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趕考行」系列紀念活動在寧鄉花明樓景區舉行。)
(中共長沙市委副秘書長、劉少奇故裡管理局黨組書記文方致辭。)
(湖南湖紅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捐贈劉少奇大型湘繡像,劉少奇女兒劉愛琴啟繡第一針。)
(劉少奇俄籍長孫阿廖沙吐露對祖父的景仰之情)
(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談到,學習老一輩的革命精神很重要)
紅網寧鄉11月24日訊(記者 楊烊 通訊員 尹芳)「祖父劉少奇有很多智慧思想,對中國、甚至對整個世界都很有益。」今日,是偉人劉少奇同志誕辰116周年,「中國夢·趕考行」系列活動在寧鄉花明樓景區舉行,包括劉少奇俄籍長孫阿廖沙在內的多位革命元勳後代齊聚偉人故裡,緬懷先輩。
俄籍長孫:祖父的思想對整個世界都有益
「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中國,希望幫助俄羅斯人多了解中國,做交流的橋梁」。2003年,劉少奇長孫阿廖沙首次從俄羅斯回國探親,如今,他已立志成為中俄的「友誼大使」,對於祖父的那份濃重情感,早已升華。
阿廖沙,生於俄羅斯、長於俄羅斯,5歲那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祖父劉少奇。但這並不影響他對祖父的認識。「我們現在看到中國發展迅速,經濟也越來越好,」阿廖沙認為,中國的巨變與「好政府、好人民」,以及包括祖父在內的革命元勳,密不可分。(阿廖沙講話為意譯。)
將軍之子:「群眾路線」與先輩思想一脈相承
「我們黨能夠立足,最根本的就是依靠群眾,」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也參與了此次紀念活動,他談道,「譬如過去劉少奇領導工人運動,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沒有人民群眾的保護,他怎麼能生存下去呢?」羅東進認為,現在的「群眾路線」與老一輩的思想一脈相承。
聊起此次活動的主題「中國夢·趕考行」,羅東進說道,「為什麼要說『趕考』呢,那時中央就要搬到北平去了,下一步就要建國,建國以後能不能建立好政權、把國家建設好,就成了一場考試。能不能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依舊是非常大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來紀念劉少奇誕辰、來學習老一輩的革命精神是很重要的。」
偉人故裡:繽紛活動緬懷少奇風範
「中國夢·趕考行」系列活動邀請了劉少奇女兒劉愛琴、劉少奇孫子阿廖沙、周恩來侄子周秉鈞、任弼時女兒任遠芳、羅榮桓之子羅東進等革命元勳後代走進劉少奇故裡,緬懷先輩。
會上,系列捐獻活動舉行,公眾用獻愛心的方式表達對偉人的敬意:河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及各愛心企業分別向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捐贈石榴樹苗木、劉少奇大型湘繡像、「劉少奇與王光美」大型瓷盤像、桂花樹苗木等物資。
下午,「中國夢·趕考行」走進劉少奇故裡學術研討會舉行,革命元勳後代、中央文獻研究室、西柏坡精神研究會、河南省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等與會代表先後發言,追憶革命先輩,暢談紅色文化。
揭秘劉少奇長孫阿廖沙
1960年,劉少奇訪問前蘇聯親吻阿廖沙,那時阿廖沙才5歲半。這是爺爺劉少奇留給阿廖沙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後印象。
劉少奇與兒媳和孫子孫女合影。左起為:阿廖沙的姐姐索尼婭(中文名蘇蘇)、劉少奇、阿廖沙(中文名遼遼)、阿廖沙的母親瑪拉。
阿廖沙父親劉允斌在蘇聯共青團大會上作報告
阿廖沙,(1955—),俄羅斯籍。中文名字叫劉維寧。劉少奇的長孫,航天專家、前蘇聯國家航天指揮中心退役高級工程師。其父劉允斌是劉少奇與夫人何寶珍的長子。
1939年9月,周恩來去蘇聯療傷,將劉允斌、劉愛琴帶到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和生活。1945年,劉允斌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於蘇聯鋼鐵學院的劉允斌在莫斯科與大學同學瑪拉·費多託娃結婚。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於1952年、1955年生育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小名「蘇蘇」和「遼遼」。 妻子瑪拉·費多託娃也一再要求劉允斌留在蘇聯,但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但瑪拉不來,所以兩人過著分居生活,1958年,瑪拉帶索妮婭和阿廖沙來中國居住了十餘天,回國後與劉允斌離婚。當時,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瑪拉母子與劉允斌失去了聯繫。1967年,劉允斌受到江青一夥的迫害,於1967年11月21日在包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直到1987年,瑪拉母子才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卻已事隔20年。
阿廖沙在俄羅斯隱姓埋名數十年,只在5歲時見過爺爺一次。
他怎麼會在俄羅斯?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2003年,經過多方努力,他才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他怎麼會在俄羅斯?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筆者作為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於2003年4月在參加接待阿廖沙回家鄉訪問時見到他之後,又於2007年3月在廣州的王光美生平事跡畫展上見到了阿廖沙。
相隔近4年,這個具有中國血統的俄羅斯人,留著俄式小鬍子,穿著西裝,仍然是那樣精神。我不由得再一次走近他,了解他的尋根之路。
撲朔迷離,揭開身世之謎
