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

2021-01-21 歷史芷天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

相信在座的各位觀眾基本都可以算是閱歷豐富的人,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這讓我們有了識人的能力和知曉為人處世的道理。

所以,經歷是我們人生十分寶貴的財富。在一條路上遇到幾位來自四方的好友,一起探索和扶持更是一件幸事。但是我們前輩卻有言曰「五人三姓莫走路」,直截了當的給我們潑了一盆涼水,而且這句話的下半句更是精華所在,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

那麼何謂「五人三姓莫走路」呢?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那就是五個人中假如有三個人姓氏不一,那就不要結伴同行。但是這句話代指的是三個不同的家族,意思就是五個人中假如有三個人不是自家人,那就不要結伴同行。

這是為何呢?俗話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門在外的人基本都是為了打拼從而維持生計的人,他們眼裡都是一個「利」字當先。知人知面不知心,假如遇到幾個偽善之人,更顯危害。

因為假如三個人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幾人離心離德,那麼遇到危急時刻肯定不能團結面對。到了利益顯現,幾人背道而馳事小,為了私慾背後下毒手,受傷害的肯定是自己,此為人心。

這句話的下一句就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超過三十六個人千萬不要一起渡河。那麼這句話又有什麼講究呢?為何它一直被奉為經典呢?

現在我們科技發達,一個輪船承納幾百號人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古代,民間渡河的船隻十分小,還得靠人力擺渡過河,一般只能容納三十六個人左右,所以超過三十六個人就是超載了,不要同渡。

但是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解釋,那就是人越多,出現有著壞心思的人的概率也大。船隻出髮漂泊在江面上,此時沒有人身保障,萬一裡面有人起了歹心,自己只能認栽,所以「三十六人莫過渡」。

這也是以前古人在那些動蕩不安、治安紊亂的時期總結的經驗。但是現在大家已經不需要過度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盲目輕信他人只會讓自己蒙受損失。

小編覺得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時刻防備他人,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同樣的,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對待弱勢群體我們不要恃強凌弱,面對利益也不要激進冒失,該是自己的肯定是自己的。

老一輩總結的經驗,即使只有短短兩句話,卻告訴了我們如此重要的真理,真是令人佩服啊!觀眾朋友們對待這句俗語有沒有不一樣的解釋呢?

