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位敢直言犯上的好官:不曲意奉迎,為民請命不怕丟命

2021-01-20 白乙笑談

做官不難,難的是做個敢直言犯上、真心為民的好官。北宋的蘇軾正是這樣一位好官。

自古做官的人都慎言,生怕禍從口出。敢直言犯上的人,要麼是傻,要麼是楞,要麼是正。以「百年第一」的成績考中進士的蘇軾當然不傻、不楞,但因他太正,一生都奉行「利民」、「仁民」的為官之道,所以他常做「直言犯上」之類的「傻事」,以致經常被貶,難安於朝。

譬如,當朝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時,極賞識蘇軾的神宗皇帝向他徵詢「方今政令得失」的意見,他竟毫不避諱,直言當前時弊,建議推行新法不應「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他的話,自然冒犯了王安石,結果是給他「小鞋」穿,任他做了個有諸多瑣事纏身的「開封府推官」。王安石是想要讓他「困之以事」,不再有餘暇對他的新法說三道四,當然,若蘇軾的才華從此被埋沒,不能建功出頭,更是他所樂見。可惜金子在哪都發光,胸懷錦繡、有貫世之才的蘇軾,處事「決斷精敏」,反「聲聞益遠」。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蘇軾有了這次「犯上」的教訓,應更懂得慎言,明哲保身才是。但他剛任開封府「推官」不久,竟又幹了一件更大的「直言犯上」的「傻事」,因他這次「冒犯」的是皇上。

熙寧三年元宵節,皇帝詔令開封府購買浙江的燈,「且令損價」。這顯然是一種「亂攤派」,最終損害的自是老百姓的利益。若是懂明哲保身的官,哪怕心裡不滿,恐怕也會照辦,反正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錢。但一向關愛民生、深知百姓生活疾苦的蘇軾卻不幹,他竟「上疏」向皇帝直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

為滿足「耳目」之玩樂,卻奪百姓生存「必用之資」,蘇軾這番「直言」,其實已頗含指責之意;最後他還說什麼購燈雖小事,關乎的卻是民生大事,竟建議皇帝收回成命。自古皇帝一言九鼎,皇權威嚴不容侵犯,誰有絲毫不敬,都可能丟命。蘇軾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但他仍義無反顧,為民請命,說明他真的是心繫民生,以民為重,為此不惜丟「烏紗」,掉腦袋。

好在神宗一向很賞識蘇軾,也還算是個開明的皇帝,所以他並不怪罪蘇軾的冒犯之言,也聽從了蘇軾的建議,下詔取消了這次「亂攤派」行為。皇帝此舉,對那些原想奉承討好的權臣,卻是一記無聲的耳光;也就是說,蘇軾向皇帝「直言」,讓皇帝收回成命,卻無形中得罪了那些充滿諂媚之態、建議下詔購燈的權臣。

官場有時就這麼複雜,敢直言,就難免得罪人。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軾後來被構陷捲入「烏臺詩案」,坐了103天牢,差點被殺頭,並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貶官生涯,顯然與他平素「直言」,得罪諸多明裡暗裡的「政敵」,有著很大的關係。

古語云:「官字兩張口,可仰吞國脂,俯噬民膏,亦可上護國器,下哺黎民。」要做什麼樣的官,關鍵看人的選擇。蘇軾顯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並為這選擇義無反顧。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北宋的蘇軾,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

