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大氣中等離子體奇特行為揭示有助在地球上開發核聚變反應堆

2020-11-29 和合承德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愛爾蘭和法國科學家表示,他們首次使用太空和地面設備,對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發出的無線電脈衝進行成像,對等離子體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有了更多了解,這有助於在地球上開發更安全、清潔和高效的核聚變反應堆。

  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物質都是固體、液體或氣體,但宇宙間最多的是等離子體,太陽也由等離子體組成。

  儘管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物質形式,但等離子體仍然是個謎——這主要由於它在地球上非常罕見,人們很難研究它。而太陽是一個全天然實驗室,有助科學家更好地研究等離子體在極端環境下的行為。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和都柏林高等研究院(DIAS)的博士後研究員艾琳·卡利領導了這一國際合作研究。他解釋說:「太陽大氣是極端活動的溫床,其中等離子體的溫度超過100萬攝氏度,粒子的行進速度接近光速。光速粒子發出明亮的無線電,所以我們能用大型射電望遠鏡準確監測等離子體的表現。」

  研究人員用法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對太陽進行了觀測。然後,他們將無線電觀測結果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觀測臺上的紫外線攝像機提供的觀測結果結合起來,證明太陽上的等離子體可以發出無線電光。這是他們首次使用太空和地面設備對等離子體發出的無線電脈衝進行成像,並準確了解等離子體在太陽大氣層中如何變得不穩定。

  研究人員稱,研究等離子體在太陽上的行為,可以與它們在地球上的表現進行對比。科學家目前正著手建造磁約束核聚變反應堆,比我們目前用的核裂變反應堆更安全、更清潔、更高效。

  DIAS教授和該項目合作者彼得·蓋勒說:「唯一的問題是,核聚變等離子體極不穩定,等離子體很難保持在穩定的能量生產狀態。通過研究等離子體在太陽上如何變得不穩定,我們可以了解如何在地球上控制它們。」

  總編輯圈點

  等離子體,神秘又普遍。它是一種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形態,佔宇宙物質總量的99%以上。我們熟悉的太陽,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在太陽內部,也一直發生著核聚變,源源不斷釋放能量。等離子體的研究非常複雜。這次,人類了解到等離子體在太陽大氣中如何變得不穩定。當然,我們最想知道的是,如何能讓等離子保持穩定的能量生產狀態,從而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夢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恐怕還得繼續向宇宙求索。

和合承德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註明「來源:承德日報」、「來源:承德晚報」、「來源:和合承德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承德日報社和和合承德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和合承德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未註明「來源:承德日報」、「來源:承德晚報」、「來源:和合承德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相關的法律責任。

