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盛唐(八章)張九齡建議處死安祿山,李隆基為何要赦免其罪行

2021-01-15 騰訊網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唐朝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作為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安祿山是歷朝歷代學者們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對象。按照史書記載,在開元年間安祿山就因兵敗獲罪,被上司張守珪上書朝廷請求斬首。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曾經在長安接見過安祿山,他認為此人是奸詐之徒且野心勃勃,斷定他日後必會造反作亂。於是張九齡上書唐玄宗李隆基,請求處死安祿山,以絕後患。然而李隆基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反而下詔赦免了安祿山的罪行,這便為後來的安史之亂留下大患。

對於這段歷史研究的人很多,他們認為李隆基赦免安祿山是昏聵無能的做法,所以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自作自受的結果。客觀來看,這種說法是非常偏頗的,李隆基赦免安祿山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通過分析開元年間的歷史文獻,可以看到張九齡和李隆基在處理安祿山上的不同意見,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在安祿山身上,而是在於太子李瑛的廢立問題。安祿山是兩人爭奪朝廷話語權的籌碼,與後來安祿山叛亂只是歷史的巧合。實際上兩人都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怎麼可能提前預測到安史之亂的發生?

安祿山是突厥人和粟特人的混血兒,母親是突厥的巫師,靠著佔卜為生。他的母親後來改嫁給了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因此改為安姓,與安家的子弟一起長大。長大後安祿山逃離了突厥族,投入幽州都督張守珪麾下,並成為其義子。當時唐朝邊患頗多,安祿山在張守珪麾下作戰頗有戰功,便被任命為平盧將軍。有一次安祿山徵討契丹族失利,張守珪大怒,便上書朝廷要斬首安祿山,於是引發了張九齡和李隆基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爭論的結果自然是皇帝獲勝,李隆基赦免安祿山的罪狀,但這與安祿山在未來的叛亂並無太大的關係。

史書上說張九齡有識人之明,第一次見到安祿山就知道他日後要造反,所以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種說法明顯是牽強附會,是史書中常見的以結果推論原因的手法。安祿山拜會張九齡時,他只是幽州軍的中層軍官,能夠拜會當朝宰相,實際上是奉幽州都督張守珪之命。

張守珪是盛唐開元時代數一數二的名將,他多次擊敗吐蕃軍隊的入侵,後來又平定契丹亂局,受到李隆基的嘉獎。李隆基親自賦詩推崇他,將他封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並賜予金銀彩綢等獎賞。他的兩個兒子因此授予官職,並在幽州為張守珪立碑記功。

由於張守珪平定契丹的大功,李隆基一度想讓他入閣拜相,但遭到張九齡的強烈反對。張九齡的理由是,「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賞功之官也。」李隆基不甘心,又提出「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職。」張九齡還是不同意,「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何官賞之?」李隆基說不通張九齡,張守珪拜相的事情只能擱置下來。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張九齡阻止張守珪拜相,顯然兩人不是政治盟友關係。張九齡的理由雖然很充分,但站在李隆基的角度肯定是有所怨氣的。

當時正是開元年間鼎盛之時,李隆基已經產生了驕奢淫逸的情緒,所以在朝廷大事上常常剛愎自用。尤其是他提拔了李林甫為宰相,李林甫上位後對張九齡各種造謠誹謗,使得李隆基對張九齡的信任度降低。於是李隆基和張九齡在政治意見上多次發生爭論,關係逐漸變得惡劣。

同時李隆基又寵愛武惠妃,對其言聽計從。這使得武惠妃野心勃勃的想要扶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便派人聯繫張九齡,想要謀求廢除太子李瑛。張九齡是李瑛的堅定支持者,不但叱退了武惠妃的使者,還在朝中上書勸諫李隆基。這使得李隆基廢太子的想法破滅,也產生了將張九齡罷相的意圖。

於是圍繞太子李瑛的事情,朝廷中出現了兩個派系。一方面是以張九齡為首的老臣,這是擁立李瑛為太子的。另一方是以李林甫為首的新貴,他們聯合武惠妃,謀求廢除太子。此時武惠妃女婿楊洄出了個主意,讓武惠妃毀謗李瑛,說李瑛在朝中結黨,而張九齡等人都是太子黨,這就讓李隆基坐不住了。

