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可以說是現存術數中理論模型最為完善縝密,古籍從理論到實例最多,理論爭論最少,沒有流派紛擾的一門數術,這是本人深刻體會,對比比如奇門遁甲轉盤飛盤,排盤方法有分拆補法,置閏法,茅山法。紫微鬥數中四化,流命各種歧說,流派更是眼花繚亂等等。六壬中除了貴人決稍有歧說,其餘並無什麼爭論,也沒有各種流派咋說讓人無所適從,而且六壬不似奇門或者鬥數,現存古籍稀少而且沒有實例。六壬服務於人事,故歷代不為統治者所禁,古人云「船載六壬」,六壬現存的書籍,從漢唐到清代,從理論,類佔,實例,不下幾百本,可謂浩如煙海。術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有今日的成就,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因此有諸多先賢經驗可以吸取這意味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六壬衍生的科目眾多,這也是它一個特點。如金口訣,道家稱為藏將用兵訣鬼谷子傳給孫臏的,由簡化大六壬而成的一門科目,由孫臏發揚光大,也叫「孫臏預測學。」金口訣預測事情相當神奇,它不但能準確預測顯性信息,而且還能準確預測陰性信息。「遊都魯都法最玄,穿地尋屍見九泉。」這句斷語的意思是:金口訣可以測出地下隱藏的東西,包括屍骨墳墓。還有小六壬,也稱諸葛馬前課,內容比較粗淺,流行於民間。
六壬有倆個最為顯著地特點,也是很吸引人的地方,一個是六壬便是我們常說的「袖裡乾坤,掐指一算。」六壬最早為式盤演算,後演變為手上掐算,古課中所謂「袖傳一課」便是如此,它不需要拋硬幣,也不需要抽籤,只要動心起念,便可手藏於袖中起課,在別人還不知道的時候便已經可以把一切都算的清清楚楚。其二,民間有語云:「學會大六壬,來人不用問」有時候可見電視上的老道眉頭一皺,掐指一算,便知有誰過來而且為了什麼事情都一清二楚,看似荒誕,其實並非無稽。六壬乃是用正時起課推演課式,有人來找你的時辰,與年月日柱中的關係在課中已經透露出了信息,有水平高秒的術士便可以通過六壬課式來達到「來人不用問」的先聲奪人的效果。
六壬學比起其它佔卜術是較為合理和合法,它是一門能預斷吉兇的學問,其推演法類似易學,首先由「佔時」至「月將」,是無極生太極,再由月將至幹支,是太極生兩儀,由幹支而產生四課,是兩儀生四象。再發三傳,即發三才。然後再布各天將及神煞,用五行生剋預測吉兇進退。
六壬推算判斷難度較大,主要是它每考查一事物時都採用立體形式,全方位、多種思維的方法進行的。其課體雖有一定,但課式信息量卻有上萬個。其中 60 為六十花甲, 12 為地支, 2 為陰陽,共有 60 × 12 × 2 = 1440 。12 分別為 12 神, 12 將,正轉一圈,反轉一圈,共有 12 × 12 × 12 × 12 = 20736。因此可以得到 1440 × 20736 = 29859840種式子。信息量之大可見一斑。
從天盤變化到四課,它表示的象(即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主要變化方式有九種課式。即:賊克、比用、涉害、遙克、昂星、別責、八專、伏吟、返吟。以陰陽幹支、五行生剋制化為用,從四課變化三傳。三傳為易卦象三爻。正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了三可通達萬事萬物。故用多,一多為初,二爻為中,三爻為末。三段論證,應用天時、地利、人和,萬中求一。之後我們還將詳細探討有關六壬的預測體系。
