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14:31 |央視記錄、無線台州、神秀天台
9月10日(昨晚)22時09分
CCTV紀錄片頻道
播出《中國手作•木作》系列
第一集《榫卯智慧》
該片介紹的第一項木作技藝就是
天台山「一根藤」技藝
講述了
「一根藤」技藝傳承發展的故事
一根藤技藝亮相
CCTV紀錄片頻道
9月3日,CCTV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點映沙龍,在北京科影會館舉行。天台山一根藤與沙鍋木碗、微縮木製建築等一眾亮相。活動嘉賓參觀一根藤的現場製作演示及實物作品。
一根藤榫卯技藝是中國傳統木作中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始於匠心,忠於藝術,是中華傳統木文化的榫卯精髓。
一根藤又稱「和合圖騰」
是傳統木作技藝經典之作
清·《事事平安吉祥堂門》
在播放《木作》系列紀錄片《榫卯智慧》短片後,執行總導演張一泓在沙龍現場與嘉賓分享在天台山取景拍攝一根藤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歷程。
發現紀實總經理、木作總導演池建新對一根藤題材的攝製給予高度肯定,他認為一根藤圖案造型美觀、榫卯結構複雜、富涵文化元素,是中國傳統手作木作文化的典型代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還將繼續努力挖掘傳統文化素材,用新時代思維記錄古老的手作技藝,呼籲更多人關注中國傳統技藝。
清·《獅子寶瓶堂門》
一根藤簡介
「一根藤」是天台民間一項獨有的傳統木作技藝,始於明末清初,素有「東陽雕、天台條」之美譽,一根藤製作技藝於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因其獨有造型
富有歷史內涵
央視紀錄片攝製組於
2017年期間三次到天台取景拍攝
它是由長短不一的木條,經過榫頭鑲接,迴環盤曲成不同圖案,無頭無尾,生生不息,形似山間古藤而得名,寓意子孫延綿、和合圓滿,儒釋道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圖騰,亦稱「和合藤」。
「一根藤」木作技藝經過幾百年天台山民間工匠的傳承和發展,到清末民初達到鼎盛。
明朝萬曆年間,督造紫禁城皇極、中極、太極三大殿的工部左侍郎張文鬱,在原有直條直框方格基礎上添加委角工藝,使得線條變得柔和靈動,賦予「一根藤」技藝深刻寓意和文化內涵,在其天台宅院、門窗、家具中廣泛運用,望族、百姓爭相效仿,雖因時代變遷,至今尚存些許孤品。
為保護、恢復、傳承這門古老的木作技藝,2013年天台和合人間文化園成立了一根藤藝術館、一根藤木作工坊,已收藏了五百多件經典一根藤藝術精品,並通過培養傳承人,結合當下的審美需求創新工藝。
木作工坊已開發了屏風、掛屏、插屏等,並將逐步拓展茶桌等家具用品,以適應新時代家庭傳統文化品味需求,使該技藝及文化內涵得以傳承、發展。近年來,其中一根藤《福祿壽圖》、《雙獅戲球》屏風、《五福臨門》掛屏、《雙蝶和合》插屏等作品參加國家級文化產業博覽會獲得金獎、銀獎及各類獎項。
2016年5月份,央視網《大國工匠》欄目對一根藤技藝進行專題報導。
2018年9月中旬,天台山一根藤木作技藝作為《中國手作·木作》欄目紀錄片中《榫卯智慧》專題首集播出。
《中國手作》
第一季《木作》
《木作》與古對話,講述木頭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塑造;講述「以木為材」的手工匠人們,對工藝孜孜追求的精神,以此喚醒工匠精神,復興傳統文化。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根植在街巷弄堂、田裡鄉間。它是那麼普通,卻又深深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
《木作》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兩種木工種類,講述兩組相關手工匠人的故事,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傳達一個「木作文化」的大主題。包括《榫卯智慧》、《鄉土木情》、《構木為巢》、《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
第一集《榫卯智慧》
結是捆起來,構是架上去。把結構理解為動詞,才會有所發展。中國在六七千年前便出現了大家熟悉的榫卯木構技術。榫卯可以被看作中國木作工藝的精髓。榫卯充滿了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
「門窗格子」,是用小木條以榫卯結構組合構成的,這是典型的中式審美情趣。浙江天台的門窗格子被人們稱作「一根藤」,由許多小木條通過榫卯拼接,迴環穿插,盤曲成首尾相連的圖案,根本分不清「起、落」。造型好似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山間野藤,因而得名。
(原標題:《天台山「一根藤」技藝登上央視丨《中國手作•木作》系列首播天台匠人!》部分圖片來源於:和合人間 編輯:朱眉)
1536733911000