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有自己的所特有的宗教生活,其中擘餅禮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儀式。擘餅禮的前身,是耶穌在受難前夜,他同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晚餐,席間,耶穌拿起餅擘開分給十二門徒,然後和門徒同喝一杯葡萄酒,餅和酒分別代表了耶穌的身體和血。耶穌這樣做,是希望門徒以後以此來紀念他的犧牲。後來,門徒就在等待耶穌再臨的日子裡,一面傳福音,一面在家擘餅祈禱,把擘餅固定成他們的宗教儀式。
其實猶太教也有逾越節吃無酵餅的習俗,表明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開始了新生活,不再受到埃及人的奴役。逾越節原本就是為了紀念離開埃及之後新生活的開始,意味著根除一切的舊汙穢。而在猶太人眼裡,酵象徵汙穢,吃,是把食物消滅,吃無酵餅就意味著根除了汙穢。
耶穌和門徒過節,也是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門徒在這個時候代表的是人類,因為此後門徒會把基督的福音傳遍全世界。門徒吃了餅喝了酒,就代表為全人類以基督的身體和血贖罪。但是,在基督教中,逾越節和酵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比如在擘餅分吃這個禮儀中,酵象徵偽善說教。
然後,這個擘餅禮的進一步發展,就變成愛筵,也叫做主的晚餐。因為門徒聚居在一起,無分貧富,財物共用,在同享一個餅之後還一起吃飯,過著親如一家的生活。「主的晚餐」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有感謝祭的意思,所以主的晚餐也可以認為是信徒感謝主耶穌基督的救贖之意。
擘餅禮是基督教極為重要的宗教禮儀,時至今日,天主教的領聖體儀式和新教的聖餐儀式都是根據這個擘餅禮發展而來的。但是在教會成立不久,就有教徒忽略了這個禮儀的原本意義。
擘餅禮紀念的是耶穌受死,而且提醒信徒要進行自我省察罪愆。但是,有些信徒卻為了顯示自己的經濟富裕,在這個禮儀上大吃大喝,酒足飯飽才罷休,而一些信徒卻只能在一旁看著他們進行饕餮大餐。這已經破壞了愛筵原有的意義,幸而保羅及時阻止了這個壞風氣的蔓延。他寫給多林哥教會的信就說明了這一點,先是重新講述耶穌擘餅的規矩,並且強調擘餅之前要認罪悔改。
「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吃喝自己的罪。」這個壞頭主要是多林哥教會的某些信徒行為,所以經過保羅的嚴肅對待,很快這個越軌行為就絕跡了。聖餐儀式象徵了跟基督一體,保羅在鞏固聖餐禮,制定規章和教義方面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這個聖餐禮在2世紀的時候就已經代替了猶太教的逾越節筵席,並且普遍為各教會遵行。聖餐禮的內容慢慢的也變得豐富起來,比如增加了捐款救濟貧困的內容,還有在聖餐之後,信徒彼此間要互相親嘴祝福對方平安。這也是重新恢復愛筵的意義。
但是,教會作家或者教父也會對聖餐禮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克雷芒認為只有教會的領袖主持聖餐,餅和酒才有除罪的效能,這樣的話,聖體的價值在於主持者。而有些教父會給聖餐添加神秘色彩,比如認為聖餐是「不朽的藥,能使我們不死,而且能永遠活在主裡。」
聖餐禮的規範過程是這樣的:主席拿來餅和摻水的一杯葡萄酒,奉聖子、聖靈的名向天父獻上讚美。主席要為我們這些人配領受餅和酒而獻上很長的感謝,禱告結束時全體會以『阿們』來表達誠心贊同,然後那些被稱為執事的人將那經過祝謝的餅和酒分給每個出席的人。缺席的人也可以將他應得的那一份讓別人帶給他。
怎樣的人才可以領受聖餐食物呢?是相信耶穌,並且經過洗禮洗去了罪汙,也按照耶穌的命令生活的人才可以領受。 信徒不能把餅和酒當成是普通食物來接受,而是要知道食物是耶穌的身體轉化而來,靠著他,信徒的身體和血才可以得到滋養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