3.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與和合承德網聯繫。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年輕核科學家14歲建造核聚變反應堆(全文)
    他14歲時完成製作了核聚變反應堆,17歲時手工製作了一臺核武器探測儀,並獲得了英國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這位全球最年輕的核科學家,成為了核物理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這一切只是開始,之後泰勒便展開了史詩般的科學冒險:他將自家的車庫改造成一個能發夜光的神秘之所,專門用來存儲火箭、金屬和能爆發神奇能量的液體;他還萌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奇思怪想,如希望能找到利用中子去克服諸如癌症和核恐怖主義這些現代頑疾的新方法;他甚至在十四歲那年建造了一個能讓原子在上億度等離子體芯中發生聚合的反應堆,事實上,他可算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核聚變成功者。
  • 俄羅斯科學家正研究熱核聚變「失控」電子輻射特徵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的科學家們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強電流電子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研究了熱核聚變過程中形成的「失控」電子的輻射特徵。研究人員確定了不同輻射器中電子輻射的光譜角特徵,並開發了一種可靠的識別方法。結果發表在《JETP Letters》期刊上。
  • 新研究有助揭示日冕溫度遠高於太陽光球表面溫度之謎
    新研究有助揭示日冕溫度遠高於太陽光球表面溫度之謎 來源:新華網 • 2019-11-15 14:26:09
  • 韓國人造太陽創下奇蹟!1億度高溫維持20秒,打破我國保持的紀錄
    在核聚變研究領域,我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曾經我國東方超環所保持的世界紀錄是一億度高溫下運行了10秒,而現在這一紀錄被打破,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了奇蹟,成功將高於1億度的等離子體連續運行了20秒,消息一經公布立馬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一毛錢不到,會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全世界的電都接近免費了,一度電一毛錢都不到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這種美好的願景真的有可能實現嗎?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一下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核聚變核聚變是什麼?
  • 核聚變伸手可及?
    本報訊 據1月29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最近在美國加州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in Livermore所作的實驗使得研究人員距離慣性聚變點火(這是加溫並壓縮一種燃料的策略,它可使科學家們在未來掌控核聚變的強大能量
  • 流浪地球中的氦閃還有太陽發展變化的原理有什麼奧秘?
    全文偏長,預計需要10分鐘閱讀太陽的的結構分成日核、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4個部分,只有日核在進行核聚變。輻射區密度極高且不對流,所以像一道屏障阻礙了核心與外界對流區的物質交換,外部的氫自始至終無法進入核心參與聚變。所以,核心的氫不斷被轉換為氦。目前,日核的元素構成為33%的氫,65%的氦,與太陽表面有著明顯的區別。
  • 1.5億℃,新一代「人造太陽」有多牛?中國未來將捧起能源聖杯
    其實這個能源聖杯一直都伴隨著我們,它就是天上的太陽,太陽發光發熱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人人所知的核聚變反應,但是人類想要自己親手掌握核聚變反應卻很困難。 因為對於太陽來說,它所包含的質量非常巨大,有30萬個地球,其中包括了10^57個質子,而且更為可怕的是,其中10%的質子都被引力限制在了太陽非常小的核心內。
  • 太陽的宿命是什麼樣子的?會爆炸麼?
    那太陽內部到底是在燒什麼呢?最早有人猜是燒煤了,結果有人真的算了算,結果發現如果太陽是燒煤的,那壽命可能只有幾千年。後來,在一幫粒子物理學家們的努力之下,終於搞清楚了恆星內部的燃燒機制,也就是核聚變。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想搞清楚太陽內部的情況。太陽起源於星雲物質的引力坍縮。引力使得太陽核心的壓力變得很高,同時溫度要飆升,這個溫度大概可以達到1500萬度。
  • 太陽對於人類極其重要,那太陽上有生命跡象嗎?
    太陽上沒有發現有生命跡象,太陽表面溫度約六千度,內部溫度越來越高,中心溫度可達到一千五百萬度,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命,最高也只能承受百度左右的高溫。當然在很多科幻小說裡,很多恆星上也存在著生命,這就不是我們所討論的了。
  • 由於太陽一直在變亮,地球可能會成為第二個金星!
    由於太陽一直在變亮,地球可能會成為第二個金星,變成溫室行星!自地球形成以來,就一直享受太陽為其提供的能量,從而造成如今地球生機勃勃的景象,對此地球文明從古至今對於太陽都有非常特殊的情感,覺得我們一切都是太陽的恩賜,然而隨著文明進步,人類正式步入科技發展時代,通過技術手段讓我們知道,在太陽內部,因為氫的核聚變不斷產生氦,加上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並沒有達到點燃氦的核聚變,導致這些物質在太陽內部聚集越來越多,造成太陽內核殼層加厚
  • 宇宙最奇特行星,體型超大,能量恐怖,卻不屬於任何星系
    在茫茫宇宙當中,存在著數不勝數的行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們都知道,圍繞著恆星運轉是所有行星的共同特徵,就像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運轉一樣。
  • 地球有磁場大護盾,能在幾萬公裡外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的破壞
    地球是一個生命星球,它和其它很多行星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地球有強大的磁場,也就是說地球內部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磁場的存在或許才是一個星球是還口有大氣層的關鍵所在。火星上也有稀薄的大氣層,據科學家分析,火星在很早時期也和地球一樣,有厚厚的大氣層,原因就是火星也有磁場的存在,這也是科學家為什麼很重視火星的原因,因為有了磁場,未來人類移民才有可能。
  • 太陽突然打了一個大「噴嚏」,科學家:地球或會斷網
    太陽突然打了一個大「噴嚏」,科學家:地球或會斷網?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到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太陽掛在天空上,仿佛是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其實太陽對人類的影響作用,不僅僅只是在白天,為人類提供照明,更多的是人無法想像的。可同樣的,正是因為太陽對人類的作用實在太過強大,這也導致的人們不能沒有它。
  • 科普文章《未來的太陽會是木星嗎?》
    賀俊傑/文木星將來會變成太陽嗎?這是個科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木星會在三十億年至五十億年後,會變成一顆小太陽。有一半的科學家,否定這種說發。他們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用三十億年的時間,現有的木星,很難達到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壓力。
  • 40億年前,太陽系存在3個地球,為何現在只剩下一個?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在目前的太陽系乃至整個可觀測宇宙裡,地球都是唯一存在智慧文明和海量生命的星球,且在人類目前能勉強覆蓋到達的太陽系裡,地球的空間位置和宜居程度也是最好的,臨近的月球和火星以及太陽系其他星球,都需要進行長時間改造才能讓人類在上面生存,所以說「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並不是空話。地球真的是唯一的嗎?
  •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太空冷到不行,為何太陽光照到地球卻能變熱呢?
    有的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太陽光是經過太空照射到地球的,為什麼地球沐浴在太陽的光澤下非常的溫暖,太空卻依然那麼的寒冷呢? 為什麼太空中那麼多正在「燃燒」的恆星,溫度卻沒有絲毫的上升,永遠處於絕對零度的狀態呢?
  • 如果將盾牌座UY放到距離地球20光年的區域,我們能看到它嗎?
    如果我們只考慮盾牌座UY的表面物質密度,我們可以和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來對比一下,地球海平面的大氣密度約為每立方米1.3公斤,是盾牌座UY表面的322萬倍。而在地球100公裡的高空,平均空氣密度為每立方米0.00052克,與盾牌座UY表面的物質密度相當。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盾牌座UY表面的物質分布是多麼的稀薄,幾乎達到了地球與外太空過渡階段的地步。
  • 46億年了,為什麼太陽還沒有燃燒完,內部究竟是什麼燃料?
    但是在太空環境當中是根本就沒有氧氣存在的,太陽卻依靠內部的反應也燒了幾十億年,很明顯這和地球上物質燃燒的條件是完全不相符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太陽會持續的發光發熱進行的並不是燃燒反應,而是在進行核聚變反應,這不是一種化學上的變化而是物理變化,和在地球上有氧氣情況下產生的,燃燒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