相關焦點

  • 曲意奉迎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曲意奉迎,見「曲意逢迎」。出自:清·採蘅子《蟲鳴漫錄》:「雖曲意奉迎,動輒得咎,人鹹不平。」近義詞有:曲意承迎、曲意迎合,曲意奉迎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違心討好人。曲意奉迎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曲意奉迎(qǔ yì fèng yíng)成語釋義:見「曲意逢迎」。
  • 做人不需要曲意奉迎,學會共情式溝通,你也會成為一個討喜的人!
    人生在世,不過三萬多天,整天忙於交際應酬,會讓你透支身體,刻意的去曲意奉迎他人,會讓你覺得很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接觸各形各色的人群,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是人生的一大難題。人都喜歡獲得,但得不到的時候,會覺得痛苦;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誰都不放下,只會讓關係變得很僵;人都有自尊心,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要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人都不喜歡被指責,那麼你諒解別人了嗎?
  • 「北宋五鬼」都是誰?他們為何被稱為五鬼?
    北宋是歷代皇朝最有錢的,據分析宋朝的財政收入每年1.6億兩白銀,即便在北宋滅亡以後,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朝依舊能達到年收入1億兩白銀的數字,稱之為最富有的皇朝一點不為過。但因為北宋太有錢了,再加上宋朝歷代國君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導致武將毫無地位,軍事荒廢,先後向少數民族稱臣,連皇帝和家眷都被俘虜,受盡屈辱,所以宋朝也是最屈辱的皇朝。
  • 北宋宰相、科學家蘇頌立身為官之道
    其實,蘇頌首先是一位大臣,是北宋王朝的高官,官至宰相。蘇頌博學多能、勤政務實,堪稱模範官員。 科學只是為官「副產品」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天文學、地學)卷首語引用19世紀歐洲學者弗蘭茨·屈納特的話說:中國人竟敢把他們的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上。此天文學家主要是指蘇頌。
  • 北宋政治家「寇準」敢做敢說!可為何得不到太宗的重用?第二章
    北宋政治家「寇準」敢做敢說!可為何得不到太宗的重用?「皇上,」寇準突然開口,皇上睜開眼睛,「旱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朝廷有不公正的地方。天公是在故意懲罰我們。」太宗的臉漲成豬肝色,只甩下「一派胡言」4個字,就離座回宮去了。皇上傳旨讓寇準進入宮內。他要細細盤問寇準:朝廷究竟在哪一點上不公正?聽了皇上的問題,寇準知道皇上的火氣並未消盡。
  • 「直言敢諫」褚遂良
    褚遂良作為「二王」書法藝術的突破者,是初唐四大書法家的第一人,也是最成功的一位,對後世的書法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書法擅長隸、楷、行各體,其中以楷書為甚。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價褚遂良書法說「若瑤臺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歐虞謝之。」宋朱長文《續書斷》卷上《妙品》評褚遂良書云:「其書多法,而瘦硬有餘。至章草之間,婉美華麗,皆妙品之尤者也。」
  • 本該成為一位詩人,卻登上了帝位,面對北宋只能卑躬屈膝
    如果不做皇帝,他們可能會成為畫家,詩人,甚至書法家,憑藉他們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名垂青史,但是命運卻偏偏將他們安排到了皇帝這個位置。 而這樣的衝突導致了一個問題,明明藝術上比較有造詣的人,卻在政治上有非常大的短板,導致他們最終成為了亡國之君。
  •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有時你覺得他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將士,有時他會覺得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文弱書生,有時又像一個對感情戀戀不捨的痴情男子。他的天資極高,堪稱奇才,文學上很是得意,但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更是悽涼。他就是北宋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蘇軾。
