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高中狀元之人每每被稱為「文曲星下凡」,因此在封建社會,文曲星往往被視為科舉的正神,掌管讀書人的命運。但在傳統文化中,神仙大多有原型,那麼這個文曲星的原型又是誰呢?
說起文曲星,就不能不提「三星高照」,即福、壽、祿三星,他們之間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三位神仙的形象中,只有壽星最有識別性,他突出的額頭和雪白的鬍鬚讓人永遠不會認錯。而福、祿二星卻有著迥異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福星是天官,所以有官服打扮,主吉祥如意;祿星又稱子星,因而懷抱嬰兒。但另一種說法則堅持福星抱子,傳說周文王有99個兒子。在去朝歌當人質的途中又拾到一個男孩,取名雷震子。在伐紂的過程中,雷震子立下了不少奇功。後人因周文王有百子之福,故為福星代表,手抱嬰兒。
福、壽、祿三星的產生和演變有一個過程,其中祿星出現的時間最晚,大約在明代時才出現,稱其為「上清祿德星君」,與「上清福德星君」、「南極老人壽德星君」並列,正式開始福祿壽的並行。
但是道教典籍中對祿星語焉不詳,民間傳說中較多地認為他就是文昌星。文昌星又稱為文曲星,他可是科舉制度建立之後大大有名的一位星君。道教典籍中稱他為張亞子,或張惡子,傳說他仕晉殉國,人們立廟祭祀。
張亞子歷史上的真名叫張育,是抗擊前秦的英雄,戰死沙場。《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載: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姚萇至梓潼七曲山,遇見一位自稱張亞子的神人告訴他:秦無主,正是在等他的歸去。於是姚萇據秦稱帝,立張相公廟。
歷史上改朝換代,往往偽託神旨,姚萇的行為一點都不奇怪,至於他為什麼會選擇張亞子,可能就出於他曾經與前秦抗爭的歷史吧。後來安史之亂,玄宗入蜀,有感其英勇無畏,而隆重祭祀,追封張亞子為左丞相。
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又踏著先祖的足跡至蜀,再次親祭張亞子,並封為濟順王,還解配劍留贈。因唐代兩代帝王的崇拜,張亞子的聲名遠播。到了積弱積貧、外辱不斷的宋代,張亞子更成為帝王們的救命稻草,好幾代天子都爭先恐後地給他加封號。
比如「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以後漸漸同「文」聯繫起來了,直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從此張亞子文昌星的身份才正式成立。打這以後,全國各地就有了數不勝數的文昌廟、文昌閣。也附會出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間祿籍的傳說。
當時,科舉考試已成為讀書人入仕的首要途徑,科考以文為本,因此文昌星掌管祿籍,實際上就是掌管了讀書人的命運,所以一直以來備受推崇。一些有名的才子還每每被說成是文曲星下凡。
此外,「祿」也是官員的俸祿,因此祿星朝服、主財之說也悄然興起,這就導致了福、壽、祿三星的混亂解釋,以至於福星和祿星難以區別開來。
相比之下,壽星的身份簡單得多,大家都知道他的仙號叫「南極仙翁」。《西遊記》第七回寫道:「霄漢中間現老人,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南極之方稱老壽。」這就是人們對壽星的印象。
不過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稱壽星是彭祖,因為他的長壽而被尊敬,但在道教典籍中,這一點從來沒有被承認過。其實,不管福、壽、祿三星是誰,人們之所以崇拜和奉祀他們,都是對幸福、富裕和成功的真誠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