何寶珍,阿廖沙的奶奶,劉少奇早期革命伴侶,1902年4月出生於湖南道縣一個貧民家庭。1922年離開衡陽省立第三女師後,來到長沙清水塘,與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學學習,晚上回來。毛澤東經常布置她讀些進步書刊。1922年秋,楊開慧將何寶珍介紹給劉少奇認識。1923年4月,何寶珍與劉少奇結婚。婚後,何寶珍隨劉少奇輾轉於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瀋陽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寶珍犧牲於南京雨花臺。兩人生育二子一女:長子劉允斌、次子劉允若、長女劉愛琴。
劉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親。1925年,劉允斌出生於安源,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後被送回寧鄉縣炭子衝劉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劉少奇二哥劉雲庭將其送到延安劉少奇身邊。1939年9月,周恩來去蘇聯療傷,將劉允斌、劉愛琴帶到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和生活。1945年,劉允斌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8月,劉少奇秘密出訪蘇聯,見到了劉允斌。這是劉允斌自1939年與父親分別後第一次見到父親。1950年,畢業於蘇聯鋼鐵學院的劉允斌在莫斯科與大學同學瑪拉·費多託娃結婚。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於1952年、1955年生育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小名「蘇蘇」和「遼遼」。好學的劉允斌沒有為婚姻所羈絆,繼續求學深造。1952年,劉少奇應邀出席蘇共十九大,在蘇共領導人的陪同下,與劉允斌一家人見了面。
1955年,劉允斌獲莫斯科大學核物理專業副博士學位。劉少奇要求他回祖國工作。當時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曾問起劉允斌:「畢業後去哪裡?」他回答說:「導師介紹去XX研究所工作。」張聞天便說:「你留在中國駐蘇代表團工作吧!」妻子瑪拉·費多託娃也一再要求劉允斌留在蘇聯,但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回國後,劉允斌在內蒙古包頭參加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劉允斌對妻兒的感情深厚,曾對劉少奇的機要秘書劉振德說:「我愛我的妻子,但更愛我的祖國。我下決心非回來不可,但瑪拉不來,所以兩人過著分居生活,我愧對瑪拉母子。」在回國與留蘇的選擇中,劉允斌毅然選擇了報效祖國。1958年,瑪拉帶索妮婭和阿廖沙來中國居住了十餘天,回國後與劉允斌離婚。當時,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瑪拉母子與劉允斌失去了聯繫。1967年,劉允斌受到江青一夥的迫害,於1967年11月21日在包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直到1987年,瑪拉母子才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卻已事隔20年。
血脈情緣,終生難忘劉氏親情
對於父親的死,阿廖沙是這樣說的:「我們全家都很悲痛,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對父親沒有很深的記憶,那時我還太小。對父親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後。直到現在我也不相信父親會自殺……但我們一直思念著父親,姐姐對父親的記憶要比我多,她還寫過一首感情非常真摯的詩——《懷念父親》。」
「我只見過爺爺一面。」阿廖沙告訴筆者。1960年,劉少奇赴蘇聯出席八十一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期間,特地去看了孫子孫女。
於是,阿廖沙第一次見到了爺爺。那年,他才5歲。他說:「當時的情景我清楚記得。那是秋天,家門前突然來了輛很豪華的黑色轎車,走下來的老人慈祥親切,他不僅親吻我,還送給我玩具和糖果。後來我知道那是爺爺。那是爺爺留給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著爺爺親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說,雖然跟爺爺只見過一面,但後來回到國內,感受到大家對爺爺的評價非常高,他對爺爺的敬愛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著的手錶,也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送給他的,上面印有劉少奇的頭像。阿廖沙說:「這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送給我的,我要永遠戴著它。」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國,與奶奶王光美的關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雖兒孫滿堂,卻時常牽掛在莫斯科的孫女、孫子,並一直想找個機會讓孫女、孫子到北京團聚。1987年,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費了很大功夫,從來中國探親訪友的莫斯科同學那裡打聽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親人終於聯繫上了。1988年10月,應王光美的邀請,瑪拉到中國居住了一段時間。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文獻紀錄片《劉少奇》攝製組採訪時,王光美聽說攝製組要去俄羅斯,還委託當時的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副主任黃崢給索尼亞和阿廖沙帶去500美元,希望他們能回家看看。後來,阿廖沙在寫給王光美的信中,開頭稱呼王光美為「我最親愛的奶奶」。他還把自己兒子考上劉允若叔叔曾經就讀過的莫斯科航空大學的消息告訴王光美,並在信中深情地說:「我的根在中國,我永遠是劉氏家族中的一員。」2007年3月18日,阿廖沙到廣州參加了王光美事跡圖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說:「但凡每一次見面,奶奶都能夠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藹親切,感覺到她對於劉家的凝聚力所在。」對於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貧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續到俄羅斯,因為目前在中國、美國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動,但在俄羅斯還沒有。」
