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金主刀刃、刑傷;
水主溺舟水而死;
木主懸梁自縊;或遭毒蛇猛獸侵噬;
火主夜眠顛倒、蛇傷、湯火傷;
土主 山石崩壓、泥陷牆崩。
天幹與內臟腑相關。有詩為證:
A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是大腸辛屬肺;壬是膀胱癸腎藏。
天幹、地支與外肢相關。有詩為證:
甲頭乙項丙肩求,丁心藏脅己屬肚;
庚系人臍辛為股,壬脛癸足自來求。
子疝氣;醜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齒,
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頭肝。
肝乃腎家苗,腎乃肝之主。腎通於眼,膽藏魄,腎藏精,心藏神,脾藏氣。
【木】命見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見肝膽之疾,易驚、虛、怯、癆、嘔、血、頭眩目昏、咳喘、頭風、腳氣、癱 瘓、口眼歪斜、風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膚幹 燥、發少、損傷之患。女亦主墜胎、血氣不調等。小兒夜 驚啼、急慢驚風、咳嗽等。《經》云:筋骨疼痛,蓋因木被金傷。
【火】命見水及亥子旺地主小腸心經之患,內則顛瘋、驚風、斯啞、心痛、口舌生瘡、潮熱發狂;外則眼濁或失明、小腸走氣、毒瘡壞血;小兒痘疹;女人經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見木甲寅卯於旺鄉,主膽胃經受傷,內則反 胃、氣噎、鼓脹、洩腹、黃腫、不能吃東西、嘔吐傷脾;外則皮膚乾燥和小兒疳積、脾疾、口舌生瘡、左手有毛病 ;土性主溫,多則淹滯,面色黃、精神不振。《經》云:「土虛乘木旺之鄉,脾受傷論。」
【金】命見火及巳午於旺鄉,主大腸肺經之病,主咳歐、 哮喘、嘔吐、腸風痔痿、膽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則 皮燥、爛鼻、鱗背、膿血等病。《經》云:「金弱遇火炎 之地,血疾無疑。」
【水】命見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腎經得病,內症有遺精、白濁、盜汗、虛損、耳聾、傷寒、感冒;外有牙痛、疝 氣、偏墜、腰疼、腎氣淋漓、吐瀉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 、白帶等。水性屬寒,面紅或黑。《經》云:「下元冷疾,只緣水值土傷。」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幹支紀年紀月曆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幹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曆法」。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