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科幻作家,我現在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世界變得平淡無奇之前,把它們寫出來。」
——劉慈欣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科幻大神」劉慈欣又獲大獎了!美國當地時間2018日11月8日晚8點15分,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貢獻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這也是繼2015年8月22日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後的又一喜訊。
劉慈欣在頒獎現場用英文發表了全長近15分鐘的獲獎演講。
劉慈欣到美國華盛頓頒獎現場領獎,並全程用英文發表了全長近15分鐘的獲獎演講。他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對經典的克拉克科幻小說閱讀的震撼記憶,對自己走上科幻創作成為作家的巨大影響,對當今科幻小說多集中於對賽博朋克、虛擬網絡烏託邦,而與真實的太空探索漸行漸遠這一現狀的擔憂,以及自己的科幻創作願意去延續克拉克對天空瑰麗想像和探索的古典主義科幻的方向的使命感,對未來的看法。乾貨滿滿,思想深刻,火花四濺,讓人深受啟發。
阿瑟·克拉克
劉慈欣首先表示自己「很榮幸能夠得到這個獎。這個獎項是獎給想像力。想像力是一種似乎只應專屬於神的能力。而人類卻如此幸運地擁有想像力。 想像力存在的意義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有歷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並建立起人類文明,正在於人類能創造出當下現實中還不存在的事物。在未來,當人工智慧比我們聰明得多時,我們對人工智慧的唯一優勢,可能就只有想像力了。但這也足夠了。」
克拉克獎似乎名氣不大。但對於劉慈欣來說,可能這個獎比雨果獎、星雲獎,都重得多。早在《三體》獲雨果獎時,劉慈欣就曾說,「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而如今他所獲得的克拉克獎正是由阿瑟·克拉克基金會創立的,這對於他來說更是意義非凡。獲得這個來自對自己的寫作可謂啟蒙者的獎,自然讓劉慈欣難掩激動。
劉慈欣發表獲獎感言。
在「克拉克獎」的獲獎感言中,劉慈欣回憶了克拉克對自己的影響之大,意義之重要。他提到了自己第一次遇到克拉克作品的那個時刻:「讀完《2001:太空漫遊》的那天深夜,我不禁走出家門,抬頭仰望天上的繁星。那時的天空還沒有太多的汙染,所以我能夠看到銀河。從那個晚上開始,我眼中的星空變得與過去全然不同了。我平生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然後我又讀到《與拉瑪相會》,這又讓我驚嘆,原來想像力可以構建出如此生動的奇妙世界。這些都是克拉克給我的。也正是克拉克讓我成為科幻作家,從而我才得以來到這裡領這個獎。」
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與凡爾納、喬治·威爾斯的作品一樣,是最早被引入中國的西方現代科幻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在中國出版。正是這兩部作品,讓當時陷入精神迷茫的劉慈欣,感到自己的想像力被「第一次激活了。我的思想從未如此豁然開朗。我感覺自己就像涓涓細流終於投入了大海的懷抱。」
頒獎現場
在獲獎感言中,劉慈欣提到,自己作為一名科幻作家的幸運之處,「我漸漸發現,我們這一代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人,因為此前沒有任何一代人,能夠像我們這樣目睹周圍的世界可以變化得如此快速,而且這種變化還在加速發生。這給科幻小說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科幻在中國,正接受前所未有的關注。我覺得我是一個幸運兒。」他同時還提到,當周圍現實世界變得越來越快,很多科幻事物都已經或者正變成現實,就失去它的魅力,成為我們乏味無趣生活的一部分,「於是我只有把想像力推向更遙遠的時空中。身為一名科幻作家,我發現我現在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世界變得平淡無奇之前,把它們寫出來。」
對於科幻文學的創作現狀,劉慈欣幽默地引用一句話,「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帶給我facebook。」
對於科幻文學的創作現狀,劉慈欣提出他的深思,他認為,「世界正向著與克拉克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人類已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今天,在2018年,月球漫步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載人航天飛船在天空中達到的最遠距離,也不過僅僅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裡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整個世界被網際網路包裹,對太空正在漸漸失去興趣。因為人們正沉溺於信息技術所營造的舒適安樂窩中。相對於充滿困難、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險,人們更傾向於願意在VR中虛擬體驗太空。」劉慈欣還幽默地引用一句話,「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帶給我facebook。」這樣的現實也反映在科幻小說中。克拉克對太空的瑰麗想像正在離人們漸漸遠去。人們已經習慣低頭卻不再習慣仰望星空。在當下的科幻小說創作中,科幻作家多想像人類在網絡烏託邦中生活,更多地去關注當下現實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科幻小說的想像正與克拉克的廣袤漸行漸遠,而蛻變為向賽博朋克的侷促故步自封。
劉慈欣認為,從長遠的時間軸來看,無論地球上的人類世界如何繁榮,對星空缺乏想像興趣的世界,將是暗淡的。哪怕夢幻的科幻事物都已經變成平淡無奇的現實,「宇宙仍將是一個我們的想像力也無法終其邊界的廣袤存在。距離我們最新的恆星依然遙不可及。浩瀚的星空仍然能夠承載我們無窮的想像力。」
作為科幻作家,劉慈欣說,自己是一直致力於延續克拉克式的想像力。「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像力最好的去處和歸宿。我一直在描寫宇宙的宏偉和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的生命和文明。這讓我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或許顯得跟不上時代,或者顯得幼稚。但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銘上銘刻的句子所說:他從未長大,但他從未停止成長。」
克拉克經典作品《2001》電影版鏡頭。
讓劉慈欣如此推崇的阿瑟克拉克到底是何方「大神」?除了《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童年的終結》這些閃閃發光的牛逼作品,他小時候能拿硬紙板和透鏡做成望遠鏡定位月球,長大後加入過皇家空軍,成為雷達專家。他是現代衛星通信理論奠基人,同步衛星軌道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還成功預言了太陽衛士、太陽帆、人體冷凍等等。在一次航天會議上,火箭工程師們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都說自己讀過克拉克的小說。
頒發克拉克獎的阿瑟克拉克基金會(The Arthur C. Clarke Foundation)於1983年在英國成立,由克拉克擔任榮譽主席。基金會認為,克拉克作為一名工程師,未來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他留下的遺產已經跨越了藝術和科學的界限——從科學發現到科幻小說,從技術應用到娛樂,克拉克影響著後世無數的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也啟蒙了無數普通人對星空的想像,所以,要成立這麼一個基金會,鼓勵全世界那些心懷創造力的後代。克拉克獎下分幾類:1、 終身成就獎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2、創新者獎 Innovator’s Award;3、想像力貢獻社會獎 Service to Society,Impact of imagination on society。霍金、NASA、庫布裡克的技術顧問等,都曾獲得克拉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