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太空冷到不行,為何太陽光照到地球卻能變熱呢?

2020-11-30 騰訊網

有的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太陽光是經過太空照射到地球的,為什麼地球沐浴在太陽的光澤下非常的溫暖,太空卻依然那麼的寒冷呢?

為什麼太空中那麼多正在「燃燒」的恆星,溫度卻沒有絲毫的上升,永遠處於絕對零度的狀態呢?

溫度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的一個物理量,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分子平均動能的一個水平,也就是說分子之間的熱運動越劇烈,則溫度是越高的。

那麼絕對零度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絕對零度是最低的溫度,也就是溫度的下限值。我們結合溫度的定義就知道,當物體的分子不存在動能的時候,則為絕對零度。但絕對零度其實是一個理想的理論值,物體永遠是存在勢能的,也就是說溫度只能無限接近絕對零度。

然而,從概念上來看,溫度是沒有上限值的,所以-270.15℃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在空間所留下來的熱輻射,值為3K,接近絕對零度。而太陽表面的溫度是6000℃,太陽中心的溫度則為1500萬℃,中子星的表面溫度為1000萬℃,但是內部核聚變所需的溫度高達幾億攝氏度。在宇宙中我們很有可能找到溫度更高的天體,理論上來說溫度是沒有上限的。

那麼熱是如何傳遞的呢?

為什麼恆星核聚變的溫度這麼高卻無法傳遞給太空呢?這涉及到了一個熱傳遞的概念,熱傳遞包括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主要是溫差所引起的熱能傳遞的現象。

在太空中,主要涉及到的熱傳遞是熱輻射。

所有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能夠輻射電磁波,物體的溫度越高,則能夠輻射出的鞥能量就越大。一般來說,熱輻射是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線來傳播的。此外,熱輻射在傳播的時候是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質的,所以熱輻射是太空中唯一一種熱傳遞方式。

真空

我們知道太空是處於真空的狀態,不僅沒有氧氣,太空中的物質密度也都非常之小,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宇宙密度和地球的密度,宇宙的密度為1*10^(-28) 千克/立方米,但是地球的密度卻有5507.85千克/立方米。與地球相比,宇宙可以說是空無一物。

雖然熱輻射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但是太空中的粒子實在是太少了,分子也無法運動起來,所以太空就只有當初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留下的一點熱輻射,是 2.72K。

地球的溫度

地球的密度比宇宙大很多,所以地球的原子和分子可以受到熱輻射的影響,分子的熱運動加劇,導致整個地球的溫度升高。

那為什麼地球的溫度卻不會流失,能一直保留在地球呢?這個秘密是大氣層,大氣層就像一層保溫膜一樣。

在白天的時候,太陽的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層到達地球的表面,地球內部的粒子活躍運動,溫度就增加了。到晚上的時候,地表則開始向外輻射熱量,這些熱輻射主要以長波輻射為主,無法通過大氣層,所以地表的熱量喪失不會很嚴重。

所以地球和宇宙最大的差別就是粒子的密度,這也是導致溫度存在差別的主要原因。

小結:

為什麼太陽光通過宇宙輻射到地球,地球變熱了,宇宙卻沒有呢?這涉及到溫度和熱傳遞的概念。太空中只有一種熱傳遞的形式,就是熱輻射,因為它可以不經過任何介質。但是由於宇宙的密度實在是太低了,密度為1*10^(-28) 千克/立方米,也就是說粒子之間的距離非常遠,熱輻射無法讓它們劇烈運動起來,宇宙間的粒子相當於沒有動能和勢能,因此是處於絕對零度的狀態。

而地球上則有粒子可以接受太陽的熱輻射,此外大氣層還有保溫的作用,能夠確保地球的溫度不會流失。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