六壬由來
在中國術數學中,有發源於《易》的「三式」,三式為太乙、奇門、六壬。太乙測天運,奇門測地利,六壬測人事,合為三才,為預測學的最高絕學,古人有:「精通三式謂之神」。六壬,又稱六壬神課,為三式之首。相傳為九天玄女授之軒轅黃帝,以滅蚩尤,至今已有五千餘年。從《吳越春秋》、《越絕書》和《史記·龜策列傳》中多處有關的記載來看,六壬式的出現時間,有古物考證的,是在漢代,理由有:一漢《吳越春秋》及《越絕書》都有六壬相關的記載,可見漢代已經盛行六壬。二:1978年安徽阜陽汝陰侯墓(漢代)出土了六壬式盤實物,這都證明了漢代已經開始盛行六壬。《隋書·經籍志》也載有《六壬式經雜古》《六壬釋兆》。《唐書·藝文志》及《宋史·藝文志》等史書中也提及六壬之書名。
六壬由來眾說紛紜,清人《四庫全書》總編纂官紀曉嵐在《四庫全書》術數類六壬大全中對六壬源流作了考辯,其云:六壬與遁甲太乙,世謂之三式,而六壬其傳尤古。或謂出於黃帝玄女,固屬無稽,要其方術,固非後世方家所能造。大抵數根於五行,而五行始於水,舉陰以起陽,故稱壬焉,舉成以該生,故用六焉;其有天地盤與神將加臨,雖漸近奇遁九宮之式,而由幹支而有四課,則亦兩儀,四象也:由發用而有三傳,則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以至六十四課,莫不本羲爻,蓋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
六壬歷代繁榮,多見於諸多古籍經典中,比如沈括,在其劃時代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大談特談六壬月將意義,來歷,含義,俱都真知灼見,顯示了其不凡的六壬修為。《紅樓夢》中毛半仙最後用了六壬課,起到了「魄化課。」《西遊記》中的神課先生袁守誠算龍王下雨,《顏氏家訓》中的作者北齊大學問家顏之推曾言「吾嘗學六壬式,亦值世間好匠,聚得《龍首》《金匱玉輪》《五變》《玉曆》十種書「表明了其對六壬的偏愛。清人小說李汝珍的《鏡花緣》中大談六壬天地盤四課三傳等十分細緻,《晉書》記載了宰相戴洋用六壬佔課預測軍事等,都表明六壬在歷代的盛行。
古時善六壬者,《吳越春秋》則載伍子胥、範蠡、文種、公孫聖,《晉書》載戴洋,《龍城錄》載馮存澄,《新五代史》載梁太祖,《夷堅志》載蔣堅,《稗史》、《堯山堂外紀》載朱允升,《徽州府志》載程九圭,《松江府志》載陳鯤,《蘇州府志》載徐大衍、皇甫焯,《寧波府志》載王坡,《浙江通志》載程山人。另外古今書籍中載善六壬者,漢時東方朔、翼奉,三國時管輅,晉時郭璞,唐時李靖、李淳風、徐道符、李筌,宋時楚芝蘭、周克明、苗公達、邵彥和、徐復、凌福之、祝泌,元時耶律楚材、劉秉忠、田忠良,明時劉伯溫、劉日新、朱恆、楊繼盛,清時郭御青、陳公獻、戴尚文、張官德、劉赤江,民國時張其鍠、袁樹珊、韋千裡等。古今蒿裡隱逸之士,精於六壬者不少,惜多不具載。
六壬神課
本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下面我將舉出一個實際的六壬課來簡述一下六壬神課是如何斷事情的。
課例的選擇,為了更具有說服力,我決定選擇一個有歷史意義的佔例,摘自《六壬古佔課考》:
