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瀟灑3年、鬱鬱寡歡2載,李隆基的太上皇生涯為啥如此戲劇化?

2021-01-09 正史漫談

公元757年,李隆基回到長安皇宮,又過了五年才駕崩,終年78。這種條件,相對於在安史之亂中悽慘死去的千千萬萬無辜軍民而言,何來「悽慘」之說?

在當太上皇的五年裡,李隆基的生存狀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年,鶯歌燕舞、風流瀟灑;後兩年,萬念俱灰、鬱鬱而終。原因只有一個:權力。

其實在當初馬嵬驛兵變的那一刻,李隆基很難有好日子過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帝王和寵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上下級,前者授予後者權力,後者是前者的代理人。很多看似「奸臣當道」引發的亂像,本質上也是帝王意志的體現:有什麼土壤長什麼果,你以為奸臣是壞人,其實真正壞的是皇帝。

但是,聰明的皇帝最擅長的就是卸磨殺驢、找人背鍋,一旦察覺民怨沸騰、怨聲載道,他們能果斷的幹掉自己曾經的寵臣「以謝天下」,成功轉移仇恨,畢竟一般人不敢明目張胆的反抗皇權。這一招雖然不地道,但很實用。

但李隆基顯然犯了渾。所有人都知道,安史之亂是他自己養成的;封建帝王在位如果超過30年,基本上都會變成昏君,而李隆基在那時已經超過40年,他一改前期的英明神武,在朝廷內任用佞臣、朝廷外重用蕃將,希望用這種所謂的制衡來鞏固權位,即使無數人犯言直諫也無濟於事。

但事與願違,他的寵臣之一安祿山,打著清除另一名寵臣楊國忠的名義造反,此時的李隆基已經顏面掃地;而直到這時,他仍不思悔改,不僅沒有「機智」的丟卒保帥,反而一邊維護寵臣、一邊摧殘良將——聽信宦官,誅殺賣命抗敵的高仙芝、封常清;和楊國忠同穿一條褲子,逼迫哥舒翰兵出潼關;主力軍被自己坑完後,立即帶著親信、後宮一溜煙往楊國忠統領的蜀地逃竄......

馬嵬驛兵變,實際上針對的是李隆基,畢竟打狗看主人,禁軍誅殺楊國忠,實際上就是要將李隆基的軍;好在陳玄禮掌軍已久,把禍水引向了楊貴妃,替皇帝找到背鍋俠,成功限制了事態發展。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李隆基雖顏面無存,但好歹保住了命。

隨後大部分軍民跟隨太子李亨北上朔方,已經充分體現了人心向背。過了不久,得知兒子在靈武稱帝(即唐肅宗)、尊自己為太上皇,李隆基雖然內心失落,但也沒有其他選擇:爛攤子總得有人來收拾,自己無心無力,兒子願意出頭,總比江山落到安祿山手裡好吧。

在其後的大概一年中,太上皇李隆基在繁華的蜀地避難,皇帝李亨在朔方調度平叛,雙方相安無事。

公元757年,唐軍在香積寺大獲全勝,斬首叛軍6萬人,一舉收復長安。無論是出於孝道,還是炫耀政績,唐肅宗李亨都得接回父親。他也確實在第一時間這麼做了,但說辭比較虛偽,大意是:「請上皇東歸,朕退居東宮、安心當個太子」。

沒辦法,皇位固然香,自己也確實有資格擁有,但吃相一定得注意好好包裝;何況誰都明白,今時不同往日,李隆基即使再貪戀權力,也會不好意思(不敢)接招。

至於傳遞大實話的任務,就交給大臣們了。李亨的「諸葛」李泌迅速以群臣的名義寫了一封賀表,大意是:「陛下無時不刻不思念上皇,如今京師已光復,請上皇返回京城,好讓陛下能一盡孝心」。

