個電影會像這本書一樣,幾乎是殘酷的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一股腦的打開你思想的閥門。
一陣陣勢不可擋的磅礴巨浪不斷的衝擊著我的靈魂,我學會了去仰望星空,思索著宇宙的宏大,人類的渺小,浮生的短暫。
真正的觸動靈魂引發出對人性的思考。
去體驗大劉筆下的三體,只需要79塊錢還能獲得一本流浪地球,點擊下方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