幾經周折,走上認祖歸宗的中國之行
阿廖沙在俄羅斯生活的數十年裡,從上中學直到進入工作單位,他都沒有在親屬欄中填寫過劉少奇、劉允斌的名字。說起其中緣由,阿廖沙解釋說:在那個年代,中蘇關係正處於惡化時期,克格勃監視他們一家。瑪拉為了他們的安全,帶他們躲回老家。在上學期間,阿廖沙改跟母親姓,這樣他才躲了開克格勃的監視。「除了考慮安全外,我們也不想炫耀,不想讓人知道我們有『這麼偉大的親屬』。」阿廖沙說。
因此,他們家從未對外宣傳過這種關係,更從未享受過特殊照顧。阿廖沙從父親劉允斌那裡繼承了聰明的頭腦和愛鑽研的個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航天指揮中心工作,以軍人身份從事著蘇聯國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於工作出色,他多次獲得國家獎章。退役前,他是指揮中心的高級工程師。
長期以來,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劉家取得聯繫,無奈兩國關係緊張,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劉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國的想法。後來,與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於1989去世,母親於1998年去世,姐姐於1988年去美國定居,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的想法。阿廖沙在談起這個話題時說道:「我現在的親人大多數在中國。」1998年劉少奇誕辰100周年時,中方向阿廖沙發出了請他參加紀念活動的邀請函。可這封邀請函卻被俄有關部門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國家機密單位做了20多年職業軍人,按照規定必須要等到退役3年後才可以出國,而當時阿廖沙還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後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為由向俄有關部門提出申訴。當一切努力都失敗以後,他選擇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國之行能夠早日實現。
2003年4月,他終於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鄉之路。更有意思的是,當他第一次到中國駐俄大使館辦理籤證,說自己是劉少奇的孫子時,工作人員竟然也是驚訝萬分。因為當時,絕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員把他的護照拿進去,過了很久才出來。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核實過了,確實如此。獲準出國後,阿廖沙與妻子迫不及待地飛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幾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溫暖,接著便直抵湖南老家認祖歸宗。4月15日,在姑姑劉愛琴 、姑父沃寶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東尼亞回到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炭子衝村的老家。在花明樓,阿廖沙詳細地參觀了劉少奇故居和陳列館,並對擔任翻譯的姑姑劉愛琴問個不停。當得知父親劉允斌也曾在炭子衝住過10多年時,阿廖沙眼中滿含激動的淚花。花明樓炭子衝,這個遠在中國南方,以前他從沒有見過的老家,與他想像中的情景迥然不同,而爺爺和父親當年走過的革命道路,也使他對先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阿廖沙說:「這次回湖南,覺得有無數的東西進了腦海,有現在的,也有幾千年前的(指湖湘文化)。」按照當地的習俗,阿廖沙還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墳、獻花,他還將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貴資料、照片送給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珍藏。後來還去了南京雨花臺向何寶珍奶奶敬獻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劉少奇同志誕辰105周年紀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來到花明樓炭子衝,參加了紀念活動。
跨越國度,願做中俄友誼大使
自2003年第一次回國探親後,阿廖沙常往返於中俄兩國。他還告訴筆者,他曾在給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寫道:「我有兩個故鄉:中國和俄羅斯。我要盡力做一些有利於兩國的事情。」阿廖沙說,他從航天部門退役後,與中國的聯繫也越來越多了,因為他的太太懂醫學,所以他希望能把中醫「移植」到俄羅斯,「我們想在俄羅斯建一個大型中醫藥基地,用中醫解決西醫解決不了的一些病痛,這也是一種善行!」在廣州王光美事跡圖片展上,他介紹說現在普通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