相關焦點

  •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什麼忌諱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什麼忌諱文|一路說古說今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民間俗語那可是相當多的,而且有很大的一部分俗語都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很不好理解的,就是也有一些俗語讓人第一眼看過去就很迷茫,不太搞的懂。
  •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有些老話讓人不好理解,然而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話總是有其道理的,需要人們細緻琢磨。「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俗語便值得諸君好友琢磨思考。
  • 古人講「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行走江湖值得一看
    而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也在告誡世人們,在江湖上行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卻不可無。第一、五人三姓莫走路對於不計其數的江湖人士而言,行走江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由於江湖中各色人等均有,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走江湖。所以如果自己涉世未深,或者說根本不懂得江湖的生存之道,那麼就很容易成為別人侵害的目標。
  • 俗語說「五人三姓不同車,三十六人不同船」,到底是什麼意思?
    五人三姓不同車五人三姓指的是什麼呢?五人即丈夫妻子加上公婆和孩子總共五個人。這五個人中丈夫公公孩子是一個姓,婆婆是一個姓,妻子是一個姓。總共三個姓!民間說法:一家五人出門特別容易出事,一出事就會造成家族血脈不保。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倘若全軍覆沒,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
  • 老話「人不出門身不貴」,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讀後感慨良多
    古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把很多感悟到的道理凝練成簡單的一句話,這便是俗語最初的形態。雖然俗語表面看起來粗糙簡陋,但是卻能讓人生出很多智慧,也能在為人處事方面更加地如魚得水。 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是「人不出門身不貴」,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也是同樣的精彩,堪稱是精華所在。老祖宗的智慧,讀後還真長了一番見識和學問。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卻很少有人知道
    無論是在農村裡還是在城市中,俗語這門民間語言藝術都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歡。這是因為它語言通俗卻蘊含深意,是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俗語有勸勉孩子珍惜時間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描述世間險惡的「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今日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大家都聽說過的「半路夫妻硬如鐵」,但其實這句俗語的精華並在此,而是在很少人知道的下一句。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本文由【亮哥說史】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非常重視情感。
  • 俗語:「早起三光」到底啥意思?下一句才是關鍵,越早知道越好!
    因為我國的地域廣闊,各地的文化、鄉情不同,再加上俗語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地方性,所以就其中的一句俗語而言,在全國各地的叫法可能不一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俗語中所暗藏的含義大體還是一致的。我們不管這些俗語的叫法有何不同,只要我們明白了其中的意味,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中的道理銘記於心,在漫漫人生道路之上,我們加以靈活運用,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少吃很多虧。
  • 俗語「窮算命,富燒香」,後一句才是精華,古人的忠告!
    俗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最具民間特色的傳統文化,俗語往往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百姓的生活風貌,雖然沒有詩詞歌賦那般意境優美,但卻同樣將民間百姓的生活體現的有聲有色。雖然沒有文字記載,卻依舊依靠其獨特的普世價值而被人們爭相傳誦,雖然很多已經被歷史淘汰,但依然可以作為研究古人人情世故的重要依據。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沒多少人知道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沒多少人知道文|關關說史 大家看到這個標題以後,肯定都會知道這是描述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其實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後人,都能夠有自己的本事,把日子給過的紅火起來,而自己這些做長輩的不用對他們太過於擔憂,但是其實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可是相當的經典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換句話說,俗語就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人們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 我們經常聽到「好馬不吃回頭草」,並把這句話當做口頭禪,多用於形容不走回頭路。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 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 俗語「借錢、隨禮、走路有三不」,都是哪三不?生活經驗受用了
    若想少「吃一塹」,不妨多看、多思。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借錢、隨禮、「走路」,是大多數人避不開的經歷,與其逃避倒不如直面「慘澹」。那麼都是哪三不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三個現象中做人、做事道理。
  •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如果提起為人處事的道理,想必古人則更有發言權,人們活在世上,為人處事是一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也是十分具有哲理的事情,因為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陷入與人交往的瓶頸。那麼對於這些問題,古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 俗語「禿狠瞎犟麻子刁,鷹鼻鷂眼莫相交」啥意思?如何理解?
    摘要:俗語「禿狠瞎犟麻子刁,鷹鉤鼻子莫相交」啥意思?古人的識人之術!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雖然貴在交心,但就怕是」我本有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關於如何識人,老祖宗也總結了很多的經驗:俗語「禿狠瞎犟麻子刁,鷹鼻鷂眼莫相交」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這句俗語其實是描述了五種不同的人,其中前半句「禿狠瞎犟麻子刁」則分別描述了三種人的性格特點,即禿頂的男人心胸比較狠,而瞎眼睛的人則脾氣非常的犟,臉上有麻子的人則比較刁鑽、狡猾。從這也看得出來,這三種人都是和常人不一樣,他們都是各自有身體方面的缺陷的。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何意?古人孝道令人感動!
    傳統的中華文化,深受佛、道、儒三大教派影響,而佛道儒三派的共同特點就是導人向善,且三大教派從不同的角度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從而幫助人們實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三大教派的精髓有所差異,但其傳達的思想,卻成就了不一樣的中華民族。
  •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後面一句才是精華
    比如民間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許多俗語聽上去有點粗鄙不堪,但是仔細讀來又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精華。不同地方的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其實民間俗語很大程度受到地理位置、天氣氣候、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古時候人們通過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最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俗語,或者說是生活經驗。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7個字道明人性,字字戳心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7個字道明人性,字字戳心中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在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到底有哪些奇妙之處呢?在中國人眼中,中國民間文化特別多,從小到大,要守的規矩也特別多,這是代表了中國人精神層面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正是因為有這些民間文化的代代相傳,才有了今天獨特的中華民族,生活在21世紀,生活特別繁忙,有些事情卻被大家忘記了……小編認為,可能是因為學習了現代知識,很多老祖宗的智慧都被大家拋諸腦後,而民間俗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電視劇之中,大家經常聽到民間俗語,包括
  • 俗語:「好藥難治冤孽病」,啥意思?很少人知道,後半句才是精華
    俗語:「好藥難治冤孽病」,啥意思?很少人知道,後半句才是精華文/雲夢俗語,一般都是一些生活經驗豐富的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無一不包含了他們的智慧,而其中很多的俗語內容都非常的有意義,可以給後人提供建議,幫助他們多多學習一些人生的道理,這些知識一般不是書本教給我們的。
  • 農村俗語「寧趕一山不曬根,不挪一寸莫吞陽」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不僅有淳樸的民風,優美的環境,更有許多有意思的對話,閒暇之餘,大家三五成群的聚攏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不管是說話者還是旁聽者,都會陶醉在其中,而民間聊天之所以這麼有魅力,關鍵在於人們能熟練地運用到俗語,比如人們在討論到物品的價值和好壞時,就常感慨到「俗話說,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