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牛,大家都很熟悉,但你確定真的了解它嗎?
依靠染色體分類
牛,屬牛族,是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群。染色體數為56是野牛,58的為大額牛,60的則是黃牛。當然了,它們之間雜交也是有可能孕育後代的。
體質強壯,擅長奔跑
所有的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就是體質強壯,所以大家常用體壯如牛來稱讚一些人的強壯。很多朋友對牛的一個印象就是跑得慢,實際上,如果說是長途奔跑的話,那麼牛的速度確實不如馬;但是如果僅僅在短途的衝鋒上,其實牛的速度一點都不比馬差,而且牛的爆發力非常強。除此之外,牛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這使它能夠更好的著力,更適於奔跑。
分布廣泛,適應性極強
除極寒、極旱等極端惡劣環境外,牛能較好地適應所在地的氣候,在全球分布廣泛。牛是食物範圍很廣的素食動物,最喜歡吃青草,還喜歡吃一些綠色植物(或果實)。
馴化歷史悠久,根據生產類型分四類
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距,以後擴展到歐洲、亞洲。據說,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把牛馴養為家畜,這表明牛已與人類相伴數千年。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我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現代牛的生產類型可分以下4種:
乳用品種:主要包括荷斯坦牛、愛爾夏牛、娟姍牛、更賽牛等。
肉用品種: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夏洛來牛、利穆贊牛等
兼用品種:主要包括兼用型短角牛、西門塔爾牛、瑞士褐牛等以及用兼用型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分別改良蒙古牛和新疆伊犁牛而育成的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等。
役用品種:主要有中國的黃牛和水牛等。有的黃牛也可役肉兼用,如中國的南陽牛,秦川牛和魯西牛等。70年代前水牛在中國一些地方也作乳役兼用。
豐富多彩的牛文化
在我國文化中,牛是吃苦的符號、高尚的象徵、任勞任怨的代名詞。牛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埋頭苦幹的精神為世人所喜愛與讚賞。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歌頌牛的詩篇,許多仁人志士和賢達偉人也每每以牛自喻。有不少詠牛的名篇佳句,特別是描寫農村風光的詩篇,牛成了不可缺少的點綴。
古代文人贊牛詠牛的詩歌比比皆是。「耕梨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等都表達了牛辛勤勞作,不求回報,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也傳達了勞動人民對牛的尊敬愛護之情。同時,古人在年歲時,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而牛在古代國人心目中是具有靈性的生物,可以通神,作為聯繫的紐帶。因此,祭祀儀式上通常都要選用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莊重肅穆。
此外,還有牛在我國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對牛的圖騰崇拜,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時期;以乾、坤二卦統帥萬事萬物的《周易》中稱「坤牛」,即牛是負載生養萬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徵物等。近現代也有很多關於牛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牛類形象的卡通動畫更是數不勝數。
牛在人類告別「刀耕火種」的文明社會進化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人們認為牛是「仁畜」,甚至譽為「神牛」,牛具有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優良品質。因此,牛備受華夏民族的喜愛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