考慮到看古文費勁的朋友,我這裡插播一段,解釋下背景什麼的,摘錄的東西能看懂就看。簡要就是說範蠡(範蠡知道吧?),就是情人是西施的那個哥們。當年越國國王勾踐打仗被虐,然後被吳王夫差所俘虜了,跑到吳國去做奴隸,範蠡講義氣啊,老大都去做奴隸了,準老婆都送去給夫差當侍妾了,我還有嘛奔頭,也去好了。。。完事過了好些好些年吳王夫差心情好了,覺得虐勾踐虐膩味了,準備放他回家(西施當然不放,我估計夫差就是覺著西施天天被那倆越國人勾引,肚子裡醋酸攪和得翻天覆地才放他倆走的)。這天範蠡開著小車來接勾踐,那天勾踐那個感慨啊,說尼瑪呆在這我特麼都不敢想我還能有回家的日子,然後老淚縱橫那個流啊。範蠡就安慰說,沒事老大,我們都挺你,回去等兄弟們攢夠實力了回來再幹他丫的。這個課,就是以範蠡為越王勾踐佔的課為例子的。
範蠡佔越王歸國
公元前490年辛亥,吳王於是遂赦越王歸國,送於蛇門之外,群臣祖道。書載:
吳王乃引越王登車,範蠡執御,遂去。至三津之上,仰天嘆曰:「嗟乎!孤之屯厄,誰念復生渡此津也!」謂範蠡曰:「今三月甲辰,時加日昳,孤蒙上天之命,還歸故鄉,得無後患乎?」範蠡曰:「大王勿疑,直視道行。越將有福,吳當有憂。」至浙江之上,望見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此時萬姓鹹歡,群臣畢賀。
按,範蠡為越王之佔課為三月甲辰日未時酉將:
四課
虎青青合
申午午辰
午辰辰甲
三傳
財甲辰合⊙
子丙午青
官戊申虎
天盤
空虎常玄
未申酉戌
青午 亥陰
勾巳 子後
辰卯寅醜
合朱蛇貴
此課何以論之?天罡加幹發用,得斬關課,大利逃亡。三傳辰午申,將乘六合青龍白虎,蓋寅天梁,並天罡加寅為天關,以木克土,三天俱動,六合私門,主隱匿,青龍萬裡驥,可致遠,傳遇救神,逃亡出行,如有神助。此又甲日佔,醜貴登天門,辰罡塞鬼戶,六神藏,四煞沒,更吉。又傳見申乘白虎、為斬關得斷,逃者永不獲。《晉書?戴洋傳》載:「越王為吳所囚,雖當時遜媚,實懷怨憤,蠡故用甲辰,乘德而歸,留刑吳宮。」蓋幹為勾踐,支為吳國,甲德在寅,乘支之驛馬,故乘德而歸,申寅相刑,第四課申加午,故留刑吳宮。範蠡所言之「大王勿疑,直視道行。越將有福,吳當有憂」,正是此理。
越王歸國後,臥薪嘗膽,奮發圖強,富國強兵,連施陰謀詭計,十七年後,即公元前473年戊辰,滅吳。
以上是解課過程,我們暫且把複雜的解課過程按下不表,而提一下六壬神課的基本構造。
在課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課是由三部分組成:天盤,四課和三傳。具體來說應有四部分,因為地盤無論那個盤都一樣,是恆定不變,所以在課中沒有放上來。那麼地盤是怎樣的呢:
巳午未申
辰 酉
卯 戌
寅醜子亥
這個就是一個標準地盤。
因為篇幅關係,在這裡就不介紹如何起課的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閱書籍,相關書籍網上也很多的。
天地盤是古代人根據天地運轉的規律,和天文星象的規律確定而來。
那什麼叫四課?所謂課就是一種模式、一種規範,它也代表一種程序、一個系列。六壬太極生兩儀,就是天地盤;兩儀生四象、就是四課。兩儀在動靜之間,即將產生事物。四課為事物形態已具,主客己定,彼我已分。
三傳就是事物的主生、發展、結局三個階段,它是事物機已成,事已定,並且沿著某一個方向發展的趨勢,三傳的好壞,確定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吉兇狀況。