張守珪以兵敗罪名將安祿山送到朝中之時,正是雙方爭執鬥爭激烈的時候。張九齡同意張守珪處斬安祿山的意見,是有意的拉攏邊將,穩定朝綱,維護現有的朝廷體制和格局。而李隆基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希望通過赦免安祿山的罪名,讓軍方和邊將們不要支持宰相。

這種對立本質上是因太子李瑛而起,實際上是李隆基猜忌張九齡掌握的宰相大權,想要乘機擴大皇權所致。是否處斬安祿山,這本身是不需要通過皇帝的,內閣就有權處置。李隆基故意插手此事,明顯是要打壓張九齡,順便打壓所謂的太子黨,彰顯自己皇權的威嚴。兩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暗中的目標對準的朝廷的軍隊和駐紮在外的邊將。因此這個事情已經不是簡單的安祿山兵敗於契丹的罪名,而是關於爭奪朝廷話語權的問題。從唐玄宗時代的朝廷變化來看,這個問題長期存在,只是在張九齡的時候變得更加嚴重。

開元初年,李隆基任用姚崇和宋璟為宰相,改革武則天時代的弊政,強化的皇權,也成就了開元盛世。但姚崇和宋璟建立起來的朝廷體制格局,卻對李隆基個人進行了很大的限制。這一方面是以宰相主政為主的決策模式,擴大的了相權。另一方面李隆基的個人私慾很強,皇權卻被朝廷體制所限制,沒法為所欲為。後來的宰相張說、張九齡等人都是這個體制的維護者,所以常常有觸怒李隆基的事情發生。李隆基雖然跟換多次宰相,但這個體制仍舊存在。而太子李瑛便是在這個體制下誕生的,所以也成為張九齡等人維護的重要目標。

因此在是否廢太子的問題上,核心是圍繞著朝廷體制展開的,也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在皇權孤立的時候,李隆基願意提拔相權,以收回朝廷大權,加強皇權的力量。可天下承平以後,李隆基就不希望相權太大,影響他的皇帝權威。所以在是否維護舊體制上,皇帝和宰相有著不同意見。張九齡是維護舊體制的最後一任宰相,自然在處置安祿山的問題上以宰相意見為主。安祿山被赦免,也代表著皇權在鬥爭中的勝利,張九齡罷相進入倒計時。只要張九齡離開相位,李隆基便不再受到監督和限制,皇權的力量徹底壓過相權。

