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第五十五回中寫到:"奈近來人心不古,都尚奢華。"這體現在如今的社會便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物質的享受,精神追求卻不停退步,每個人開口利益,閉口金錢,把當初很純潔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建立在了金錢利益上,人與人的交往也是限於有所求中。
王陽明覺得:「人心本善,良知自存。但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憤怒相激,則將戕物紀類,無所不為。」
都是由於欲望令人墮落,使人和人之間自相攻伐,導致良好的社會風氣化為烏有,導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有個很出名的畫家,他想畫佛和魔鬼。一個巧合的機會,他去寺院朝拜,不經意中發現了一個和尚,他身上的那種氣質深深吸引了畫家,故此他便去找那個和尚,向他許諾重金,條件是他給畫家作一回模特。
之後,畫家的作品完成後轟動了當地,畫家最終給了那位和尚很多錢,完成了他的諾言。就是因為這幅畫,人們不再稱他為畫家,而是稱他為「畫聖」。過了一段時間,他打算著手畫魔鬼了。最終,他好不容易在監獄中找到了。畫家高興極了,是因為在現實中找一個像魔鬼的人確實是太難了。當他直面那個犯人的時候,那個犯人忽然在他跟前失聲痛哭。
找的還是我!便是你把我從佛變成了魔鬼。」畫家說:「你為何這麼說,我並沒有對你做什麼呀。」那人說:「從我得到你給我的那筆錢後,便去花天酒地地去尋歡作樂,縱情地揮霍。到之後,錢花光了,可是我卻習慣了那樣的生活,欲望早已一發而不可收拾,故此我就搶別人的錢,還殺了人,只要能得到錢,怎麼樣的壞事我都能做,結果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畫家聽了他的話,感慨萬分,他驚嘆人性在欲望跟前轉變得如此之快,人是如此脆弱。故此他將畫筆負疚地扔了,從此之後再也不作畫了。
從這個故事中,想必大家都了解了題目所說的「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是什麼了,那便是「欲望」。
這就是欲望佔領理性的惡果。那麼人們該怎麼應對欲望呢?王陽明也提出了應對之法: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一分人慾,便的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瀟灑,何等簡易。這也是告誡我們要能夠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現代這個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有很多東西能滿足我們日益膨脹的欲望,如信用卡的透支,花唄等等,使我們生活方式可以超前消費,。但這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一旦開了超前消費的口子,那麼自己的欲
望便再也難以控制。俗話說得好:一回生二回熟。或許第一次會有所擔心,但是一來二去的,便也把擔心拋之腦後。這都是欲望帶來的惡果。
欲望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合理的控制並加以利用,會有美好的明天。這就王陽明告訴我們的哲理。
這也並不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情況,早在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就已經闡述了這種現象。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