他說:「作為中俄混血兒,我會比普通中國人更了解俄羅斯,比普通俄羅斯人更了解中國,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這點『優勢』,當中俄民間友誼大使,幫助更多的俄羅斯朋友了解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間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現在,阿廖沙已獲得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他表示願意長期居住在廣州,「由於工作、家人等關係,我希望一半時間住在美麗的廣州,一半時間住在俄羅斯。」 3月10日,他還出席了2007年第二屆(廣州)青少年創意機器人大賽。作為一名科學家,在阿廖沙鼓勵廣州青少年勇攀科學高峰時說:「學好基礎知識,不要怕,多動手。」如今,阿廖沙的一雙兒女已也長大成才,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嫁給了烏克蘭的一個演員,兒子成了父親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學院。同時,他還透露,已經從莫斯科大學畢業的女兒將到中國一所大學再學習一個專業。現在,阿廖沙依舊保持著中國人的習慣:喜歡吃麵條,不太愛喝牛奶,對辣椒也比較感興趣。
揭秘劉少奇長孫阿廖沙
1960年,劉少奇訪問前蘇聯親吻阿廖沙,那時阿廖沙才5歲半。這是爺爺劉少奇留給阿廖沙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後印象。
劉少奇與兒媳和孫子孫女合影。左起為:阿廖沙的姐姐索尼婭(中文名蘇蘇)、劉少奇、阿廖沙(中文名遼遼)、阿廖沙的母親瑪拉。
阿廖沙父親劉允斌在蘇聯共青團大會上作報告
阿廖沙,(1955—),俄羅斯籍。中文名字叫劉維寧。劉少奇的長孫,航天專家、前蘇聯國家航天指揮中心退役高級工程師。其父劉允斌是劉少奇與夫人何寶珍的長子。
1939年9月,周恩來去蘇聯療傷,將劉允斌、劉愛琴帶到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和生活。1945年,劉允斌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於蘇聯鋼鐵學院的劉允斌在莫斯科與大學同學瑪拉·費多託娃結婚。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於1952年、1955年生育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小名「蘇蘇」和「遼遼」。 妻子瑪拉·費多託娃也一再要求劉允斌留在蘇聯,但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但瑪拉不來,所以兩人過著分居生活,1958年,瑪拉帶索妮婭和阿廖沙來中國居住了十餘天,回國後與劉允斌離婚。當時,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瑪拉母子與劉允斌失去了聯繫。1967年,劉允斌受到江青一夥的迫害,於1967年11月21日在包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直到1987年,瑪拉母子才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卻已事隔20年。
阿廖沙在俄羅斯隱姓埋名數十年,只在5歲時見過爺爺一次。
他怎麼會在俄羅斯?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2003年,經過多方努力,他才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他怎麼會在俄羅斯?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筆者作為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於2003年4月在參加接待阿廖沙回家鄉訪問時見到他之後,又於2007年3月在廣州的王光美生平事跡畫展上見到了阿廖沙。
相隔近4年,這個具有中國血統的俄羅斯人,留著俄式小鬍子,穿著西裝,仍然是那樣精神。我不由得再一次走近他,了解他的尋根之路。
撲朔迷離,揭開身世之謎
何寶珍,阿廖沙的奶奶,劉少奇早期革命伴侶,1902年4月出生於湖南道縣一個貧民家庭。1922年離開衡陽省立第三女師後,來到長沙清水塘,與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學學習,晚上回來。毛澤東經常布置她讀些進步書刊。1922年秋,楊開慧將何寶珍介紹給劉少奇認識。1923年4月,何寶珍與劉少奇結婚。婚後,何寶珍隨劉少奇輾轉於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瀋陽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寶珍犧牲於南京雨花臺。兩人生育二子一女:長子劉允斌、次子劉允若、長女劉愛琴。
劉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親。1925年,劉允斌出生於安源,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後被送回寧鄉縣炭子衝劉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劉少奇二哥劉雲庭將其送到延安劉少奇身邊。1939年9月,周恩來去蘇聯療傷,將劉允斌、劉愛琴帶到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和生活。1945年,劉允斌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8月,劉少奇秘密出訪蘇聯,見到了劉允斌。這是劉允斌自1939年與父親分別後第一次見到父親。1950年,畢業於蘇聯鋼鐵學院的劉允斌在莫斯科與大學同學瑪拉·費多託娃結婚。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於1952年、1955年生育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小名「蘇蘇」和「遼遼」。好學的劉允斌沒有為婚姻所羈絆,繼續求學深造。1952年,劉少奇應邀出席蘇共十九大,在蘇共領導人的陪同下,與劉允斌一家人見了面。
