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詩心疼西鄰寡婦,短短8句話驚豔世人1000多年

2021-01-10 沉醉古詩文

文/顧無

【引觴漫談】

大學畢業以後,從北方到南方,從小鎮到大城市,雖然深圳的物質條件比家裡好出太多太多,但每次回家,總還是更喜歡家裡那種氣兒。

前幾年還在大學的時候,老家突然打電話過來,說家裡種了十幾年的棗樹被大風吹斷了,從此以後的九月十月,再也沒有從家裡寄來的棗子吃。

因為這件事,勾起了一些對農村生活的回憶。在街邊種著的棗樹,向來是不分你家我家的,想吃了就去打幾個,就像是魯迅筆下的魯鎮,路人摘幾個西瓜解渴是算不得偷的。

自小被這種文化薰陶,所以見不得斤斤計較的人,今天看到杜甫一篇與此相關的詩歌,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臨其詩境】

杜甫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少年時期的十年寒窗與裘馬清狂匆匆而過,等待他的是長安十年困頓不遇,以及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於杜甫,是人生的轉折,亦是作為詩人的升華,不過當時的杜甫自然想不到這些。

他只是漂泊著,記錄著,偶爾為能夠安定下來而慶幸不已。

唐代宗大曆二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此時的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中,草堂前種著幾棵棗樹。西邊的鄰居是為寡婦,為生計所苦,常常來這邊打棗吃,杜甫對此從不幹涉。

後來,杜甫將草堂讓給了一位姓吳的親戚,但是這新主人剛一住進去,就在草堂邊上插上了籬笆,擺明是不想讓寡婦來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於是寫下此詩,勸告親戚。

【經典原文】

又呈吳郎杜甫 (唐)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條分縷析】

詩的一開篇先點題,告訴親戚我這次來信是要跟你說西鄰寡婦打棗的事情。杜甫先介紹情況,之前我在的時候啊,堂前的幾棵棗樹是隨便西鄰來打的,為什麼呢,因為我了解她的情況,那也是一個可憐人,沒有兒女沒有吃食,在這亂世中無依無靠,能幫還是幫一下好了。

後面兩句解釋原因,不是因為困窮,誰會寧願做這種卑微求生的事情呢?正因為她心中對我們,對世界有恐懼,我們才更應該好心對待她呀。

說到這裡,吳郎肯定已經猜到這封信的用意了,而杜甫也恰到好處的點到了吳郎。

話頭還是從寡婦提起,寡婦見到屋子換了新主人,自然會有所提防,不會那麼快適應。這個是多此一舉的事情,引起你的不快也是理所當然。不過你為此而插籬笆擋起棗樹,卻也太像個真事兒了吧,還是不要這樣的好。

最後兩句是整首詩升華的地方,陝西有首民歌「「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也在這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位寡婦已經向我傾訴過,已經被官府徵租逼稅到一貧如洗難以為繼。我因此想到這兵荒馬亂的時代,還有不知道多少農民遭受著與她相同的苦難。一念及此,不覺涕淚盈巾。詩歌的主題一下子從打棗與否擴大了,擴大到廣闊的社會與宇宙中,杜甫胸懷天下的仁者之心也就在這詩境中灼灼閃耀。

清人盧德水對這首詩有過評價:「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於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可謂得之。

這首詩有兩個出彩的地方,上文所提到的「仁音」「仁義之人」是其一,杜甫作為一個儒者,處處展現一顆仁心,寡婦打棗本來是一件小事,可杜甫卻由此想到了天下蒼生,想到了世人所面臨的種種無奈與苦難。

另外一個,則是詩歌的結構,也就是杜甫對事件的展開方式,尤其值得還在上學寫議論文的同學學習。開篇點題,然後揭示原因,還引入了自己的事跡加以說明;五六句委婉勸諫吳郎,照顧到雙方情面;最後一句從個人延伸到社會,深化升華主題。

這放到現在簡直就是一篇完美的議論文,老師給打60分,全年級傳著看那種。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寫詩的功底所在,杜詩可學,可學之處就在於精打細磨,最終臻至渾融。