兩封表書一前一後送往蜀地,結合起來表達了這個意思:皇帝願意讓位,但大臣們不同意。這齣雙簧,讓李隆基父子都有臺階下,深得政治腹黑學的精髓。

果然,李隆基收到第一封表書時,「彷徨不能食,欲不歸」;第二封抵達後,他心裡的大石頭才落地,高興地命人準備好路上的服飾、食物、娛樂節目,並且把出發的日期都定好了。

隨後父子會面的過程頗具深意:

李隆基抵達鳳翔,立即把護送自己的600甲兵交給所在郡縣,表示自己不會染指任何兵權;李亨獲悉,則派了3000精兵前去迎接;

李隆基到達鹹陽後,李亨脫下黃袍、身穿紫袍前來迎接,當眾跪拜父親,並請對方使用自己的皇帝車駕;

對於這種態度,李隆基自然高興,當然也會投桃報李,他要來黃袍,親自為兒子穿上,其後表態:「天命與人心都已經歸於你,你能夠讓我安度晚年,就是你的忠孝了!」

也許這真的是大實話。父子倆一番客氣後動身回宮,李亨親自為父親牽馬,李隆基高興地說:「我當了近50年天子,都不覺得高貴;如今作了天子的父親,才發現貴不可言!」回宮後,他正式把傳國玉璽交給了兒子。

上述場景其實挺好笑:父子倆明明都知道皇權有多香,但李亨顧忌孝道,不得不三番五次假惺惺推讓;李隆基不敢、也不能接,只好五次三番表示願意安於現狀,套路一個比一個深。

但嘴裡說放下很容易,面臨赤裸裸的權力誘惑時卻是另一碼事。

李隆基回到長安,仍居住在自己當初做皇帝時的寢宮興慶宮。起初李亨對父親畢恭畢敬,還經常拿一些政事去請示意見。李隆基如果真的捨棄權力,就應該像當初李淵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才對,但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這裡有個例子:

李亨在處理那些當初投降叛軍的大臣時,準備寬恕張均、張垍兩兄弟。在詔書擬好後,他拿去請示太上皇的意見。

面對這種情況,李隆基不應該幹涉才是,當他還是捨棄不了對生殺予奪大權的渴望,拒絕了這一主張;李亨磕頭請求後,他才勉為其難的僅僅饒了張垍一命。

更要命的是,李亨之所以想赦免張均、張垍,是因為他們的父親張說曾對自己有救命之恩:李亨還在娘胎裡時,李隆基只是個藩王,他擔心太平公主的迫害,準備用墮胎藥流掉這個孩子;但張說於心不忍偷偷替換成了養胎藥,這才保住了李亨一命。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當了皇帝還不能保住自己的恩人,李亨的真實感想不難猜測。此外,他曾想挖出禍國殃民的李林甫的屍首挫骨揚灰,但顧忌李隆基的想法最終作罷。一個詞來形容唐肅宗李亨的狀態:彆扭。

李隆基住在興慶宮,這裡毗鄰街市,長安的繁華一覽無餘;他有陳玄禮、高力士的侍奉,平日裡經常跟一眾公主、老臣縱酒娛樂、欣賞歌舞,兒子唐肅宗也時常來探望自己,生活那叫一個滋潤;

但這還是不能讓他滿足,愛好出風頭的他,經常登臨長慶樓,路過的百姓無不俯身叩拜、山呼萬歲,李隆基龍顏大悅,下令在樓下設宴款待眾人;

這還不算,他甚至還經常跟一些進京的軍隊將領有密切往來,將軍郭英、劍南道使者都曾刻意前來拜會,享受過李隆基的熱情款待。

這就有些踩過界了,李亨礙於父子之情不好發作,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親信可不能忍。

經過安史之亂,李亨對將領極為忌憚,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受到了重用;這些人跟張皇后勾結弄權,掌控朝政。

其中,李輔國出身貧賤,雖然權勢如日中天,但老是被李隆基的身邊人瞧不起。為了替主分憂,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以「上皇勾結外人,陳玄禮、高力士圖謀不軌,禁軍當初都參與了馬嵬驛事變、忐忑不安」為由,勸說唐肅宗把李隆基遷徙到戒備森嚴的內宮,以免產生禍亂。