1955年,劉允斌獲莫斯科大學核物理專業副博士學位。劉少奇要求他回祖國工作。當時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曾問起劉允斌:「畢業後去哪裡?」他回答說:「導師介紹去XX研究所工作。」張聞天便說:「你留在中國駐蘇代表團工作吧!」妻子瑪拉·費多託娃也一再要求劉允斌留在蘇聯,但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回國後,劉允斌在內蒙古包頭參加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劉允斌對妻兒的感情深厚,曾對劉少奇的機要秘書劉振德說:「我愛我的妻子,但更愛我的祖國。我下決心非回來不可,但瑪拉不來,所以兩人過著分居生活,我愧對瑪拉母子。」在回國與留蘇的選擇中,劉允斌毅然選擇了報效祖國。1958年,瑪拉帶索妮婭和阿廖沙來中國居住了十餘天,回國後與劉允斌離婚。當時,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瑪拉母子與劉允斌失去了聯繫。1967年,劉允斌受到江青一夥的迫害,於1967年11月21日在包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直到1987年,瑪拉母子才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卻已事隔20年。
血脈情緣,終生難忘劉氏親情
對於父親的死,阿廖沙是這樣說的:「我們全家都很悲痛,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對父親沒有很深的記憶,那時我還太小。對父親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後。直到現在我也不相信父親會自殺……但我們一直思念著父親,姐姐對父親的記憶要比我多,她還寫過一首感情非常真摯的詩——《懷念父親》。」
「我只見過爺爺一面。」阿廖沙告訴筆者。1960年,劉少奇赴蘇聯出席八十一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期間,特地去看了孫子孫女。
於是,阿廖沙第一次見到了爺爺。那年,他才5歲。他說:「當時的情景我清楚記得。那是秋天,家門前突然來了輛很豪華的黑色轎車,走下來的老人慈祥親切,他不僅親吻我,還送給我玩具和糖果。後來我知道那是爺爺。那是爺爺留給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著爺爺親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說,雖然跟爺爺只見過一面,但後來回到國內,感受到大家對爺爺的評價非常高,他對爺爺的敬愛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著的手錶,也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送給他的,上面印有劉少奇的頭像。阿廖沙說:「這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送給我的,我要永遠戴著它。」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國,與奶奶王光美的關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雖兒孫滿堂,卻時常牽掛在莫斯科的孫女、孫子,並一直想找個機會讓孫女、孫子到北京團聚。1987年,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費了很大功夫,從來中國探親訪友的莫斯科同學那裡打聽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親人終於聯繫上了。1988年10月,應王光美的邀請,瑪拉到中國居住了一段時間。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文獻紀錄片《劉少奇》攝製組採訪時,王光美聽說攝製組要去俄羅斯,還委託當時的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副主任黃崢給索尼亞和阿廖沙帶去500美元,希望他們能回家看看。後來,阿廖沙在寫給王光美的信中,開頭稱呼王光美為「我最親愛的奶奶」。他還把自己兒子考上劉允若叔叔曾經就讀過的莫斯科航空大學的消息告訴王光美,並在信中深情地說:「我的根在中國,我永遠是劉氏家族中的一員。」2007年3月18日,阿廖沙到廣州參加了王光美事跡圖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說:「但凡每一次見面,奶奶都能夠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藹親切,感覺到她對於劉家的凝聚力所在。」對於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貧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續到俄羅斯,因為目前在中國、美國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動,但在俄羅斯還沒有。」
幾經周折,走上認祖歸宗的中國之行
阿廖沙在俄羅斯生活的數十年裡,從上中學直到進入工作單位,他都沒有在親屬欄中填寫過劉少奇、劉允斌的名字。說起其中緣由,阿廖沙解釋說:在那個年代,中蘇關係正處於惡化時期,克格勃監視他們一家。瑪拉為了他們的安全,帶他們躲回老家。在上學期間,阿廖沙改跟母親姓,這樣他才躲了開克格勃的監視。「除了考慮安全外,我們也不想炫耀,不想讓人知道我們有『這麼偉大的親屬』。」阿廖沙說。
因此,他們家從未對外宣傳過這種關係,更從未享受過特殊照顧。阿廖沙從父親劉允斌那裡繼承了聰明的頭腦和愛鑽研的個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航天指揮中心工作,以軍人身份從事著蘇聯國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於工作出色,他多次獲得國家獎章。退役前,他是指揮中心的高級工程師。
