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唐玄宗得知後為何不阻止?這件事首先要看真假與否。
在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中,這事還真的發生了:
甲辰,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饌甚厚。後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使宮人以綵輿舁之。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盡歡而罷。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
安祿山過生日,唐玄宗和楊貴妃送了很多禮物。為了籠絡安祿山,唐玄宗將其收為養子,貴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養母。當時,民間有習俗「洗三朝禮」,就是生子的第三天,要給孩子洗澡,然後穿上衣服。比較詭異的是,楊貴妃還真得按照這個習俗去做了。
除了洗澡之外,司馬光又寫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通宵不出」,甚至「醜聲聞於外」,這就引人遐想了,兩人之間的緋聞逐步傳遍開來。
對於司馬遷的記載,目前學界已經達成了一致看法,「洗兒」以及「通宵」多半是虛構的。司馬光在記載這件事「考異」了很多資料,其中就包括《安祿山事跡》《天寶亂離西幸記》《開元天寶遺事》等書籍,這幾本書要麼是別史雜記,要麼是筆記小說,真實性讓人存疑。
玄宗如此寵愛楊貴妃,但為了籠絡安祿山,到了縱容貴妃與安祿山緋聞的關係,這是任何一個男人都無法接受的,玄宗是不是太昏聵了?顯然,這是說不過去的。
那麼,安祿山與到底什麼關係呢?
這個就比較明了了,畢竟《舊唐書》、《新唐書》均有明確記載:
(安祿山)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
時楊貴妃有寵,祿山請為妃養兒,帝許之。
安祿山與楊貴妃是有「母子」關係的。這種關係的形成,多半是政治考量的結果。天寶時期,安祿山立有邊功,但又擁兵自重,君臣的關係逐步變得微妙起來。一方面,玄宗要倚重安祿山,以此維持邊疆的安穩;另一方面,安祿山則需要攀附權貴,尋求個人庇護,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與楊貴妃形成「母子」關係是合乎情理的。安祿山這個人情商很高,攀上貴妃後,將這張牌打得出神入化。每次,安祿山拜見玄宗,總是先去拜見貴妃,然後再拜玄宗。玄宗問他,他卻說這是胡人的傳統。無論真假,玄宗和貴妃都暗自高興。
唐代的正史中,只有安祿山與楊貴妃「母子」關係的描述,並沒有再次基礎上,延伸出諸如私通之類的情節。即便是當時的野史筆記,也只有隻言片語的隱晦描寫。如《安祿山事跡》也只是寫道:
由是,祿山心動。及動兵,聞馬嵬之事,不覺數嘆。雖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他腸亦可知也。
安祿山心動,貴妃死後,不禁長嘆。這些細節被司馬光捕捉後,在認可了「母子」關係的同時,還附會出兩人不清不楚的關係。
這就讓人倍感詫異了。司馬光一向治學嚴謹,尤其是在修史上極為嚴苛,為何還會出現如此明顯的紕漏呢?那一定是他的主觀傾向。安祿山是番邦胡人,玄宗與貴妃又極為寵信他,甚至不惜到了緋聞的地步,而安祿山卻不感念皇恩浩蕩,甚至還要恩將仇報。中原朝廷應該警惕安祿山這類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