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人不出門身不貴」,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讀後感慨良多

2020-11-28 騰訊網

我國的俗語文化,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一騎絕塵,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即便到了如今的年代,依然有人將俗語老話掛在嘴邊,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自覺地說出,給人一種親切和善的感覺。

俗語,最初起源於我國民間,經過了千百年來的發展,如今已經蔚為大觀,成為獨特的一門語言藝術。古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把很多感悟到的道理凝練成簡單的一句話,這便是俗語最初的形態。雖然俗語表面看起來粗糙簡陋,但是卻能讓人生出很多智慧,也能在為人處事方面更加地如魚得水。

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是「人不出門身不貴」,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也是同樣的精彩,堪稱是精華所在。老祖宗的智慧,讀後還真長了一番見識和學問。

人不出門身不貴

俗語的前半段是「人不出門身不貴」,這裡的「出門」指的是出外行走,整句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只在家周圍的範圍活動,就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如果多出外走動,才能見多識廣,最後眼界開闊。

這裡的「貴」字,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慢慢成熟起來的,成熟的是心智、閱歷還有各方面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經驗。我們自古就聽過一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也曾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典名句,與「人不出門身不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縱觀歷史,不管是哪一位成功人士,絕非是在家就能事業有成,比如晚清的胡雪巖,走南闖北四處打拼,才成就了一番事業,最後還官居二品,被朝廷賞穿黃馬褂,一時風光無限;明初的沈萬三,也是廣闢田宅,多置產業,最後富甲一方,成為「巨富」。

由此可見,這句俗語是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現在處在人生的逆境還是順境,唯有出外才能尋找機會。現在有很多「啃老」一族,無非是自己不努力,坐吃山空,還整日想著富貴。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出門行動,才能結交朋友,遇到貴人,從而走向事業的巔峰。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更加的精彩受用,就是「火不燒山地不肥」,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火不燒山地不肥

在古代的農耕社會裡,一般都依靠農作物來養活眾人,一旦糧食歉收,老百姓就會吃不飽飯,統治者自然坐不穩江山。比如明朝崇禎年間,各省連年乾旱,老百姓顆粒無收,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也是揭竿而起,外有努爾哈赤的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的風起雲湧,明朝可謂是左支右絀,應付起來十分狼狽。後來李自成攻破洛陽,從福王朱常洵王府中搜到很多糧食。

糧食長得好,自然少不了化肥,而人們普遍缺少肥料,普通的人家只能選用農家肥,也就是常說的草木灰。而大火燒山,等於是給土地重新施了一次肥料,這樣的土地非常肥沃,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火燒山代表人生的困境,而想要人群顯貴,就需要吃得苦中苦。所有的人生逆境,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財富,有的人善於在苦難之中尋找機會,最後絕地反擊,走出精彩的人生。

這句俗語的精彩之處,和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金句不謀而合。

結語

我國的俗語文化,單拿出任何一條,細細品讀都能讓人感悟出很多道理。有些俗語也引經據典,給人無窮的啟迪。可以說學好俗語,可以很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民間的生活習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相關焦點

