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初,國共雙方剛剛在東北籤署停戰協議不久,蔣介石就急不可耐要爭奪地盤,派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調集11個師的兵力,企圖一舉佔領東北全境。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親自前往四平布防,集中主力於四平街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
四平是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一個月前,東北民主聯軍剛剛在西滿第十三師十旅旅長鍾偉的指揮下攻下四平,活捉了國民黨的遼北省政府主席劉翰東、保安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這次國民黨大軍反攻,被稱為四戰四平的第二戰。
蔣介石此番派出的都是精銳之師,新1軍、新6軍全是美國幫助訓練的精銳部隊,曾經參加過遠徵軍入緬甸對日作戰,裝備好,戰鬥力強。相比之下,我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相差甚遠。然而,中央給林彪的前總指示是:
黨內如有動搖情緒,哪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
在國民黨大軍攻勢下,我軍形勢越發危急,4月18日,李富春、黃克誠致電中央報告我軍傷亡情況:「三師部隊從23日鐵嶺作戰起到今天為止,已連續27天,傷亡達三千以上。萬毅、梁興初、羅華生部傷亡達二千以上。」
向來敢於說話的黃克誠坐不住了,急忙打電報給林彪,說:
敵人開始進攻的時候,我軍打它一下,挫其銳氣是完全必要的,現在敵人傾巢出動了,企圖與我軍決戰。而我軍暫時還不具備決戰的條件,因此,應當把四平等地讓出來,讓敵人背上包袱,等其沉重得走不動了,我軍再回頭消滅它。
電報發出去了,林彪沒有回電,也沒有撤兵。黃克誠又發去幾封電報,仍是沒有回音。
黃克誠
黃克誠真急了,見林彪始終沒有回應,他直接給中央發去了一封電報,就四平保衛戰和東北局勢提出自己的意見。主要還是提出應該撤出四平,發揮我軍的優良傳統,爭取時間,休整主力,鞏固北滿根據地,找機會再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黃克誠完全是出於軍事的想法,而中央的想法考慮則更偏向於政治。在重慶,國共和談正在磋談之中,多一場勝仗,在談判桌上也就多一分籌碼。
關於東北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黃克誠比誰都清楚,在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正是他跟中央提出建議,我軍應當抓住進駐東北的最佳時期。即便華東局不願意向中央請示,黃克誠還是以個人名義向中央提出建議:
1、應多派部隊去東北,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最好。並應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2、以晉、熱、察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0萬主力,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的決戰,達到控制察、綏和太行山的目的。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5萬主力,待敵人繳槍之後,在濟、膠、海鐵路進行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山東的目的。4、為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調3萬人到5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3萬人到6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往山西。江南1師應調回江北。
接到黃克誠的建議,毛主席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黃克誠奉命率領新四軍第3師主力3.5萬將士開赴東北,沿途沒做任何停留。新四軍多是南方戰士,開到天寒地凍的東北時,很多人還穿著單衣。
挺進東北的新四軍第三師
黃克誠率部隊克服一切困難,立即找林彪提出建立根據地的看法,兩人商量好後請示毛主席,經中央同意後,迅速在東北打出一番局面。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逐步積蓄力量,準備將來轉入反攻。
周恩來稱讚黃克誠「雖然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卻是我軍的千裡眼。」
在四平保衛戰中,黃克誠主張將部隊撤出,也正是希望先鞏固根據地,積蓄力量再跟敵人周旋。只是他不明白,林彪打仗向來穩健,軍事才華橫溢,應當是早就知道四平不能守的,為什麼還會堅持打下去呢?