相關焦點

  • 宇宙溫度低到零下270度,為什麼到達地球的太陽光反而變熱了?
    太陽系之所次平凡,那是因為它誕生了生命星球地球,而地球又後來又隨著人類的誕生升級為文明星球。那麼地球為什麼能夠誕生生命?能夠誕生智慧生命人類,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個重大功臣,它就是我們白天可見的太陽。雖然我們經常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誕生,但是往更深層來看,沒有太陽提供的光和熱,液態水不會形成,各種生命所需要的物質不會形成,自然也不會有人類的誕生。
  • 金星在地球與太陽之間,為何夜晚能看見,此圖讓你秒懂
    金星大家最為熟悉,是一顆類地行星,其質量與地球類似,直徑1.2萬公裡,地球為1.3萬公裡,也相差不大,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金星的位置如上圖,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地球白天那一面被太陽光掩蓋自然看不見,但是黑夜那一面又在背面,現實中怎麼又看到了它呢?如果完全按上圖排列確實看不到,現實中並不總是如此,地球自轉有傾斜,太陽,地球,金星的三者位置在一定區域足以讓人們看到金星。如上,這是地球與太陽,以及它們之間的金星在某一時刻的相對位置圖。面對我們的是地球夜晚的區域。
  • 太空看地球是什麼體驗?2020最美地球照震撼來襲
    在剛過去的2020年裡,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與往年一樣拍攝了大量地球照,美國宇航局NASA詹森航天中心從中精選出20張,非常驚豔!1.古巴與巴哈馬國際空間站沖天爐窗口外,進步號貨運飛船和太陽能板強行入鏡,古巴與巴哈馬群島鑲嵌在美豔的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上。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域的青綠色與公海的深海色形成鮮明對比,尤為引人注目。
  • 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11月2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利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洛厄爾發現望遠鏡(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 LDT)所收集到的數據,揭示了已知的第二個「迷你月亮」的部分特徵。通過研究,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迷你月亮」的自轉速度和軌道特徵,證明其是一個自然天體,而非人造的太空垃圾殘骸。
  • 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
    地球繞著地軸自轉,朝向或背離太陽,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我們還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是365天多一點,也就是一年。但是我們往往會錯誤地認為太陽是靜止不動的。實際上,太陽是不斷運動著的。為了跟得上橫穿太空的太陽,它的行星和行星的衛星也需要長途跋涉。首先,太陽和地球一樣,也會自轉。其次,天文學家認為太陽會脈動,它的體積有節奏地脹大、縮小。
  • 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一樣大,若在月球上看地球有多大?又有多亮呢
    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天體之一,除了太陽之外,它也是我們目視所能看到的最亮的天體,看上去它的視面積和太陽差不多,但其實它的體積和太陽差遠了,是因為它距離地球非常近,平均只有38萬公裡,而太陽距離地球卻遠達1.5億公裡。
  • 如果太陽是藍星,如果有冥王星那樣遙遠,地球還是那個地球嗎?
    例如,地球的平衡溫度遠低於水的冰點,但由於溫室效應,實際溫度要高得多。但是平衡溫度可以提供一個不錯的估值,因此,在這裡我將使用它來給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數字。圖解:藍星是質量至少是太陽3倍以上的恆星。恆星的顏色來自其溫度。最冷的星星呈現紅色,最熱的是藍色。不管一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0倍還是150倍,它在我們的眼中都會呈現藍色。圖中為星群梅西耶47中的藍星。
  • 幾十億年後,火星可能成為另一個「地球」,而地球將變為「金星」
    古時候,人們認為恆星是永恆的,但是現在人們看來,它和人一樣不會永遠存在,恆星的毀滅就意味著地球的毀滅,至少目前來看我們的太陽是處於穩定狀態的。我們知道,恆星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雲生成,在這一時段內,恆星內心的熱核反應區中氫持續地轉化為氦。
  • 日食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光,水星金星也會擋住太陽,它們擋了會怎樣
    我們都知道月球可以擋住太陽光,這是由於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就是日食,但是水星和金星也都在地球的軌道以內,它們有時候也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那麼為什麼它們就沒有擋住過太陽光,發生水星和金星造成的日食現象呢?
  • 金星將從地球和太陽之間穿越
    金星是距太陽第二遠的行星,也是繼太陽和月亮之後地球天空中第三亮的天體。為什麼它有時被稱為「晨星」和「昏星」?最近幾天如何在天空中找到金星?讓我們來看看吧。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首先意識到了啟明星和長庚星是同一個天體。02金星周期從以地球為中心的角度來看,金星的運動有非常明顯的節奏。在8年的周期後,金星、太陽、地球和群星會再次處於相同的相對位置。
