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俗語文化,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一騎絕塵,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即便到了如今的年代,依然有人將俗語老話掛在嘴邊,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自覺地說出,給人一種親切和善的感覺。
俗語,最初起源於我國民間,經過了千百年來的發展,如今已經蔚為大觀,成為獨特的一門語言藝術。古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把很多感悟到的道理凝練成簡單的一句話,這便是俗語最初的形態。雖然俗語表面看起來粗糙簡陋,但是卻能讓人生出很多智慧,也能在為人處事方面更加地如魚得水。
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是「人不出門身不貴」,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也是同樣的精彩,堪稱是精華所在。老祖宗的智慧,讀後還真長了一番見識和學問。
人不出門身不貴
俗語的前半段是「人不出門身不貴」,這裡的「出門」指的是出外行走,整句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只在家周圍的範圍活動,就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如果多出外走動,才能見多識廣,最後眼界開闊。
這裡的「貴」字,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慢慢成熟起來的,成熟的是心智、閱歷還有各方面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經驗。我們自古就聽過一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也曾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典名句,與「人不出門身不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縱觀歷史,不管是哪一位成功人士,絕非是在家就能事業有成,比如晚清的胡雪巖,走南闖北四處打拼,才成就了一番事業,最後還官居二品,被朝廷賞穿黃馬褂,一時風光無限;明初的沈萬三,也是廣闢田宅,多置產業,最後富甲一方,成為「巨富」。
由此可見,這句俗語是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現在處在人生的逆境還是順境,唯有出外才能尋找機會。現在有很多「啃老」一族,無非是自己不努力,坐吃山空,還整日想著富貴。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出門行動,才能結交朋友,遇到貴人,從而走向事業的巔峰。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更加的精彩受用,就是「火不燒山地不肥」,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火不燒山地不肥
在古代的農耕社會裡,一般都依靠農作物來養活眾人,一旦糧食歉收,老百姓就會吃不飽飯,統治者自然坐不穩江山。比如明朝崇禎年間,各省連年乾旱,老百姓顆粒無收,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也是揭竿而起,外有努爾哈赤的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的風起雲湧,明朝可謂是左支右絀,應付起來十分狼狽。後來李自成攻破洛陽,從福王朱常洵王府中搜到很多糧食。
糧食長得好,自然少不了化肥,而人們普遍缺少肥料,普通的人家只能選用農家肥,也就是常說的草木灰。而大火燒山,等於是給土地重新施了一次肥料,這樣的土地非常肥沃,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火燒山代表人生的困境,而想要人群顯貴,就需要吃得苦中苦。所有的人生逆境,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財富,有的人善於在苦難之中尋找機會,最後絕地反擊,走出精彩的人生。
這句俗語的精彩之處,和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金句不謀而合。
結語
我國的俗語文化,單拿出任何一條,細細品讀都能讓人感悟出很多道理。有些俗語也引經據典,給人無窮的啟迪。可以說學好俗語,可以很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民間的生活習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