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有個著名的故事,就是「守仁格竹」。
守仁是王陽明的名字,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別號陽明先生。
王陽明為什麼要格竹子呢?
因為他要窮盡天地萬物之理。
王陽明從小就立下了「讀書做聖人」的志向,並且在大儒婁一齋的鼓勵下,認為「聖人必可學而至也」。志向有了,決心也堅定了,剩下的就是怎麼付諸實踐的問題了。
怎麼付諸實踐呢?很難。
小小的王陽明,也沒有頭緒。
不過既然要學做聖人,那就不妨先讀幾本聖賢書吧。
當時的聖賢是誰呢?是朱熹。於是王陽明找來幾本朱熹的著作來讀。
大家知道,朱熹有個著名的思想論斷,就是「格物致知」。
這句話,涵義深厚,遠遠沒有後世批判的那樣淺顯,朱熹不是那麼膚淺的人。
但普通人理解,都是從字面上的含義去理解的。再加上朱熹水平雖高,但畢竟沒有孔孟高,比於老莊,更是不如,所以,也很少有人為他翻案。
王陽明當時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從字面上去理解的。
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從字面上看,就是通過探尋事物之理,來最後溯源到大道的本來面目。
「物」就是萬物,「知」就是大道。「格物」,就是探尋萬物的道理,「致知」,就是通往大道。
這個路子,原則上是對的。
但天下萬物,可有窮乎?
無窮。
天下之理,可有盡乎?
無盡。
天下之物無窮,天下之理無盡。夫知也無涯,而吾生也有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用我有限的生命,去探尋那無窮的外物,就算把我的生命耗盡,我也不過是在沙灘上撿了幾枚貝殼,在大海裡舀了幾瓢水,怎麼能光復大道之理呢?就算是窮盡我的生命,窮盡億億萬萬個我的生命,也做不到啊!
就是說,這條路,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上,行不通。
為什麼?因為理論上,人類認識了天地間一切事物,探究了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一切道理,然後把這些歸納、總和、整理、分析,加起來,就可以觸摸到那個大道。
但那只是理論上。天地,是無限的。萬物,是無窮的。就算是一瓢水、一朵花、一棵草的道理,都是無窮的,無限的。無限的事物,每一個事物,又有著無限的道理,兩個無限相乘,更是無限的無限,你那短暫的一生,怎麼能探究得完呢?就算億萬個你加起來,在無限面前,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怎麼能成功呢?
所以,這是死路一條,殆矣!
所以老子才要「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走的是向內的路子。
但王陽明那時候還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與的每一份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比如說,命運贈與了他這本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近思錄》,讓他接觸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卻直接導致他在自家後院裡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整整格到吐血。
吐完血之後,王陽明變得很冷靜。
「他奶奶的!朱熹!」
推翻朱熹思想大旗的叛逆種子,便在幼小的王陽明心中,深深地種下了。
要知道,王陽明格竹子,不是一個人格的。他剛開始,找了個朋友一起格,抱著「有福大家享、有罪大家受」的心態,結果格到了第三天,那個朋友就撐不住了,心想我不是被這熊小子給耍了吧,但看著王陽明發黑的熊貓眼和執著得有些發狂的眼神,卻又不像,於是找了個藉口,悄悄離開了。
朋友離開了,王陽明會離開嗎?當然不會,出來混的,面子上掛不住啊。
於是大佬,哦不,小佬王陽明,發飆了,在竹子面前狠狠滋了一泡尿,讓家裡人送來生活用品,繼續格。
家人們表示很擔憂,看這娃子,怕不是瘋了吧?
有一種人,生下來,就有一股一往無前的勇氣。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底。
說一生一世,就一生一世,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做男人,要講信用,明不明白?
對女人,說一生一世,就一生一世。
對敵人,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轟轟烈烈,這才活得痛快。
很顯然,王陽明就是這種男人。
在他還不是個男人,呃,這麼說好像不太恰當,在他還是個男孩的時候,他便體現出了這種一往無前的決心和意志。
重要的不是格竹子,明白嗎?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件事中體現出的決心和意志。
男人,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決心和意志。而這,也是最能夠令女人怦然心動的地方。
同樣的事情,別人退縮了,但王陽明沒有。同樣的嘗試,別人淺嘗輒止,但王陽明一定要試出個結論、試出個結果來。走錯了,沒關係,最起碼我走到了這條路的盡頭,看到了前面的那堵牆,知道此路不通,以後走過這個路口,我看都不會向裡面再看一眼,而不是像一些軟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怯怯懦懦,猶猶豫豫,往裡走吧,又不敢走到盡頭,嫌累;離開吧,又患得患失,想著萬一這真是一條捷徑呢?
是不是捷徑,你試試不就知道了?
是不是坦途,你走走不就知道了?
女孩喜不喜歡你,你聊聊不就知道了?
願不願意跟你一起看電影,你約約不就知道了?
這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患得患失,猶猶豫豫,左顧右盼,前瞻後望,軟蛋行為!
王陽明可不軟蛋,於是他格了物,就要一次性格到底,格到死心塌地為止,終於,他覺得,他的努力盡到了,他的嘗試足夠了,格物這條路,走不通。
這是一次失敗嗎?不,這是一次進步。
因為這使他,從程朱理學的深淵中走了出來,決定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這條路也許充滿艱險,這條路也許還不確定,這條路也許八字還沒一撇,但這是一條屬於王陽明的、全新的、有很大希望通往天下大道的道路。
在那個時代,在所有的同齡人乃至成年人、七老八十的人,都被程朱理學困住,遮蔽住雙眼,麻痺住雙腿的時代,小小的王陽明,年輕的王陽明,就已經通過一次頭破血流的嘗試,一次徹徹底底的進攻,從程朱理學的泥潭中,衝殺出來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