六壬關鍵在三傳上,三傳是事物矛盾發展的集中表現,它是以克取傳,克就是否定,就是對立和鬥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對立的雙方進行否定之否定的結果,這是辯證法的一條基本法則。
六壬古課實例
(一)《六壬斷案》
韓太守佔祈雪,建炎三年己酉歲十一月初四己卯日寅將酉時。
朱合勾青
戌亥子醜 勾玄貴青 父辛巳玄
蛇酉 寅空 子巳申醜 兄甲戌朱
貴申 卯虎 己子卯申 官己卯虎
未午巳辰
後陰玄常
邵先生曰:數日來,天氣和暖,宛如三九月,州縣雖然祈雪,皆無響應,今得此課,明日天色必變,巳時風起轉寒,未時有雨,亥時作雪,厚有七寸。眾官皆嘆曰:今日晴暖,雪從何來?當日已晚,次早眾官在壇,待至巳時,果然風起。霎時雲合,未時微雨,眾官散後,北風大作,甚冷,二更後下雪,至次日未時方止,果積七寸。蓋此課,火伏於下,水升乎上,不拘佔雪佔雨,皆當日有。況申為夜貴,正是權柄。日上又見天河之水,騰運乎上,必流乎下。初傳巳火臨子被克,上見元武,變成大風雪。蓋巳戌卯鑄印,春夏秋必雨,冬必雪。末傳卯作白虎,與申皆是白色,申乃空亡,正是空中降下,乃造化之所生也。夫火伏於下,水騰乎上,一雨也;申子為水,加臨日辰,二雨也;三傳順行,三雨也;卯為雷,雷過西方為虎所制,雖冬月無雷,豈深冬無雪乎?子作勾陳,佔雨主連綿、主雪,主深厚。
(二)《六壬針見血》
嘉佑七年,太歲壬寅,三月十七日甲子日,宋仁宗宣苗公達賜當日午時佔課,問射覆。苗公達斷經 射覆當作來意
龍勾合朱
申酉戌亥 虎陰龍常 官壬申龍
空未 子螣 午卯申巳 父 亥朱◎
虎午 醜貴 卯子巳甲 兄丙寅後⊙
巳辰卯寅
常玄陰後
苗公達奏曰:「臣聞古經雲,凡傳課,剛日先看日上神,柔日先看辰上神,次分天乙順逆,及看三傳,並太歲行年,只取勝者為事類。據來意,主貴人將婦人使用銅鐵尖長之物,欲傷小蟲之命;其蟲必生於穢雜不潔之處,人所不喜;今蟲卻未傷死而飛去,而銅鐵尖長之物,反在木上傷折,不堪用矣。」
上宣問曰:「何以知之?」公達奏曰:「上巳作太常,卦名重審,亦名天網天乙逆行,故取太歲是寅,並天后勝事言也。故云:『主有貴人慾有害心也』;將婦人銅鐵尖長之物者,為發用得申金,春佔又是甲日,申金囚死,更加巳上受克,故為銅鐵尖長之物也;婦人使用者,初傳衝末傳,見天后寅木,此乃旺相,又在所生之處也。在木上傷折者,為木受生旺,金受囚死,又在巳火之上,所謂重重無氣也。小飛蟲生於穢雜不潔之處者,為發用是月厭,為汙穢,將得青龍,中傳將得朱雀,皆有飛象;金為蟲,雖然無氣,又申亥相害,然末傳見生氣加亥,其生氣春以日旺,又在生鄉,故主欲害飛蟲,究竟未傷死而飛去也。臣出於短拙,有犯聖皇,合當萬死。」上曰:「為適來有蠅子,在殿柱之上,朕戲以針刺之,而蠅飛去,其針在柱上傷折,故應課也。」
(三)《玉連環》
天聖二年歲在甲子四月庚子日申將子時丁卯年生命五十八歲來佔丙申命二十九歲行人。
空虎常玄
醜寅卯辰 玄蛇龍玄 子庚子龍
龍子 巳陰 辰申子辰 兄丙申蛇
勾亥 午後 申子辰庚 父◎辰玄
戌酉申未
合朱蛇貴
苗公達曰:子去萬裡,音信不通。資財大獲,出門迎歸。其人云:某有一子,於天喜元年正月間,因言語不足,將些財物往歧路與販一去八年,不知音信,何能望見之?苗曰:當於乙巳日早晨可出北門外候之。有行李籠其數擔,後有二人騎馬,爾子衣白騎青馬隨一婦人衣紫騎赤馬,得意而歸。本人云:八年音信不通,安能便歸?時有同來人云苗公之術如神可至。是日往伺之,果於是日出城外三裡見籠具十餘擔遠來。先一人著白衣乘青馬,一見之便下馬泣拜,乃是其子自陝西得利而歸。