因此這件事後不久,李隆基將張九齡罷相,改任尚書右丞,李林甫正式成為唐朝首相。然後安祿山積極與李林甫勾搭,很快在邊將集團中崛起,成為了唐朝軍隊中炙手可熱的將領。李林甫上位後策底破壞了姚崇和宋璟留下的制度,李隆基的皇權失去監督,唐朝衰弱的危機和隱患出現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李林甫胸無點墨,鬥大的字識不了幾個,為何能在盛唐一手遮天?
    給事中裴士淹直言不諱:「陛下既然早知其為人,為何還讓他擔任宰相長達19年?」唐玄宗被問得「默不應。」(一)曲線拜相李林甫出身官三代,因為沒有文化,請求擔任司門郎中職位時被無情拒絕:「擔任郎官者必須德才兼備,李林甫是麻布繡花----配不上!」
  • 盛唐的尾巴乾元重寶
    說起盛唐那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歷朝歷代未有其之盛也。萬國來朝,天下承平。說書人口裡的盛唐有十三棍僧救唐王、隋唐英雄傳、薛仁貴平遼……筆者眼裡的盛唐就是李白,他在盛唐便在,他亡盛唐便不復榮光。姑且將這個中後世代稱作盛唐的尾巴。
  • 儒雅宰相張九齡,向唐玄宗直言相諫,為何最後被拋棄
    在當時那個年代,官員上朝的時候都要帶著象牙笏板,這就導致了有些不太注重細節也不太講究的官員,經常會把這塊板子別在腰間,然而張九齡從來都是十分重視風度和教養的在他看來,這些舉動未免有些太過於輕浮有失風度,於是張九齡回到家中認真仔細的思考了一番,終於想出了一個對策,那就是把上朝用的牌子放進一個外表精緻的袋子裡,這個袋子十分好看上面繡著精緻的花紋看起來非常上檔次,這樣一來每當上朝的時候他都會帶著這個精美的袋子這樣既能夠看出他對上朝的重視也不失體統
  • 製造「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為何死於兒子之手?
    他若要更換衣裳,得身邊的好幾個人七手八腳將他抬起來,費盡周章褪下舊衣,再使出吃奶的勁忙活半天套上新的,絕對的力氣活啊!這麼奇特的一款,怎麼上朝面聖呢?當然需要馬拉車了。每次「半道必易馬」,不然的話,「馬輒僕」,馬就累趴下了。如此笨重皮囊,祿山老兄好像從沒想過要減肥。
  • 福禍盛唐(五章)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為何只當了四年宰相?
    以常理而論,姚崇和宋璟並列,其能力是絲毫不差的。在他執政的四年期間,也體現出他在政治上有著極高的素養,對於這樣的大臣繼續執政下去才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最佳選擇。可是李隆基並沒有讓姚崇繼續當宰相,他雖然給姚崇加封了太子少保的高官,卻將其罷相,改任宋璟為宰相。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姚崇被罷相的原因似乎是受到了李隆基的猜忌,自己也因為兒子和部下受賄罪名被牽連,所以被迫辭去宰相的職位。
  • 被唐玄宗李隆基寵冠後宮的楊玉環,為何始終都只是一個貴妃?
    楊玉環喜歡漂亮的衣服,李隆基下令在宮中設立的織繡院,專門為其設計製作服飾,總人數達到700餘人。楊玉環喜愛吃荔枝,李隆基就下令從皇家驛道飛騎運送,杜牧在《過華清宮》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子來」的詩句,就是當時真實的場景。李隆基對楊玉環如此寵愛,為何不封其為皇后,僅僅只給了皇貴妃呢?楊玉環在走進李隆基的後宮之前,曾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 風流瀟灑3年、鬱鬱寡歡2載,李隆基的太上皇生涯為啥如此戲劇化?
    馬嵬驛兵變,實際上針對的是李隆基,畢竟打狗看主人,禁軍誅殺楊國忠,實際上就是要將李隆基的軍;好在陳玄禮掌軍已久,把禍水引向了楊貴妃,替皇帝找到背鍋俠,成功限制了事態發展。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李隆基雖顏面無存,但好歹保住了命。隨後大部分軍民跟隨太子李亨北上朔方,已經充分體現了人心向背。
  • 造反全靠「演技」,天生反骨的安祿山,還讓楊玉環幫他打掩護!
    後期更與楊家交往甚密,這些收受賄賂之人成為他的眼線,為其打探情況;甚至憑自己的權勢安排他的下屬留在長安作為內應,打探朝廷動向。從天寶六年開始,安祿山甚至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時候,安祿山都會在側。群臣見狀,更不乏為被其籠絡人心之流了。最後,能降伏安祿山之人一一過世,造反徵程就此拉開序幕。
  • 安祿山生日,楊貴妃為其「洗兒」?兩人到底什麼關係?
    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唐玄宗得知後為何不阻止?這件事首先要看真假與否。安祿山過生日,唐玄宗和楊貴妃送了很多禮物。為了籠絡安祿山,唐玄宗將其收為養子,貴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養母。當時,民間有習俗「洗三朝禮」,就是生子的第三天,要給孩子洗澡,然後穿上衣服。比較詭異的是,楊貴妃還真得按照這個習俗去做了。
  • 20萬大軍剩8000人,如果不是這場從頭錯到尾的仗,盛唐不會消失