相關焦點

  • 他是唐代高僧,詩作水準一流,曾寫詩諷刺世人,卻成了勸渡的名篇
    他是唐代高僧,詩作水準一流,曾寫詩諷刺世人,卻成了勸渡的名篇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努力很久的事情做不到。而不在意的事情,卻無意中做成了。比如詩聖杜甫,他的志向是做官,將來光耀門楣,順便為黎民百姓做一些事情,避免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慘劇。可冰冷的現實呢?他的仕途一路坎坷。說坎坷都是客氣的,杜甫連科舉都沒考上,怎麼能談得上仕途呢?他不過是在各種權貴門下,做一些小吏,一生顛沛流離。甚至在他寫石壕吏時,差點被抓去當壯丁。
  • 朱敦儒最狂的一首詞,霸氣十足驚豔千年,最後2句卻遭世人抨擊!
    朱敦儒出生於洛陽富貴人家,五歲能寫詩,七歲就才名遠播。他才高八鬥,卻生性淡泊,縱情山水間,視王位如敝履,視富貴如浮雲。靖康年間,宋欽宗召見朱敦儒,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閒曠,爵祿非所願也。」最終拂衣還山。拒絕官職,返回洛陽時,朱敦儒寫下了此生最狂的一首詞,《鷓鴣天·西都作》。
  • 世人多感念昭君功績,卻不知其心酸,唯有杜甫一首詩揭露其無奈
    世人只知道歌頌她的偉大,又有誰知道多少她的心酸和無奈?倘若可以在家裡美滿幸福的生活,誰願意遠走萬裡他鄉一生為客?有關於王昭君的詩詞大多都是歌頌她的偉大,而這些詩人只看到她光鮮的表面,忽略了她所承受的苦難。只有杜甫寫過的一首詩,道出了王昭君的心酸和無奈,這首詩是杜甫的哪首詩,又揭露了怎樣的一個現實真相呢?
  •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經典還是庸作?
    誰有我命苦至於老杜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跟老杜一樣沉悶和無聊,整天為了局勢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你說人家上層爭權奪利跟你有個錘子關係,當然了,杜甫被害得也是有點慘!我當時覺得這首詩語句平常,主題平庸,就是老友相逢嘛!
  • 一首詩寫盡舊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杜甫《贈衛八處士》翻譯賞析
    怎想到一別就是二十多年,今天還能夠重登你的客堂。昔日分別時你還沒有成婚,倏忽間你的子女成群成行。個個含笑迎接父親的好友,親切地問我來自什麼地方。問答交談的話語還未說完,你已吩咐兒女把酒菜擺上。冒著夜雨割來的春韭炒菜,新煮的黃粱米飯可口噴香。你說這次相會十分不容易,開懷暢飲一連乾杯十幾觴。
  • 才女6歲寫下一首詩,被世人稱讚,父親卻將其逐出家門,送入道觀
    李冶,唐朝著名的女詩人,雖然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樣出名,但是她在女人裡面,算得上在當時最會寫詩的一位了。才女6歲寫下一首詩,被世人稱讚,父親卻將其逐出家門,送入道觀天資聰穎,玲瓏心竅,小小年紀就能出口成章,舌吐芬芳。於是他的父親經常帶著她參加詩友聚會,也是到處顯擺如此有才華的女兒。
  •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壯志,雖然時運不濟,仕途坎坷,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窮困潦倒,時常靠朋友救濟才能勉強生活,但他一直頑強地堅持。詩人年老多病,獨自登上高臺,艱、難、苦、恨等各種感覺一起湧上心頭,杜甫壯志未酬身先老,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張上。又呈吳郎唐代:杜甫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在為後世留下了《登高》這首名作的同一年,杜甫又創作了另一首優秀作品。
  • 李白杜甫,一開始就不對等的友誼,三次會面鑄就杜甫一生痴情思念
    李白和杜甫,兩位大詩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碰面三次,有意思的是,杜甫的一生都在回憶李白,他寫下多首詩句,表達對表白的想念,想到什麼程度呢?甚至夢裡都夢見李白,相反地,李白在與杜甫見面後,卻只曾在一首詩中提及杜甫,為什麼?兩人都出生在盛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兩位大文豪碰面的場景就像劉備與諸葛亮、孫悟空與唐僧一樣——想想這場面就非常激動。
  • 倉央嘉措說「不負如來不負卿」,上半句更美,驚豔世間三百多年
    事實上有關藏傳佛教,有個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大家熟知的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歷史上有關他的記載僅有寥寥數語,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但讓人們相對感興趣的,並不是他的六世達賴喇嘛身份,反而是他身為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曾寫出許多與佛家格格不入的「情詩」。
  • 「詩鬼」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詠馬詩,短短20字,驚豔無比