左起:黃克誠、譚政、 聶榮臻、肖華、羅榮桓、劉亞樓、高崗、林彪
四平保衛戰還在繼續進行當中,4月18日至26日,第七十一軍和新一軍的3個師輪番向民主聯軍的陣地發起猛攻。民主聯軍憑藉有利地形,給進攻之敵以狠狠打擊。毛澤東得知後十分高興,以軍委的名義致電林彪:
「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獎勵;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兩個團),化四平為馬德裡。」
在西班牙內戰中,共和國軍隊於1936年11月到1939年3月在首都打了一場馬德裡保衛戰,5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進步人士組成國際縱隊,配合共和國軍隊參戰。此戰殘酷、激烈,長達數年,傷亡巨大。聶魯達、海明威、白求恩、奧威爾、卡帕及畢卡索等知名人士,都參加了這場戰爭,留下了不少經典的文化藝術作品。
馬德裡保衛戰
經過一個多月激戰,國民黨軍隊雖然付出了比較大的傷亡代價,但佔領了不少四平外圍要點。5月13日,杜聿明下達進攻四平命令。以廖耀湘的新六軍為右翼從四平迂迴到東面的赫爾蘇地區完成包圍。以孫立人的新一軍為中央兵團,從正面發起進攻。以陳明仁的七十一軍為左翼向四平南面推進。以完成對四平的合圍。命令各部隊從14日起,在飛機和炮火協同下發起進攻。
5月18日,在我軍丟掉重要的塔子山陣地後,林彪深知打不下去了,於是向毛主席及中央發電,報告了四平保衛戰的情況。當天深夜,林彪率領東北民主聯軍悄悄撤離了四平。毛主席在回電中稱讚了我軍的頑強,同時也告訴林彪,如果覺得守住四平已不可能,那就主動放棄,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
整個四平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付出了8000人傷亡代價,但同時也斃傷俘國民黨軍1萬餘人,很好的配合了我黨在重慶跟國民黨的談判。曾在東北戰鬥過的耿飈將軍表示,四平保衛戰牽制了敵人,把敵軍的精銳部隊吸引到四平周圍,阻延了敵軍的北進,使我軍司令部得以從容部署東北戰場其他地區的兵力。
左到右:潘自力,楊成武,楊得志,羅瑞卿,耿飈
雖然對四平保衛戰持肯定意見的居多數,但黃克誠對這場仗一直耿耿於懷。要知道,黃克誠的硬脾氣在我軍是出了名的,當年反對「立三路線」時,還只是支隊政委的他就在會議上積極發言,面對命令他承認錯誤的紅三軍團政委賀昌,他大聲反擊,「現在不服,將來也不服,準備再和你爭論20年!」
1932年,黃克誠因為反對攻打贛州,被撤銷了師政委的職務,彭德懷勸他以後再這麼提意見,你就要被攆出紅軍了!」黃克誠仍然不服氣地說:「我又不是啞巴,怎麼能有話不說!」彭德懷都「自嘆弗如」,他對人說,「都說我彭德懷骨頭硬,我看黃克誠的骨頭比我還硬十倍。」
黃克誠與彭德懷
就是這個敢與上級「爭論20年」的黃克誠,即便到了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四平那場保衛戰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請黃克誠這位湖南小老鄉吃飯,兩人邊吃邊談,一會就談到了當年的四平保衛戰,黃克誠這次抓住了當面提出問題的機會,闡述了自己當年提出的應當提前撤出四平的觀點。
「難道說四平保衛戰打錯了?」毛澤東問道。
黃克誠不假思索就回答道:「開始敵人向四平推進時,我們打他一下子,阻擊他前進,這是需要的。但是後來在敵人集結重兵與我們決戰時,我們就不該死守四平了,撤出四平,鞏固根據地才是正確的。」
毛澤東聽了黃克誠的論述,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固守四平是我的決定。」黃克誠稍稍愣了一下,很快就緩過來,說道,「即使是你的決定,我也認為是錯誤的,那場消耗戰不該打。」
毛澤東一時沒再說話。過了一會兒,像是對黃克誠說,也像是自言自語:「那就讓後人去評說吧。」
在四平保衛戰之後的兩年裡,解放軍兩度發起對四平的攻堅戰,終於在1948年3月13日晚再度攻進四平。隨後,遼瀋戰役爆發,國民黨在東北戰場完敗,四平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事。
四平那場戰役孰是孰非,各有意見,但最難能可貴的是黃克成將軍敢於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敢於質疑的那種精神。就衝這點,也值得我們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