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聞名的頤和園裡,有一處從未對外開放過的地方,它的位置偏僻隱蔽,位於一座四面環水的小島上。為了便於交通,小島和陸地間修了一條長堤。島上有一座兩層中式小樓,依稀掩映在綠樹間,門庭清幽,花木扶疏,這就是藻鑑堂。藻鑑堂雖在頤和園公園裡,卻不歸公園管轄,新中國成立後就一直作為機關內部招待所使用,不對外開放。這裡曾是中國畫研究院的所在地,是中國國家畫院的發祥地。這處神秘的別館,一度變成了名師大家寄跡書畫之地、嘯歌觴詠之所,這樣,藻鑑堂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頤和園西南湖中藻鑑堂所在的小島
是40年前的往事了,1979年一個蟬鳴幽靜的夏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葉劍英,公餘之暇到藻鑑堂垂釣休憩,無意間遇到了在這裡搞創作的畫家們。葉帥以「魚叟」自喻,留下了「畫家魚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寫意濃。清代興亡昨日事,匠心鉤出萬山松」的詩句。落款題:「請四市三省畫家指正 葉劍英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這首詩,後來收入《葉劍英詩集》,題目就叫「藻鑑堂贈畫家」,這算是現代藝苑的一段佳話了。
從1979年到1984年,從中國畫創作組到中國畫研究院,大約有四年多的時間,無數畫苑名家都在藻鑑堂留下過印跡,如李可染、劉海粟、朱屺瞻、葉淺予、吳作人、關良、蔣兆和、謝稚柳、陸儼少、亞明、黃胄、黃永玉、黎雄才、李苦禪、吳冠中、何海霞、關山月、程十髮、宋文治、方濟眾、王雪濤、梁樹年等,還有不以書畫名世的張伯駒、趙丹等,可謂燦若星辰,極一時之盛。有人說當年的藻鑑堂是中國畫的創作中心,代表了那個時期畫壇的最高水平,此話絕非虛譽。可以舉幾個硬數字,以見一斑:中國畫研究院在藻鑑堂的四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數以萬計的禮品畫、陳列畫和出口畫等創作任務,還為國家收藏了近4000多幅珍貴藏品,作者都是極一時之選的名家,這些作者現在大多已去世了,其珍貴難再。
藻鑑堂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是清漪園時期重要的點景建築。與昆明湖上的治鏡閣、南湖島鼎足而三,象徵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乾隆皇帝有《昆明湖泛舟至藻鑑堂》詩,「視事餘清暇,昆明一泛舟。棹穿錦繡浦,堂據鳳麟洲。到此暑何有,於焉興每留」。乾隆時期的藻鑑堂老建築,早已毀於英法聯軍之役。啟功先生在《啟功韻語》裡,有一組 《藻鑑堂紀事詩十二首》。詩前序文介紹了藻鑑堂的歷史,「頤和園西南角有藻鑑堂,前有石鑿方池,殆堂所由名也。堂構已拆,改建小樓,妖姬曾居之,蹄迒可辨。今改招待所,一九七九年酷暑,餘借寓數日,苦蚊不寐,口佔短詠。」所謂「石鑿方池」,就是乾隆時期藻鑑堂的遺蹟。
通過這組《藻鑑堂紀事詩》,我們可以了解藻鑑堂的歷史風物,追想畫家在藻鑑堂生活的情形。限於篇幅,不便全抄,選錄幾首看看:
佛香高閣暮雲稠,雨後遙青入小樓。
咫尺昆明無路到,真成廷尉望山頭。
人巧天工合最難,匠心千古不容攀。
宜晴宜雨宜朝暮,禁得遊人面面觀。
舊鑿方池跡已荒,心成邃宇樹千章。
凋零帷薄依稀在,過客尤窺武媚娘。
滿池秋水納秋晴,石欄臨流韻倍清。
暫豁雙眸貪遠眺,偏聾左耳任蛙鳴。
昆明池映甕山阿,秋月春花閱幾多。
今日午晴逢我倦,松風無語水無波。
歲月不居,40年過去了,花樹微茫,朱欄寂寞。藻鑑堂裡還有多少當年的痕跡可尋呢?恐怕連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不多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