唐肅宗表面上不答應,但李輔國何等精明,他先是擅自削減了興慶宮內的馬匹,由300銳減到10;李隆基感覺不妙,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後,李輔國糾集禁軍,哭求把李隆基移居到太極宮,但唐肅宗的態度是「泣不應」,只是哭,但不表態。

過了幾個月,趁著唐肅宗生病,李輔國假傳聖旨,聲稱皇上請太上皇到太極宮遊玩;李隆基帶著親信走到半路,被李輔國以及手持武器的500禁軍堵住了,對方表示「迎接」太上皇移居更加「寬敞」的太極宮。

就這樣,李隆基幾乎被綁架到了殘破的太極宮甘露殿,身邊的下人只有幾十個老弱病殘,陳玄禮、高力士等老部下以及以前的宮女都被剝奪。

其後,李輔國才帶著禁軍將領前去向唐肅宗「請罪」。當然,他們不僅沒被責罰,反而受到了口頭褒獎。

幾乎被囚禁的李隆基,在接下來幾乎只吃素,而且還修煉辟穀之術;也許是因為思念楊貴妃,也許是對自己悽涼處境的悲哀,他形容枯槁、心如死灰、鬱鬱寡歡,兩年後與世長辭。

聽到這一消息,臥病在床、好幾個月沒有探望父親的唐肅宗李亨悲悔交加、病情加重,不久後也撒手人寰,讓人唏噓不已。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回京的李隆基年事已高,在朝野早已威望盡失,不大可能製造事端,只是之前當了幾十年的皇帝,讓他突然放下身段、低調享福,確實有些強人所難;而唐肅宗李亨,也不那種為了權位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之人,對於太上皇的影響,雖然帶來了不便,但也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父子倆原本可以相安無事。

但一方面李隆基沒能徹底放下權力心;另一方面唐肅宗的親信不會容忍上面存在掣肘的力量,他們利用唐肅宗的猶豫、糾結心態,越俎代庖擺平了太上皇,造成既定事實。

權力面前,親情的力量太過於微弱,這就是為什麼在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太上皇、皇上並存的情況極其稀少。