  • 海瑞,敢於直言進諫,為什麼能平安無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才會流傳著很多關於直言進諫的故事。在這些勇敢的人裡面,還有一位極其吸引別人注意的人,他就是海瑞。說起來,海瑞並沒有做過什麼特別大的官職,但是確是一個清正廉潔、愛護百姓的好官。他為人剛正不阿,永遠把百姓們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把救濟黎民當做自己最緊要的事情,深得百姓們的敬重和愛戴。
  • 他是北宋兩朝元老,還曾三次任宰相,後人卻對他褒貶不一
    讚揚他的人,認為他是北宋棟梁之臣;批評他的人,則覺得他是打擊同僚的奸詐小人。這是為什麼呢?少年英才呂氏在北宋是名門大族,呂家幾代人都在朝為官。此外,呂夷簡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伯父——呂蒙正,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兩朝宰相。呂夷簡自幼聰慧伶俐,異於常人。
  • 美女面試官:現在親我的嘴你敢不敢?小夥果斷拒絕,結果意外了
    有的工廠關門放假,有的雖說正常運行,卻狀態也不怎麼好!於是,很多員工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尋求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我同事林平在年前辭職,原本計劃先旅遊半年再重新尋找工作,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在家裡從廚房到客廳到衛生間進行了為期百天的循環遊。這種日子把他給逼瘋了,他覺得還是工作狀態最適合他。於是,又匆忙加入了復工應聘的熱潮中。
  • 趣說宋詞|一篇文章懟遍北宋文壇:恕我直言,在座各位都不懂詞!
    這些人都是當之無愧的公認的大佬,但是儘管這樣,在宋朝,還是有這樣一個人,寫了篇文章,怒懟了北宋的晏殊,柳永,歐陽修,蘇軾,秦觀等一串大哥級別的人物,那意思就好像是在說: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每一個真正懂如何寫詞的。這個人是誰?竟有如此大的口氣?很多人可能以為,稍微有些文學修養的應該都不會不自量力到去懟這些大佬,寫文章的人肯定是個不怕虎的初生牛犢。
  • 清廉剛正、直言敢諫的劉仁軌遭寵臣李義府陷害,看他是怎麼應對的
    劉仁軌就是唐朝一個為官清廉剛正、直言敢諫之人。朝中的中書侍郎李義府,與其他奸臣相互援引、狼狽為奸、貶殺忠臣。於是正直敢諫的劉仁軌,就成了李義府忌憚、嫉恨的對象。秉公辦事歸罪佞臣唐高宗時期,洛州有一婦人淳于氏長得很漂亮,被逮捕到大理獄,李義府看上她的美色,於是私下要求大理寺承畢正義枉法把她放出來,他將淳于氏納為妾。大理卿段寶玄,對此事產生懷疑而向唐高宗李治上奏。
  • 北宋名臣司馬光:我這輩子只說過一句謊話,卻影響我一生
    北宋時期,司馬光和王安石可謂是「冤家」,他們倆之間有很多故事。然而,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卻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意思是說,我和王安石(字介甫)二人,雖然政見不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國家,沒有私心。
  • 自秦始皇之後為什麼皇帝不敢穿黑色的龍袍?
    有人就開始議論說秦朝之後的皇帝不敢穿黑色的龍袍,事實真是這樣嗎? 每一朝推崇什麼顏色是很有講究的,不是由某個皇帝喜歡什麼顏色決定的,這背後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在這裡的。知常容先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秦始皇為什麼會選擇黑色作為最尊貴的顏色。
  • 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過「文不換武」,看武將的尷尬處境
    在中國古代,普遍存在著一種靠科舉「出將入相」的說法,但是在北宋時期,卻是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文不換武」現象。  這種「文不換武」現象,其實就是指的是北宋時期的文官不願意改任武職的一種現象。
  • 包拯和海瑞的官誰更大?相當於什麼級別?
    包拯和海瑞是中國歷史上兩大有名的清官和廉吏,兩個人都因為敢於置生死與度外向皇帝直言進諫,包拯不畏權貴,力求公正,海瑞抬著棺材進諫,這些都是兩人正直的表現。包拯是北宋時代的人,他的官位最高做到了樞密副使。北宋的官制和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原來的三省六部制度在宋朝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許多官職都成為了虛職,許多官銜都成為了虛銜。
  • 「北宋五鬼」都有誰?他們做了什麼事被稱「五鬼」?
    「北宋五鬼」都有誰?他們做了什麼事被稱「五鬼」?文丨歷史朝歌北宋是歷代皇朝最有錢的,據分析宋朝的財政收入每年1.6億兩白銀,即便在北宋滅亡以後,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朝依舊能達到年收入1億兩白銀的數字,稱之為最富有的皇朝一點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