  •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有些時候我們只知道詩詞或者俗語的上半句,對其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卻不知道下一句,或是只知道下一句,上一句寫的什麼卻鮮為人知。比如唐代詩人曹松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上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也是精華所在,再比如清代黃景仁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卻道盡了辛酸。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老話,就是與此有關。
  •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相信在座的各位觀眾基本都可以算是閱歷豐富的人,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這讓我們有了識人的能力和知曉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經歷是我們人生十分寶貴的財富。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俗語有勸勉孩子珍惜時間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描述世間險惡的「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今日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大家都聽說過的「半路夫妻硬如鐵」,但其實這句俗語的精華並在此,而是在很少人知道的下一句。
  • 農村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是什麼意思?
    到後來有了一句「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老話。其實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做「三六九,往外走」。這裡的「三」諧音「散」,「六」諧音「溜」,「九」諧音「久」。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說,逢三、六、九出行很溜,順風順水,在外面經商或做官會很長久。農村人為什麼「逢七不出門」呢?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對這句話的解釋也有所不同。
  •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後面一句才是精華
    比如民間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許多俗語聽上去有點粗鄙不堪,但是仔細讀來又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精華。不同地方的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其實民間俗語很大程度受到地理位置、天氣氣候、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古時候人們通過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最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俗語,或者說是生活經驗。
  •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
    [每日讀書]「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何謂「五音六律」?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原文]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方圓:方形與圓形,泛指事物的形體、性狀。後引申為方法、準則。師曠:春秋時著名樂師,他生而無目,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六律:「律」為定音器(竹管)。
  • 農村老話「虎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結合它的下一句才更好理解
    農村老話在以前看來通俗易懂,而在現在農村生活也發達不少的時代來看,卻往往不能夠完全理解它的意思,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農村老話總結了很多農村生活經驗,還有不少為人處世的方法也揭露了不少人性的一面……而這句農村老話「虎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這句話也一直令人疑惑,為什麼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我們經常聽到「好馬不吃回頭草」,並把這句話當做口頭禪,多用於形容不走回頭路。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 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 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下句才是精華,很多人不知道
    我們可能都知道孔子的《論語》中講到「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是一句很經典的話,至今都有人把這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但是下一句才是精華,很多人卻不知道。《論語》可以說是一部集儒家精華的書籍,裡面涵蓋了許多的人生哲理和治國理念,並且至今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除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外,其實《論語》中還記載了很多關於孔子和他弟子之間的「經典名言」。
  • 俗語「人看四相,富貴難忘」,究竟是哪四相?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
    一兩句俗語可以讓我們交談的更加方便,同時俗語還風趣幽默,這樣很容易讓人記在心裡,不容易忘記。比如我們用人的時候,經常會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一件事情專心下苦功夫,也會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比如我們和朋友之間稱兄道弟,常常會想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
  • 「春宵一刻值千金」並非指洞房花燭,被誤解千年,後一句才是精華
    很多文人也會用自己的文筆來記錄洞房花燭夜的美好,而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描寫洞房花燭的經典名句。從這句詩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人們對洞房花燭的重視,將其的價值用千金來形容,可見其重要性。該名句也常常出現在歷朝歷代的文學作用中,幾乎是國民皆知的一句名詩,不過很少人會去追溯其背後的故事,也很少知道這首詩的出處和作者。
  • 下一句才是關鍵,越早知道越好!
    因為我國的地域廣闊,各地的文化、鄉情不同,再加上俗語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地方性,所以就其中的一句俗語而言,在全國各地的叫法可能不一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俗語中所暗藏的含義大體還是一致的。我們不管這些俗語的叫法有何不同,只要我們明白了其中的意味,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中的道理銘記於心,在漫漫人生道路之上,我們加以靈活運用,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少吃很多虧。
  • 「一失足成千古恨」,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人都是感性的,所以很多人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犯錯,事後又覺得比較悔恨,不應該犯這麼低級的錯誤,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脫口而出一句話:「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旦犯下嚴重的錯誤或墮落,會成為終身的恨事,當然,現代人說這句話通常也是種調侃,可能並沒有犯那麼嚴重的錯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 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說錯了
    雖然秦始皇擔心儒學思想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鬆動,才做出焚書坑儒的錯事,但是即便是這樣,孔子的儒家思想還是影響了我國25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論語》的出現,讓很多文人墨客都爭相理解其深意,其中就有那麼一句話在如今經常被用錯,那就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俗語:「飽暖思淫慾」,許多人不知道還有後半句,那才是精華所在
    通俗的說俗話就是具有傳統意義其有一定道理的話,這是老祖宗用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精華,讓後人受益匪淺。並非所有的俗語都能廣為流傳,有些俗語因為某些原因,只火了一句,並不完整,但很多人都不知曉。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是「溫飽思淫慾」,其實這只是上半句,最經典的是下半句,卻因為太直白,被很多人忽略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此時的李白、杜甫、王維等人早已經離世多年,那些雄偉壯麗的詩詞,早就在泛黃的舊紙堆裡找尋;李商隱、柳宗元他們的風流韻事,雖相隔時日不多,但也成為歷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此時唐詩文壇之上,已經是人才凋零,寂寞如斯,誠然白居易天縱其才,但畢竟還剛剛16歲,一切都無法預料。這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歷史的洪流,硬是把李紳推向了這個風口浪尖。
  • 俗語「富不睡大宅,貧不出遠門」,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在農村盛傳一句俗語,叫作「富不睡大宅,貧不出遠門」。我在很小的時候,經常聽村裡的長輩們說起。最開始,我的理解比較簡單,覺得這個俗語講的意思是有錢了不一定非要住多大多好的房子,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在沒有什麼錢的時候,就不要到外面胡吃海喝,花天酒地,去很遠的地方玩耍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再加上聽了一些老人的講解,我才知道了其中的深意。
  •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究竟是什麼意思,長見識!
    民間俗語又叫老話或者諺語,多半都是老祖宗對以前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凝結成一句短語,方便記憶和背誦。俗語的表面意思大多數都是一聽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深入發掘其中的道理,卻是十分深刻的。俗語背後的智慧,才是俗語文化魅力所在。雖然現在農村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農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
  • 「恩愛夫妻不到頭」啥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心聲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此文原創,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在我國俗語文化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一直在我們的腦海中久久留存,因為這些民間的俗語,是生活中的智慧結晶,都是古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 王少傑感慨良多!王子瑞自我鼓勵!
    王少傑感慨良多王少傑是前CUBA北大男籃的內線核心,通過選秀大會以狀元身份加盟北控隊,從而正式開啟自己的CBA生涯。今年是王少傑的第二個賽季,菜鳥賽季他場均可以貢獻7.5分4.7籃板,本賽季場均可以貢獻11分7籃板,進步肉眼可見。跨年晚他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2020年結束了,艱難的一年,看了太多,經歷了太多,成長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