相關焦點

  • 李隆基登基以後,第一件事就除掉了自己的姑姑,這是什麼回事?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 我們知道,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李旦的一個兄弟李顯聯合張柬之等人發動了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不過李顯有點昏庸,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朝政被他老婆等人控制了,而李顯最終也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害死了。
  • 帝王命譜之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9月8丑時八字:乙酉 乙酉 戊寅 癸丑1歲6個月上運大運:687甲申 697癸未 707壬午 717辛巳 727庚辰 737己卯 747戊寅 757丁丑八字分析:戊土,酉月,傷官格,地支倆酉,時見醜貴,酉醜半合局,傷官強旺。傷官代表手段,手腕,改革,創新,以及狠辣無情。
  • 乾隆禪位給嘉慶後,仍在養心殿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他幹什麼了?
    但在清朝的時候卻上演了一出和平禪位,那就是在公元1796年時,乾隆帝禪位給了嘉慶帝,從此自己成為了太上皇,繼續把持朝政,直到1799年去世之後,這才把皇權真正交給了嘉慶,而在這三年之內,乾隆帝都在幹什麼呢?
  • 宮心計2:李隆基性情大變與兄弟決裂,何離身份不簡單太平欲拉攏
    宮心計2:李隆基性情大變與兄弟決裂,何離身份不簡單太平欲拉攏哈嘍,大家好,大型宮鬥劇《宮心計2深宮計》現正在熱播中,該劇圍繞唐朝的故事展開,李隆基聯同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將蠶食法統的韋皇后就地正法,擁護相王李旦重回大統!
  • 皇帝自稱「朕」,太上皇自稱什麼你知道嗎?
    但是皇帝的父親,在世的話,被稱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一般都自稱什麼呢?這個歷史的細節,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清楚。其實這也不足為怪,畢竟中國歷史幾千年,做過太上皇的人,沒有幾個,史料統計,大概只有17位太上皇。太上皇最早的太上皇,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是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給他的尊稱了,那時候秦莊襄王已經過世了。
  • 乾隆帝在太上皇的歲月裡,都幹了哪些事呢?
    弘曆為了表達對其祖父的敬重,把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61年)的皇帝的桂冠,讓給康熙帝。所以他準備在位60年(85歲)就會「歸政退間」。在太上皇的歲月裡,他還成為了「十一全老人」呢!  第四年剛過去兩天,即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帝駕崩於養心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實際上乾隆的禪位並非如宋高宗一樣真心實意,而是給康熙帝一個面子,表明自己的孝心,才履行自己的承諾的。乾隆帝自然不會像主父、唐玄宗、宋高宗等君主徹底放手的。乾隆對權力有很大的控制欲,他是歸政不歸權,那麼他在做太上皇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 被唐玄宗李隆基寵冠後宮的楊玉環,為何始終都只是一個貴妃?
    楊玉環喜歡漂亮的衣服,李隆基下令在宮中設立的織繡院,專門為其設計製作服飾,總人數達到700餘人。楊玉環喜愛吃荔枝,李隆基就下令從皇家驛道飛騎運送,杜牧在《過華清宮》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子來」的詩句,就是當時真實的場景。李隆基對楊玉環如此寵愛,為何不封其為皇后,僅僅只給了皇貴妃呢?楊玉環在走進李隆基的後宮之前,曾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 辛德勇談《羅氏墓誌》的紀時②|說「年」話「載」
    「年」與「載」俗話說「慾壑難填」。這又道又仙的「天寶」年號這麼吉祥,也沒能徹底滿足唐玄宗得道成仙的欲望。剛剛過了兩年,到第三個年頭剛開頭那一天,李隆基就又弄出了新花樣,史載這一天玄宗宣布「改年為載」。什麼意思?就是從今以後,管「年」不叫「年」了,叫「載」。其實這話我們現在也常說,比如「一年半載的」、「十年八載的」什麼的。
  • 再回首恍然如夢:溫格重拾記憶,自述21載槍手執教生涯
    直播吧12月31日訊 北京時間周五凌晨對陣水晶宮的比賽,阿森納以3比2的比分戰勝了水晶宮。本場比賽,槍手主帥溫格迎來了自己執教生涯的裡程碑,他追平了弗格森爵士執教英超810場的紀錄。北京時間1月1日凌晨,阿森納將前往客場挑戰西布朗,這將是溫格超越弗格森成為英超主帥第一人的戰役。在這場比賽之前,溫格接受了《天空體育》的專訪,他通過多個圖片回顧了自己從海布裡到酋長球場的執教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他率隊獲得了3個英超冠軍和7個足總杯的冠軍。
  • 古代的皇帝自稱為「朕」,那麼太上皇又自稱什麼?乾隆是這麼說的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的、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最終於公元前221年第一次統一了全國,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中的「皇」以及五帝之中的「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丞相李斯建議用「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
  • 福禍盛唐(八章)張九齡建議處死安祿山,李隆基為何要赦免其罪行
    於是張九齡上書唐玄宗李隆基,請求處死安祿山,以絕後患。然而李隆基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反而下詔赦免了安祿山的罪行,這便為後來的安史之亂留下大患。 李隆基說不通張九齡,張守珪拜相的事情只能擱置下來。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張九齡阻止張守珪拜相,顯然兩人不是政治盟友關係。張九齡的理由雖然很充分,但站在李隆基的角度肯定是有所怨氣的。
  • 李隆基的「亡國之曲」,被李煜改成千古絕唱,卻也成李煜絕筆
    李隆基的「亡國之曲」,被李煜改成千古名詞,卻也成李煜絕筆了解過宋詞的人都知道,一首詞的題目包括詞牌名和詞名,同一個詞牌名可能對應很多首詞。其中有很多都是流傳至今的的千古名詞。像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再者就是辛棄疾的《破陣子》等等,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