    有詩鬼之稱的李賀曾作《馬詩二十三首》,通過詠馬來明志,通過描寫駿馬的遭遇來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這一組詩歷來評價極高,方扶南(清代詩論家)給《李長吉詩集》作評時對這一組詩做了如此評價:「此二十三首,乃聚精會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辭,猶有老杜(詩聖杜甫)諸作之未至者。」
  •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是終生鬱郁不得志,雖然奮力出世,但最終都未能如願。李白最高級別是待招翰林,並沒有什麼級別,是在等官帽子,而最終也沒有等到。即使如此,李白也每每以此為榮耀,寫詩都不忘自己是翰林。杜甫呢,拼命努力,又是參加科考,又是求人推薦,還直接向皇上上書自薦。但直到43歲時,才被任命為縣尉,嫌官小,且這官又不好當,沒有到任。
  • 詩聖杜甫也幽默:面對苦難與挫折,依然綻放帶淚的微笑
    世人共滷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新唐書·杜甫傳》記載:杜甫放曠不自檢。即杜爺爺其實是一個很狂放的人,但是他不事生產,更不善於理財持家,在動亂年代生活就很艱難。但是這也擋不住杜甫骨子裡的幽默。在秦州同谷縣,杜甫的生活跌入谷底,餓得只好去山間撿橡慄為食。
  • 杜甫最後的3個春天,10句絕美春景詩句,見證詩聖的胸懷
    即寫詩既要刻畫物象,又要抒發真情,並且要能做到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景為寫情而鋪墊,情因睹物而闡發。故王靜安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因此,王和尚認為:寫詩首先要能夠體察萬物,觀察愈細緻,下筆愈精準;描寫愈形象,愈能真切動人。
  • 黃庭堅很有禪意的一首詩,首句劈空而來,頸聯更是驚豔世人
    但黃庭堅與蘇軾的風格還是差別很大,蘇軾比較曠達隨興,而黃庭堅強調師法杜甫,詩風更加深拗勁峭。黃庭堅也和蘇軾一樣喜歡鑽研佛理,寫過很多禪詩,下面這首詩就非常具有禪意。題胡逸老致虛庵宋代:黃庭堅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能與貧人共年穀,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隨宴坐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汙靈臺。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在洛陽。自從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杜甫就一直遊歷四方,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只有短短28個字,最後兩句很難被超越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只有短短28個字,卻稱得上唐詩中的精品,最後兩句很難被超越。《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解讀此詩之前,先大致了解一下王維的才華。王維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科舉考試對他來說非常簡單,幾乎沒費多大心思,就在三十歲時蟾宮折桂,被唐玄宗欽點為狀元。
  • 唐詩中最美的一次女追男,開篇10字驚豔世人,這姑娘當真不得不愛
    有句話叫「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層紗」,說得女追男好像有多容易似的,要是真這樣,歷史上又哪來的那麼多因愛而不得鬱鬱而終的才女。在那封建禮儀壓人的年代,女子喜歡上位男子,別說追求,就是多看對方一眼,也要極力掩飾,或許正因如此,那些能打破常規的勇敢女子就越發讓人喜歡。
  • 杜甫是種松能手,蘇軾會嫁接果樹,古詩文裡品植樹之趣
    更重要的是,古人不但愛種樹,還愛為種樹寫詩作賦,留下了一段段逸聞趣事。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營建草堂,變成了一個愛種樹的人,陸續寫下《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詣徐卿覓果栽》《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等詩,到處麻煩朋友,搜羅小樹苗,忙得不可開交。上年他棄官華州,翻越關山,攜家投親。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們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與大小讀者見面。
  • 中國最後的壓寨夫人:生8個孩子,守寡70年,容貌復原後驚豔世人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完美詮釋了這句「美人在骨不在皮」,當年網友對其容貌進行復原後,驚豔世人,她便是中國最後一位壓寨夫人楊炳蓮。起初楊炳蓮也有些擔心,害怕自己被張平打,但結婚大半年,張平依然像結婚第一天那樣待她,後來,他們還有了8個孩子,而有了楊炳蓮以後,張平也再未碰過其他女人。日子便這樣一天天過去,楊炳蓮過上了相夫教子的安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