議曰:課屬斬關,發用神後,是今日庚金之子孫,加辰為空亡,以下賊上,為用將得青龍飛騰萬裡,又傳入玄武乘空亡,主失信,故云:子云萬裡,音信不知。行人年上乘寅木,是今日之財,加在旺方故云資財大獲。課值日辰相加其見必速而近。又庚德自處加子上申本數七,當囚死,法以折半求之。本人五十八歲,行年在亥,臨卯,卯為門將,勾陳家在戊辰,辰為門外之路,發用水旺於北方,坆雲出北門三裡之外候之。行年有天驛二馬,乘寅,寅木青色,將得白虎金白色,故主白衣乘青馬。天上行年午加戌作天后,戌是火墓,天后水乘午火,水黑火赤相合而成紫色。天后婦人,故言婦人紫衣乘赤馬。課變潤下水之象,見巳為絕,絕為至之兆。又行年臨戌以午為至期,午上見寅,寅中有甲申與巳合。四月建巳又庚與乙合,數取四月乙巳日歸。
六壬預測故事
錄自(宋)蘇轍的《龍川別志》
(徐)復少時學六壬,聞州一僧善發課,州有一衙校偶問之,僧曰:「大兇,法當死於市。」校曰:「吾幸無他事,安至此?」僧曰:「君還家,夜漏將上,有一異姓親叩門,坐未定,上有馬相踶不解,取火視之,其一牝馬也,有胎已墮,駒三足。若有此,君死無疑,不然亦不死也。」其人歸候之,皆如僧言,大驚,旦起問僧所以脫禍,僧曰:「吾無禳除法。惟有遠行可以少解。」用其言,乞歸農,州將憐而許之。遂為遠行計,既登舟,適有事,當略還家,將登岸,與一人相遇,排之,墮水死。州知其故,以可愍讞之,得減罪。(徐)復從僧學其術,僧曰:「吾術與君術無異,而所以推之者,則不可傳也。」復曰:「姑告彼課日、時,吾自推之。」僧曰:「盡子思慮所及。子所不及,吾無如之何也。」(徐)復推之累日,盡得僧所見,而不見駒所墮三足。僧曰:「子智於此,不可強也。」終不復告。其人歸候之,皆如僧言,大驚,旦起問僧所以脫禍,僧曰:「吾無禳除法。惟有遠行可以少解。」用其言,乞歸農,州將憐而許之。遂為遠行計,既登舟,適有事,當略還家,將登岸,與一人相遇,排之,墮水死。州知其故,以可愍讞之,得減罪。白話:注1:記載:宋仁宗慶曆年間,西羌大舉進犯,朝野驚慌。宋仁宗詔請餘杭的徐復預測國運。徐復預測西羌必然兵敗,後果應驗,仁宗請徐復做官,徐不願,因此禮送回鄉。注2:徐復少年開始學大六壬,當時州內有一和尚,預測神準,一個差役找和尚預測,和尚說:大兇,你將被逮捕處死。並且說:」你今天回家,傍晚時分,有一位外姓親戚來敲你家的門。你剛剛坐下時間不長就會聽見屋外有兩馬相鬥,一個母馬生出三條腿的馬駒,如果你回去的經歷和我說的一樣,你必死無疑。「差役回家後,當晚經歷果然如此,第二天早上就去找和尚,問有無解災方法。和尚說:你離家遠行,可能災禍會減輕一些。差役回家後向上司辭職,說明情況,上司也就同意了他的辭職。差役立即收拾行李準備上船遠行,但是忽然想起有事,因此又返回家中,辦完事回來坐船遠行,船將要到岸的時候,與一人相撞,那人落水而死。差役被捕入獄,官府從報告中早知道他遇此事,便將死罪減緩。徐復聽說此事後拜和尚為師,和尚說:你我的預測方法大致相同,但是一些具體的推算方法我不會告訴你。徐復要求和尚將事情預測的時間告訴他,他想反推一下。和尚說:可以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自己的能力推不出來我也沒辦法。徐復推了一天,結果竟然將和尚推算出來的很多東西反推出來,但是母馬生三腿馬駒的事情怎麼也推不出來。徐復告訴和尚此事,和尚說:你的智慧只有這麼大,不可強求,否則無益。
(二)