長期以來,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劉家取得聯繫,無奈兩國關係緊張,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劉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國的想法。後來,與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於1989去世,母親於1998年去世,姐姐於1988年去美國定居,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的想法。阿廖沙在談起這個話題時說道:「我現在的親人大多數在中國。」1998年劉少奇誕辰100周年時,中方向阿廖沙發出了請他參加紀念活動的邀請函。可這封邀請函卻被俄有關部門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國家機密單位做了20多年職業軍人,按照規定必須要等到退役3年後才可以出國,而當時阿廖沙還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後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為由向俄有關部門提出申訴。當一切努力都失敗以後,他選擇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國之行能夠早日實現。
2003年4月,他終於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鄉之路。更有意思的是,當他第一次到中國駐俄大使館辦理籤證,說自己是劉少奇的孫子時,工作人員竟然也是驚訝萬分。因為當時,絕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員把他的護照拿進去,過了很久才出來。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核實過了,確實如此。獲準出國後,阿廖沙與妻子迫不及待地飛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幾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溫暖,接著便直抵湖南老家認祖歸宗。4月15日,在姑姑劉愛琴 、姑父沃寶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東尼亞回到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炭子衝村的老家。在花明樓,阿廖沙詳細地參觀了劉少奇故居和陳列館,並對擔任翻譯的姑姑劉愛琴問個不停。當得知父親劉允斌也曾在炭子衝住過10多年時,阿廖沙眼中滿含激動的淚花。花明樓炭子衝,這個遠在中國南方,以前他從沒有見過的老家,與他想像中的情景迥然不同,而爺爺和父親當年走過的革命道路,也使他對先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阿廖沙說:「這次回湖南,覺得有無數的東西進了腦海,有現在的,也有幾千年前的(指湖湘文化)。」按照當地的習俗,阿廖沙還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墳、獻花,他還將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貴資料、照片送給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珍藏。後來還去了南京雨花臺向何寶珍奶奶敬獻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劉少奇同志誕辰105周年紀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來到花明樓炭子衝,參加了紀念活動。
跨越國度,願做中俄友誼大使
自2003年第一次回國探親後,阿廖沙常往返於中俄兩國。他還告訴筆者,他曾在給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寫道:「我有兩個故鄉:中國和俄羅斯。我要盡力做一些有利於兩國的事情。」阿廖沙說,他從航天部門退役後,與中國的聯繫也越來越多了,因為他的太太懂醫學,所以他希望能把中醫「移植」到俄羅斯,「我們想在俄羅斯建一個大型中醫藥基地,用中醫解決西醫解決不了的一些病痛,這也是一種善行!」在廣州王光美事跡圖片展上,他介紹說現在普通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
他說:「作為中俄混血兒,我會比普通中國人更了解俄羅斯,比普通俄羅斯人更了解中國,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這點『優勢』,當中俄民間友誼大使,幫助更多的俄羅斯朋友了解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間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現在,阿廖沙已獲得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他表示願意長期居住在廣州,「由於工作、家人等關係,我希望一半時間住在美麗的廣州,一半時間住在俄羅斯。」 3月10日,他還出席了2007年第二屆(廣州)青少年創意機器人大賽。作為一名科學家,在阿廖沙鼓勵廣州青少年勇攀科學高峰時說:「學好基礎知識,不要怕,多動手。」如今,阿廖沙的一雙兒女已也長大成才,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嫁給了烏克蘭的一個演員,兒子成了父親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學院。同時,他還透露,已經從莫斯科大學畢業的女兒將到中國一所大學再學習一個專業。現在,阿廖沙依舊保持著中國人的習慣:喜歡吃麵條,不太愛喝牛奶,對辣椒也比較感興趣。
http://news.sohu.com/20141125/n406360305.shtml news.sohu.com true 綜合 紅網 http://news.sohu.com/20141125/n406360305.shtml report 2616 (「中國夢·趕考行」系列紀念活動在寧鄉花明樓景區舉行。)(中共長沙市委副秘書長、劉少奇故裡管理局黨組書記文方致辭。)(湖南湖紅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捐贈劉少奇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