  • 太陽表面溫度非常高,光照整個太陽系,為何太空溫度一直零下?
    太陽照亮了整個太陽系,為何太空溫度還是零下,看完你就明白了太陽是位於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恆星,眾所周知,太陽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太陽去運動,太陽系是一個天體大家庭,他們以各種方式的互相作用,由8顆行星組成了這個家族的主要成員,每顆行星都保持自己圍繞太陽的軌道,以及一系列圍繞每顆行星旋轉的衛星
  • 4日地球離太陽最遠,天氣為何越來越熱?
    新華網天津7月3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7月4日16時,地球過遠日點。這一天地球離太陽最遠,是一年裡看到太陽「最  · · ·· · · ·  · ·  ·  小」的一天,也是整個地球得到太陽能最少的一天。
  • 地球四季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和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係嗎?
    其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地球人幾乎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為一年,然而,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看上去的正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太陽的位置就在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 那由於這個焦點和橢圓形的中心點並不是一個點,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會出現遠近之分。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
  • 太空人在太空遇難後,屍體為什麼不能運回地球?只能進行太空葬禮
    為什麼堅決不能從太空運回地球呢?  屍體難以收集  1967年,美國原計劃2月21日發射土星IB號運載火箭,執行第一次阿波羅太空船載人環繞地球軌道的飛行任務,為了確保飛船已經為發射準備就緒,於1月27日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進行例行測試。
  • 作為一顆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的真實面貌居然一直很難看到
    然而對金星的考察非常困難,作為一顆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的真實面貌居然一直很難看到。地球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從天空看一目了然,最多只是漂浮著一些水蒸氣形成的雲,而金星則完全被封閉在極厚的雲層中,從太空看金星什麼也看不見,在沒有看到金星的內部情況時,曾經猜測金星很可能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的星球,這種神秘感一直保持到人們用太空飛行器抵達金星,並且運用多種技術穿透了它的雲層之間。
  •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據悉,黑碳氣溶膠對可見光和部分紅外光譜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它在大氣中的各種化學和光化學反應、非均相反應以及氣粒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強等研究人員指出,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方面。直接影響指大氣中的氣溶膠粒子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出的長波輻射,從而影響地球與大氣間的輻射平衡。
  • 月球離地球越來越遠,地球自轉周期或延長到30天,為何會這樣?
    筆者:三體-小遙太陽東升西落,地球每天上演著不同的故事,大海也有潮漲潮落的過程,億萬年來滄海桑田,一切都值得我們觀察和研究。在此過程中,人們發現大海的潮汐作用十分有趣,並且試圖通過深入的研究找到其中的奧秘,好在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太空鳥瞰地球:月平線上升起新月形地球
    北京時間2月23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地球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藍色小圓點。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無數的衛星和探測飛船,當這些探測器從太空中回眸地球時,它們看到的地球形象要麼是一顆小小的藍色彈珠,要麼是一彎新月,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地球形象,這都讓地球人真正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家園。
  •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發生了!
    要知道,地球就曾遭受到一次行星的撞擊,那次撞擊導致地球上超過九成的生命滅絕,其中就包括咱們熟知的恐龍。撞擊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擋住了太陽光,讓地球溫度急劇下降,進入了漫長的冰河時期。正因為如此,大夥現在一聽行星撞地球就會聞風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