吾鄉張君,鹺商子也。幼多病,故不甚讀書,然敏甚,具慧解,書旨皆能領悟。及冠,自覺氣稟甚弱,不願婚娶。一日,在朋友案頭見《大六壬》書,悅之求教。友曰:「我雖知此,不甚精。」遂以大略指示之。張攜歸學習,不忍釋手,復購求他本以為揣摹。聞有秘本,不惜重價,不畏遠道,務羅而致之。不售者,親往手錄。是以其書盈室,多人所不經見者。研精十載,忽大悟曰:「道不遠人,非書所能該。」進束書不觀,亦不肯為人決事。有時自露其機,則無不中。忽謂兄嫂曰:「此宅住不得矣,速往某親戚家借寓,猶可及也。」兄曰:「宅乃祖遺,居此百餘年,豐衣足食,人口平安,有何不美,而欲依親戚家,不為人非笑耶?且遷宅不易,汝勿多言。」再三懇之,兄嫂執不可,張乃哀求其母曰:「十日不遷,兒為大不孝子。必見責於天而受禍也。」其母夙愛憐之,見惶迫之狀出於至誠,諭長子遷居。迫於母命,往覓其戚假宅。戚果非笑之。然其家宅廣人稀,樂親戚之情話,允之。張君迫促速移,上下皆有怨言,若不聞也,督催益急。至九日,母尚在舊宅督理,張突負而趨,言勿驚老母者再。甫至戚家,喘息未定,人報左鄰火發,延及張宅,頃刻蕩然。而張氏之器用財賄無傷也。然後怨者德之。母與兄曰:「何不先言?」張曰:「天機不可預洩,然與先言何異耶?」一日,至其表兄王生家道賀。王曰:「無喜可賀。」張曰:「老兄長郎今科舉孝廉,非大喜耶?」王曰:「弟言諒無謬。既來道賀,必得飲食。家中猝不及備,請往市肆可乎?」張曰可。同往至市,途遇一友,王邀偕往。入肆,飲畢送面來。張曰:「兩碗足矣。何必三?」王曰:「三人也,豈可兩?」張曰:「一人不得食也。」皆舉箸笑曰:「今亦有錯謬時乎?」言次,友家人來報,其母痰作幾危,請速歸。視友乃投箸而去。王曰:「弟毋乃仙乎?我等飯後速往友家探之。」張曰:「無傷,其母痧發,刻已愈矣。」食畢,餘一碗,皆飽不能食。張曰:「賣之可也。」王曰:「何人肯買剩面?」張假筆書條曰:「為官事見官面,虎頭人食此面。」王乃囑肆主曰:「為我賣此面。」肆主笑諾之。果有一人頭汗淋漓入座,急索涼麵,肆主即以剩面與之,甚得。王徐問曰:「君高姓,何如此急急也?」其人曰:「我虞姓,為役所迫往見官,故需涼麵。」速食而去。於是二人偕往友家。友出迎,問其母果發痧,絕而復甦。家人皆外出請醫,二人渴甚,無人烹茶,張曰:「廚有大柿二,亦足解渴。」發尋之果得,分食二人而去。
是年,王生子應大比歸,往候。張君曰:「侄今果中式矣。我有一物遺君。」出匣,封志其固,曰:「捧歸懸之,榜發後啟視。不可預發,致我與君皆速禍也。」王敬謹攜歸,榜發拆視,內貯全榜一紙,報捷者來出錄,比對無一誤者。未幾,張君疾作日甚,表兄盧翁雖市井中人,而樸誠方正,來視疾曰:「惜弟天生才智,不習正業,用心於無益之地,耗損心血成此危症,亦自悔乎?」張笑曰:「命之修短,天也。知數固死,不知亦死。與其昏昏,何如昭昭耶?」盧曰:「人雖傳弟知未來事,是或可信,豈能洞見肺腑?」張曰:「弟請為兄決之,兄稍迴避。」乃執筆操算,作單以匣封固,謂盧曰:「兄攜回,晚開之。」盧如其言,歸肆貿易,夜核帳後開封,則是日出入總帳一紙,釐毫不誤,盧乃服,來謂張曰:「弟能如是,豈非仙乎?何以仙亦有疾,是所不解。」張曰:「仙則不能,惟六通已得其二,惜知之晚,而又自執其能,不得精進,以結內丹。天乎!假我數年,即成道矣。無如數盡於某月日。從此長別,不亦痛哉。」相向而泣,至日果卒。薌厈曰:書自聖經至雜藝,載當然而不載所以然。惟博聞強記,則左右逢源,一旦豁然貫通矣,小道可觀,其張君之謂乎。然由一藝而追其極,皆道也。所患者
自執其能而止,此張君之所以悔乎?
