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寫春聯年代發生的故事
張志祥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是件喜慶的事情。
在沒有印製銷售春聯以前的那些年代,都是用紅紙和毛筆手寫的春聯。每逢農曆臘月二十五至三十這幾天是我最忙碌的時侯,為鄰居,鄉親們義務代寫春聯。
每天都有一些鄰居、鄉親們買來紅紙讓寫春聯。心細的人把紙裁好並用鉛筆寫上哪些是正房的,哪些是配房的,哪些是院子大門的。更心細的不但把紅紙裁好堪至還寫上自編的春聯內容。而絕大部分都是把整張紅紙一放就走了,在裁紅紙前還要幫他家盤算幾間正房,幾間配房,這家是否有牲口棚,盤算好了後再裁紅紙,根據這家的家庭生活習俗再選合適的春聯內容書寫。
臨近春節前幾天,由於送來讓寫春聯的較多,我家房屋空間所限,在寫好了晾乾了墨跡之後讓孩子逐家給送去。春聯的橫披內容在當時大部都寫「春節快樂、歡度舂節、全家幸福、幸福之家、萬事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勤儉持家」等等,橫披兩邊再分別貼上個小福字。院大門、正房門春聯內容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風調雨順農家樂,五穀豐登糧滿倉。計劃生育國策好,一家一孩幸福多。」
有時還以毛主席詩詞做為春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州震蕩風雷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金猴奮起千鈞捧,玉宇澄清萬裡埃。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搖。」等等。
農村春節前都有祭灶的習俗,在灶臺兩邊寫上:「上天延好事,入地保平安」。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用來盛糧食的躺櫃,在躺柜上貼上「金銀滿櫃」,在糧倉上貼上「糧食滿倉」,在豬羊棚圈上貼上「豬羊滿圈,六畜興旺」家裡有養牛、馬、驢、騾的在牲口棚上貼上;「槽頭興旺」,有的農民因不識字在貼春聯時把「槽頭興旺」貼在大門過木上還鬧出笑話。因此可見沒文化是多麼可怕。
有的鄉親找你求寫對聯還不會說好聽的話,還因此惹肚子氣生。有個脾氣古怪的人拿著紅紙找到求寫春聯說「我一年到頭求不著你,也就寫春聯這點事求求你」。讓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心想:這人就這麼低的素質,缺乏教養,可能還沒學會說話。儘管心裡不舒服,沒跟這人一般見識,還是照樣寫了春聯。
我村有個光棍漢常年住在北大堤上小園窩裡看大堤,是水利局顧用的護堤員,考慮到他生活不易,春節前我寫好一幅春聯專門送去貼上。上聯是:男子漢頂天立堤。下聯是:伴日月與堤共存。橫披是:人堤平安。根據前來求寫春聯人家的家庭經濟狀況 和貧富程度即興編幅恰如其份的春聯確實是個難題,就是再難也要想辦法把春聯編寫的貼切。其中有一家人日子過得貧困潦倒,房體裂縫,遇到瀑雨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吃了上頓沒下頓,針對他家的這一貧困狀況,我即興撰寫了這樣一幅春聯:上聯是:祖傳破房僅三間,下聯是:枯朽柴門只兩扇,橫披是:一貧如洗。
有關寫春聯年代所發生的故事還很多很多,一時半會兒也訴說不完。只能深深地藏在記憶的腦海裡。
春節寫春聯的年代已過去多年,如今人們再不用毛筆書寫春聯了,農村集貿市場出售的印製精美的各種樣式的應有盡有,人們可以隨意挑選。雖然我寫春聯的年代已過去多年,那些寫春聯年代發所發生的故事卻難以忘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除。
張志祥:1959年12月26日出生,獻縣本齋回族鄉沙窪村人。1975年12月高中畢業後,考入獻縣五七大學機電三班學習機電專業,於1977年1月參軍入伍,先後在解放軍某野戰軍、解放軍某學院警衛連服兵役,在部隊服役期間一直從事文秘、宣傳工作。多年來創作散文、詩歌等文學體栽作品,先後在《青春》雜誌、《滄州日報》、《滄州晚報》、《豐寧事兒》、《今日獻縣》、《網信獻縣》等網絡媒體上發表,創作的上千首詩歌、散文詩收錄於《大地情歌》詩集。曾為獻縣本齋回族鄉沙窪村黨支部書記,現為某企業財務主管。
編者簡介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採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採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