    如果沒有靈寶之戰,安祿山自己也根本沒有信心打下去,甚至早想退回範陽老家。為何靈寶之戰中,唐朝以絕對優勢兵力慘敗於安史叛軍?而關於此役的分析一直存在一些誤區,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討論唐軍慘敗的原因。戰前形勢靈寶之戰前,安史軍可以說朝不保夕,首先,安史將領令狐潮、李懷仙、楊朝宗、謝元以四萬兵馬猛攻作為中原漕運要道的睢陽,卻被張巡連續擊敗,攻打六十多天卻毫無進展,而自身損失慘重只得暫時退兵。
  • 來華定居的粟特人,收了8000個乾兒子,結果要了楊貴妃的命
    張亮無法自圓其說,結果被李世民處死。張亮謀反,確實是證據不足。史學界認為張亮被冤殺的學者,也是大有人在。我早年讀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列傳第十九》,對李世民殺張亮的事情。我一直認為:「張亮是被冤殺的,李世民太過薄情寡義。」直到我讀《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才明白了李世民的用心。
  • 造反全靠「演技」,天生反骨的安祿山,竟還讓楊玉環幫他打掩護
    後期更與楊家交往甚密,這些收受賄賂之人成為他的眼線,為其打探情況;甚至憑自己的權勢安排他的下屬留在長安作為內應,打探朝廷動向。從天寶六年開始,安祿山甚至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時候,安祿山都會在側。群臣見狀,更不乏為被其籠絡人心之流了。
  • 古時的「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處死,到底為何這麼講究?
    古時處決犯人時,為何都會選擇在秋後? 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看古代故事,想必大家都時常能看到縣太爺判完案子,嫌犯除了罪大惡極的需要立即處死外,大多都是秋後問斬。 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很有意思。講述的是一個叫朱生的男人,因為一句玩笑話,而差點被問斬。
  • ...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出席了感恩節火雞赦免儀式,「赦免」了2020年...
    【川普赦免火雞被問是否赦免自己】當地時間24日,美國總統川普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出席了感恩節火雞赦免儀式,「赦免」了2020年感恩節火雞「玉米」。然而,在當天的活動上,川普又被記者追問到:「你會赦免自己嗎?」
  • 【川普赦免火雞被問是否赦免自己】當地時間24日,美國總統川普...
    【川普赦免火雞被問是否赦免自己】當地時間24日,美國總統川普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出席了感恩節火雞赦免儀式,「赦免」了2020年感恩節火雞「玉米」。然而,在當天的活動上,川普又被記者追問到:「你會赦免自己嗎?」
  • 安祿山名稱的由來,邀寵認乾娘,大表忠誠更加封為驃騎大將軍
    按照軍法,應當處以斬首,但張守珪愛惜安祿山勇猛,便將其執送東都洛陽,交由朝廷裁決。結果,唐明皂也是惜其「勇銳」,僅以免官了事安祿山大難不死,以「白衣」將領效命疆場,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又升任平盧兵馬使。次年,御史中丞張利貞以河北道採訪使身份,來到平盧。安祿山對張利貞曲意奉迎,並以金銀絹帛對其賄賂。張利貞回朝後,便在明皇面前為其吹噓讚美。
  • 安祿山為何造反?性格決定命運
    安祿山後天性格的形成與他從小遠離親情,失去呵護,缺少管教有很大關係,其中更離不開他多次當養子這一因素。他從小失去父親,缺少父愛,並且他母親是一個突厥巫師,依靠巫術苦苦支撐家庭並且他母親沒有足夠的文化和道德修養來教導安祿山,這使得安祿山自小沒有得到良好的道德和文化修養,不僅目不識丁,還在道德上有很大的缺陷,作為獨子的他無法在情感心理上得到傾訴和幫助,使他的性格根基的塑造在年輕時就已經傾斜並且無法挽回。
  • 黑水兇徒獲赦免 悲憤難言伊拉克
    黑水兇徒獲赦免 悲憤難言伊拉克胡若愚伊拉克民眾23日得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赦免4名因槍殺伊拉克平民而入獄的前黑水保安公司僱員,既憤怒又悲傷,卻不意外。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對這一特赦「深表關切」,認為那將鼓勵「有罪不罰」,「會讓其他人未來敢於犯下類似罪行」。
  • 決定盛唐安危興衰的大戰:潼關內訌
    但玄宗想憑靠哥舒翰的威名號令三軍,又因哥舒翰一向與安祿山勢同水火,怨恨極深,任用他對付安祿山,玄宗也覺得放心,因此迫令哥舒翰一定要出徵。為表示恩寵,玄宗同時任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可以執行宰相的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