(三)
《客窗閒話》裡的二則六壬故事(載於該書第八卷)海昌張端林,父為雲南尉,卒於任。端林迎父櫬歸,道由湖廣,米價甚廉,以宦囊所有糴八百石,舟運入豫。江值大風,望船多處收泊。至一村落,四面皆河,客舟環泊,中有一大家,高其閈閎,厚其牆垣,門前停舟更密。端林登岸散步,偶入酒肆,沽飲獨酌,聞人議論卜者粱翁,知人過去未來事,言休咎,其應如響。端林就客問之,始知即大宅內之人。遇異傳,以大六壬著名,問卜無須開口,即知所事,因此起家巨萬。近以年老,每日只賣十二課,須黎明至其家,與掛號者清錢百文,課金一兩,得列簿內,則得卦。遲則掛號不及,即不得預。人爭趨之,有不遠千裡而來候教者,故門前舟常滿也。端林亦起意問卜,次日齎銀錢入其家,門房內設櫃,掌柜者系其親戚,收儀登號。及端林去,十二數已滿,強之增添,則曰,「非翁自主,不敢私加也。」乃特簿邀十二客入內,端林隨入觀之,登堂入室,室中陳設精雅。有老翁年近八旬,帶四品冠,據案上坐,前列牙籌一筒,兩旁設四小兒,各具筆硯,其徒四人伺應書單,前後坐椅環列。客入,翁起讓坐,客各就位。掌柜人開簿唱號曰:「第一號某客,請抽籌。」客抽送翁前,翁觀籌掐指,謂其徒曰:「某客得某時,因某事問,課主何吉兇。」徒舉筆照錄所斷,皆合來意,無一爽者。十二課次第畢,客亦陸續退出。端林目注神疑,忘其進退。翁忽謂曰:「遠客不及入號,老朽合送一課,以盡地主之誼。足下姓張,從滇南來耶?」端林曰:「然,何以知之?」翁曰:「足下坐於離宮,正時屬午,度值張星,我故知之。今日乙卯三傳,申、酉、戌為日之財官,值貴神虎常玄,夫白虎兇神同官,爻為有官之尊屬,舟中合有父棺。戌為地獄,生前曾為司獄之官。太常為米麥,附酉金而兼連茹,當帶有稻米。兩金重四,其八百石乎?寅甲一衝,箕星動矣。明日寅時轉西北風,大順,未傳為地,足與卯作合,應十二月之卯日到籍,其米不但不得價,且顆粒全無,緣財入玄武耗散之手,盡化為三傳之鬼矣。足下其慎之。」端林得課回舟,果於五鼓得順風,揚帆而進,於臘月二十六日己卯,抵邑之王家橋。敗歲之際,無暇安葬,泊舟處有姊夫陸某,米客也。借其閒地權厝父棺,因思米運入家,宗族強借可虞,不如近就姊家,以寄於棧,端林奉母回城度歲,歲朝往賀姊家,叩關而入,其姊對之號泣曰:「爾姊夫虧客貨千餘金,上年爾所寄之米,被客強起去。姊夫無以對爾,今不知遁於何處。」端林憶及粱翁之課,慨然曰:「數已前定,果無可逃。姊毋惶急,忝在至親,米價不必計論矣,我為尋訪姊夫歸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